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關羽,被人們稱為常勝將軍。無論是溫酒斬華雄,還是三英戰呂布,個人英雄主義的形象在小說家的渲染下深入民心。
可惜,古代英雄式的衝鋒早已不適合現代化的先進戰術。二戰時期的德軍,無論是地面裝甲部隊的集群作戰,還是深海U艇的狼群戰術,都完美的詮釋了一個道理:群毆總比單挑好!
非洲軍團蟻也將這種作戰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1.「三大軍種」的協同作戰
上篇文章提到的淡水蟹小強,其實相對於軍團蟻來說已經很強了。
大個頭的兵蟻雖然有鋒利的大顎,但這玩意兒拿來切蚯蚓、蚱蜢之類的昆蟲還差不多。要對付小強那堅硬的蟹殼,可就力不從心了。
但軍團蟻有個精神:鍥而不捨!它們一旦發現了一個活物,是不會輕易放棄的。畢竟一頓不吃就餓死的殘酷現實擺在那裡。
既然一兩個兄弟奈何不了你,那我就叫人!「一枝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軍團蟻發現獵物後,就會釋放一種化學信號,轉眼召集成千上萬的弟兄來助戰。你再厲害,也架不住對方人多啊。
成群的軍團蟻湧上小強的全身,鍥而不捨的尋找脆弱部位,很快它們就發現在蟹殼交接處的軟肉部分,然後小型工蟻就大顯身手了!
兵蟻和工蟻在切開軟肉部分之後小型工蟻就挖洞鑽進螃蟹體內,利用這個漏洞就完美避開了堅硬的蟹殼。
依靠堅硬外殼橫著走路的小強:卒!
2.「智慧作戰」
憑藉著三大軍種的協同集群戰術,非洲軍團蟻可謂是戰無不勝,掃蕩著領地周圍的一切。
地面上的蠕蟲,樹上的昆蟲,甚至有傳聞它們還能殺死大型的哺乳動物。
當然其他動物們也不是都任其宰割的,在自然演化中,很多昆蟲也進化出了獨特的本事。比如蛞蝓小美同學。(俗稱鼻涕蟲!)
雖然自己取名叫小美,可是蛞蝓的長相真的不敢恭維:白白胖胖的蟲身上布滿了黏液,完美了詮釋了什麼叫「噁心」二字。
但也不能怪人家小美,這樣的進化也是為了自保。蛞蝓表面厚厚的黏液可以保護裡面的身體,而且還是帶毒性的。當軍團蟻攻擊蛞蝓的時候,黏液可以黏住它們的大顎和身體,這樣一來軍團蟻就無法傷及黏液下的軀體了。
看著在自己身上拼死掙扎的軍團蟻,蛞蝓暗哼一聲:「黏不死你,也要噁心死你!」
正當蛞蝓自得的時候,軍團蟻又是一支「穿雲箭」射了出去。而召集來的弟兄每個嘴裡都銜著一塊土渣。
蛞蝓睜大眼睛,大叫一聲「What!」
一塊塊的土渣丟在了蛞蝓身上,轉眼就覆蓋了全身。黏液漸漸失去了作用,被土壤給弄乾了!可惡的軍團蟻開始撕開泥塊,進攻裡面的身體。蛞蝓小美只能暗嘆:死的不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依靠黏液護身的蛞蝓小美:卒!
軍團蟻在攻擊的時候確實展現了不可思議的群體化智慧,在行軍過程中,遇到一些小水塘阻路,居然還能用身軀構築一條寬闊的水上道路。
其實在單個軍團蟻的腦袋裡,絕大部分都是肌肉,這樣才能驅動大顎撕咬食物。滿腦子都是肉,很難想像它們的個體擁有什麼智慧。
但當千萬級的數量聚集在一起的時候,質變發生,一種凌駕於個體之上的群體化的智慧誕生了。
3.敗走「蟻」城
蟻后不斷產出新的螞蟻,種群數量還在不斷地增長著。面對新增的幾百萬張嘴,軍團蟻對於食物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
可是來到新的領地已經十幾天了,它們幾乎掃蕩周圍一切昆蟲和小動物,該吃的都吃了!怎麼辦?
極度的生存危機焦慮感,終於讓它們盯上了自己的遠親。
白蟻,不像軍團蟻那樣過著漂泊生活。勤勞的它們建造了一座巨大的蟻丘。
這一天幾隻帶翼的年輕白蟻王族飛出巢穴,被軍團蟻的先鋒隊捕獲。還沒過幾天貴族日子的白蟻王子就這樣一命嗚呼了!可是更為糟糕的是,它們讓軍團蟻知道了蟻丘的所在。
蟻丘內的兩百萬隻白蟻對於軍團蟻來說,是兩百萬隻食物!
第二天,軍團蟻出動了,三個兵種幾百萬軍隊,浩浩蕩蕩的開拔到了蟻丘之下。沒有統帥下令,它們自行開始了進攻!軍團蟻先是在蟻丘外圍搜尋進入的通道,終於它們發現了白蟻覓食的通道,一個個魚貫而入。
通道內的白蟻工蟻發現了敵情,面對入侵的敵人,它們沒有退縮,揮動起自己的大顎,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
於是在通道內,一場入侵和保衛的慘烈戰爭爆發了。
打了一陣之後,軍團蟻發現不對勁了!蟻丘內的通道極其狹窄,幾乎只能容螞蟻們單個通過,在這樣的地形之下,軍團蟻最不願意發生的情況出現了:它們陷入了一對一的單獨作戰之中!
習慣了群毆的軍團蟻,沒有討到好處。在丟下無數具屍體和傷員之後,匆匆撤退。
在自己的遠親面前,軍團蟻第一次嘗到了「敗走麥城」的滋味。
這次攻擊的損失巨大,種群的數量也遭到重創,但是沒有關係,在它們的臨時出租房內,有一個超級產卵機器,正時刻不斷的製造新的大軍。
不消多時,超級軍又將恢復往日的榮光!這個超級「產卵機器」---蟻后的身上又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歡迎關注帳號,期待下一期文章:蟻后選夫婿,工蟻來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