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中開始,數學難題集就伴隨著王驍威。
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半年時間內獨自成功論證數學界自上個世紀提出的一個著名猜想——「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的素數猜想」的不成立性
我不崇拜任何人,我崇拜我自己。因為我堅持勇敢追求自己的數學夢,這對於很多學數學的人而言,正是缺少的一點。
——王驍威
本報韶關訊(記者卜瑜、黃子寧 通訊員陳顯昶攝影報導)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在6個月的時間裡,獨自成功論證了世界數學界自上個世紀提出的一個著名猜想——「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的素數猜想」的不成立性。在屢經一些相關雜誌退稿、學者漠視後,他的論文成功被國際著名數論雜誌《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選定,將在2013年2月出版的雜誌上刊發。
昨天,韶關學院正式向媒體確認了這一學術成果。
他的「數學史」
初中老師啟蒙他
初三自學完成高中數學課程
出生於1990年的王驍威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韶關人。談起對數學的迷戀,王驍威說:「我小時候並沒有對數學特別感興趣,這一切都應該源於初中時候的數學教師李崇英對我的指導與關愛。當時我在一間普通中學上初中,教數學的李老師對我所有的問題幾乎有問必答,每次都不厭其煩地為我解析。碰上一時無法回答的,他也會自己回去解題後,再找時間細心地為我解釋。他啟發了我對數學的熱愛,他告訴我數學永遠不止一個正確答案。正是有了李老師的引導,讓我對數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第一次感覺這些數字的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彩。」
但是在升初三那一年,王驍威的數學考砸了。「當時我的數學成績還是全班第一,但無論是對比級裡的最好成績還是我自己的設想都仍有一段距離。」這讓他深深地感到愧對李老師,為此王驍威才下決心在數學上苦下工夫。待到初三畢業時,他已經成功自學完成了高中的數學課程並開始接觸大學的高等數學課程。
進入韶關一家重點高中後,相比對數學的濃厚興趣,王驍威對應試教育開始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我的興趣非常廣泛,在研究數學的同時在文學、計算機、醫學、德語、法語等方面也花了許多時間。我認為考試並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才華與能力,人類的進步與創新並不能在一份試題中得到體現。而高中的課程卻是一切為了高考,老實說我並不適應這種學習,所以高考分數也不盡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