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室溫條件下實現了超導

2020-09-05 聞達布衣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昂尼斯在測量低溫下水銀的電阻時發現,水銀的電阻並不會隨著溫度的降低連續地減小而是在4.15k(-269℃)時,電阻會突然變成零。

當溫度降低到絕對零度0K(-273.15℃)附近時,某些材料的電阻率會突然減小為零,物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超導,發生超導現象的材料叫做超導體。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在元素周期表上大約有一半的金屬元素,以及好多合金、化合物都能在一定的溫度下出現超導現象,如鈮鈦、鈮鍺合金。

富勒烯的分子結構(含有五、六元環)

然而,超導現象的發生需要比北極(約-88.3℃)還要低的溫度,所以,要大規模地在生產、生活中得到應用,必須是在室溫或常溫的條件下才行。

如下圖所示,當發電廠的發電機發出的電流經過高壓(或超、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送到千家萬戶時,大約有10%電能因為輸電線的發熱浪費掉了!

如果用超導材料製作成輸電線,就可以在遠距離送電系統上,從發電始端到用電終端大幅度地減少電能的損耗。

遠距離高壓輸電

又如,發電機和電動機等機械的線圈也會因為發熱損耗大量的電能,如果能用超導材料製作,就沒有了這一部分電能的損失。

電動機的黃銅色線圈

所以,像電風扇、洗衣機、抽水機等家用電器或農業機械,如果使用超導材料製成電動機的線圈,工作時也就沒有了電熱損耗。

哪些用電器的元件不能用超導材料製作?

(一)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

我們知道,電流有三大效應:熱效應、化學效應和磁效應。

電流的熱效應中產生的熱量Q可以用焦耳定律來計算:Q=I²Rt,式中I是電流強度、R是導體的電阻、t是通電的時間,此時電流做功,電能轉化成內能。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1818年~1889年)


有哪些家用電器是用電流熱效應的原理工作的?

各種產熱的,如電熨鬥、電熱毯、電飯煲、電烙鐵、白熾燈等等,所以,它們的發熱電阻絲就不能用超導材料製作了。

(二)物理實驗室裡面用來調節電阻值的

比如,中學物理實驗室裡面的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它們的電阻絲也不能用超導材料製作。

滑動變阻器是通過改變連入電路裡的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滑動變阻器能連續地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但是無法確定連入的電阻值。這時候就要用上電阻箱了,如下圖所示:

老式電阻箱

(三)家庭電路裡面的保險絲

保險絲一般是用電阻率較大熔點較低的鉛銻合金製作的,當電路的電流過大時,就會自動切斷電路,以免引起火災,如果它們沒了電阻,就無法正常工作了。


一種高電壓熔斷器,保險絲封裝在玻璃管裡面。

相關焦點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超導電性於1911年首次發現,自那以後便成為物理學最為熱門的一個實現目標。
  • 超高壓下可實現室溫超導
    研究人員表示,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超導現象指電能可在導體中零電阻通過,這種效應首先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約等於零下273.15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溫度的限制一直影響著超導材料應用,實現室溫超導有望使電能極少轉變為熱量,從而提升導體和裝置的效率。
  • 《自然》: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
    圖/科學探索官微 文丨記者 徐路易 人類首次在「較涼爽」的常溫下實現了材料的超導狀態。超導現象通常在極低溫狀態下出現,超導體有一個特性臨界溫度,低於這個臨界溫度後,導體的電阻就會突然降到零,變為「超導體」。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昂內斯(Heike Onnes)等人發現汞在接近絕對零度(約-273.15攝氏度)的極低溫下,電阻會消失,從而呈現超導狀態。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通過一圈超導導線的電流可以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 室溫下實現碳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美研究人員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2020-10-17 17:25:23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倫敦10月16日電(記者張家偉)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的特徵是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這一特徵也使得超導在現實中得以應用,但它對溫度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那麼,在非低溫條件下,能否實現超導呢?最近,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英特爾、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研究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但是只單純用氫,需要1000萬個大氣壓才能實現超導體目標,如果添加另一種元素,讓氫嵌入其中,就能使條件變得不這麼苛刻。這也促成了之後大家對氫化合物的大量測試,包括CaH、H S、H S已經被相繼發現能在「高溫」條件(>40K)下實現超導性。2019年,人類在室溫超導研究更進一步。
  • 美研究發現可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
  • 《自然》最新論文:高壓條件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著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物理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報告了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的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著向長久以來希望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近了一步。
  • 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長達百年來,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的核心追求之一,更被賦予緩解人類能源問題的宏大願景。近幾年間,高壓下富氫材料的臨界溫度不斷提升,人類離「超導聖杯」似乎也越來越近。終於,北京時間10月14日晚間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跨過了273K(約0℃)這個節點,一舉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這種室溫超導是在金剛石「砧板」製造的267Gpa高壓下實現的,相當於200多萬倍標準大氣壓,很難談得上實際應用。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撰文 | 董唯元近日,一則關於科學家實現高溫超導的新聞刷屏。一個美國研究團隊將碳、氫、硫混合材料加壓到267 ± 10 GPa時,實現了轉變溫度高達287.7 ± 1.2 K的超導,也就是15℃,這是迄今為止首個名副其實的室溫超導。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2014-12-06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字體:大 中 小】 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新型高溫超導材料,並發現這些材料的新用途。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4日報導,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員安德烈·卡弗拉裡與來自法國、瑞士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發現用紅外雷射脈衝照射一種叫做釔鋇銅氧化物(YBCO)的晶體時,它在室溫下(300K)短暫地顯出了超導性。他們認為,是雷射脈衝使晶格中的原子出現了暫時改變,從而提高了材料的超導性。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據最新一期《自然》的封面文章,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同行們為何評價不一?
    論文顯示,研究人員觀察到一種氫化物材料在超高壓下產生了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溫度在15攝氏度左右。論文通訊作者、羅切斯特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Ranga Dias 在回復《知識分子》郵件時表示,「我們相信它會打開預測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新途徑。」 多位同行對於這一發現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室溫超導現象,是 「一個裡程碑」。亦有專家表示,該實驗仍是在約3/4地心壓力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實際應用意義不大,而研究本身創新性亦不強。
  • 摘取常溫超導的「聖杯」,鑭氫化合物在近室溫下表現出超導特性
    超導是指某些物質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電阻降為零的性質。然而,大多數材料實現超導的溫度都非常低(零下180攝氏度左右),這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如能在室溫下使材料具備超導性質,那麼將使全球的電力生產和使用更加有效,使計算系統更加強大。《物理評論快報》雜誌1月14日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朝著物理學中的熱門——室溫超導,邁出了重要一步。
  • 室溫超導更上一層樓—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PL ■本報見習記者 任芳言 自1911年超導體被人類首次發現以來,尋找能在室溫條件下達到超導態的材料一直是眾多科學家競相追逐的目標。 超導體零電阻或完全抗磁性的屬性,往往要在非常低的溫度條件下(比如-138℃甚至更低)才可實現。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