美東時間5月30日15時22分,SpaceX最新的載人&34;通過獵鷹9號火箭,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發射。
時隔一個月,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馬斯克的無聊公司在今年5月剛剛完成美國拉斯維加斯會議中心的兩條地下隧道,而這兩條隧道的亮點是比傳統隧道成本降低了99%,實現了時速達150英裡/小時(相當於241km/h),其商業化期望非常高,並認為是未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有效途徑。
時隔一個月,6月21日,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承擔研製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上海同濟大學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這標誌著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重要新突破。
中美兩國的科研就這樣你拍一下,我喊一聲,兩者似乎要開啟科研競技,那麼2020會是兩國科研競賽元年麼?
我們從這四個科技事件中可以體會到中美兩國的科研公司的作風有非常鮮明的差別。
美國更現實,更注重短期的商業意義;中國注重潛在的,未來的商業應用。如SpaceX發射龍飛船,主要目的是要找到一個最經濟的太空工業途徑,期望將太空工業商業化,並能盈利。而中國北鬥計劃似乎沒有考慮發射火箭和衛星的成本,而是考慮到北鬥部署完成後的戰略意義,以及未來北鬥系統帶來的潛在商業意義。
美國科研公司先惠及少數人,然後再帶動大眾;中國科研公司更注重全民利益,一開始就帶著大家一起跑。無聊公司的隧道初衷似乎是因為解決馬斯克對擁堵的抱怨,因解決方案是傳輸家用汽車,所以其運載乘客能力有限,前期也只能滿足重點路段的部分人的需求,待到真正成熟後才能在空間上做文章,提高運載能力。而中國的磁懸浮,初衷是為了解決大眾的交通問題,一開始就想惠及全民。
美國科研公司更突出個人或單個公司;中國科研公司更突出團隊甚至行業的力量。美國前有比爾蓋茨的微軟,賈伯斯的蘋果,現有馬斯克特斯拉,而中國的科研公司很少聽說背後由哪個牛人帶領,而更多的是說中國的高鐵,中國的5G技術,中國的北鬥。究其原因,可能與兩國的融資有關,更突出個人或者公司可以提高風頭對初創公司的認可,更容易拿到融資;而在中國很多科研行業是政府直接或引導投資的。
總結一下就是,美國跟著錢走,中國跟著規划走。
兩種風格的科研公司,不能說誰好誰壞,只能說誰更適合本國市場和文化,中國出不了馬斯克沒什麼大不了,美國也出不了中國高鐵。
兩國科技競賽的表徵似乎越來越明顯,誰將引領下一個技術革命?誰將被新技術甩到後面?機械財經看好大中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