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2020-11-27 生物谷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17:30,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因發現自體吞噬(autophagy)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自體吞噬是細胞中一種降解和再生細胞組分的基本細胞過程,詞語「autophagy」源自希臘詞語「auto-」和吞噬(phagein),前者意思是「自我」(self),而後者的意思則是「去吃」,而自噬表示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吃掉」(self eating);自體吞噬這種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當時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細胞能夠通過將自身內容物裹入到膜結構中來破壞內容物,從而形成袋裝的囊泡結構,這種囊泡結構能夠被運輸到再循環小泡結構中進行降解,這種小泡結構稱之為溶酶體,研究這種現象的困難性意味著到現在為止科學家們對此知之甚少,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利用麵包酵母進行研究鑑別出於對自體吞噬作用非常重要的關鍵基因,隨後他進行了大量研究闡明了酵母細胞中自體吞噬作用發生的分子機制,並且也在我們的機體細胞中發現了類似更為複雜的機制。

Yoshinori Ohsumi的研究發現開啟了科學家揭示細胞循環自身內容物的新紀元,他的研究發現為理解許多機體生理學過程中自體吞噬的重要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機體如何適應飢餓或者如何對感染產生反應等,自體吞噬基因的突變會引發多種疾病發生,而且自體吞噬的過程還參與了多種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和神經變性疾病等。

降解—所有活細胞中的一項關鍵功能

20世紀50年代中期,科學家門觀察到了一種新型特殊的細胞區室,名為細胞器,細胞器中含有多種酶類能夠消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質;這種特殊的細胞區室被看做是溶酶體,其能夠發揮降解細胞組分的重要作用,1974年來自比利時的科學家Christian de Duve因發現了溶酶體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20世紀60年代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又有了新的發現,他們在溶酶體內部有時候能夠發現細胞組分甚至是整個細胞器,而細胞似乎有一種策略能夠將大型的「貨物」運輸到溶酶體中;深入的生化和顯微鏡分析揭示了一種能將細胞「貨物」轉運到溶酶體中用於降解的新型囊泡(如圖1);在發現了溶酶體後研究者Christian de Duve就創造了「autophagy」這個詞,寓意「自己吃自己」,為了描述這個過程,研究者將這種新型的囊泡結構命名為「自噬體」(autophagosomes)。

Figure 1(圖1):我們的細胞有著不同特殊的細胞區室,而溶酶體就組成了這麼一個區室,並且含有能夠消化多種細胞組分的酶類;研究者就在細胞中發現了名為自噬體的全新類型的囊泡,隨著自噬體的形成,其就會吞入細胞組分,包括損傷的蛋白和細胞器等;最終自噬體就會同溶酶體進行融合,進而將細胞組分降解為小型的組分,上述過程就為細胞提供了大量的營養物質以及用於細胞再生的結構部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研究者們重點關注於另外一種用於降解蛋白的系統,即為「蛋白酶體」(proteasome),隨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科學家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和Irwin Rose因發現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而獲獎,此後研究者們對蛋白酶體開展了大量研究,蛋白酶體能夠有效地一個接一個降解蛋白質,但這種機制並不能夠解釋細胞去除大型蛋白複合體以及耗盡細胞器的機制,那麼自體吞噬的過程就是答案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自體吞噬背後的機制又是什麼?

一項突破性的實驗

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從事於多項領域的研究,但從1988年建立實驗室開始,他就開始重點關注於細胞液泡中蛋白質降解機制的研究,細胞液泡是和人類細胞溶酶體相對應的一種特殊細胞器,酵母細胞相對更容易研究一些,因為其經常作為科學家們研究人類細胞的良好模型,尤其是酵母細胞能夠被用於鑑別對複雜細胞通路非常關鍵的基因;但Yoshinori Ohsumi面臨著一項挑戰,那就是酵母細胞非常小,而且在顯微鏡下細胞中的內在結構並不容易被區分,同時研究者也並不確定是否在酵母細胞中存在自體吞噬的過程,Ohsumi推斷,是否能在自體吞噬過程處於活性狀態時幹擾液泡中的降解過程,隨後自噬體就會在液泡中積累,這樣一來就能夠在顯微鏡下觀察到。

隨後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培養了缺失液泡降解酶類的酵母突變體,同時通過使得細胞飢餓來刺激自體吞噬作用的發生,結果非常驚人!隨著時間過去,細胞液泡中慢慢充滿了小型的囊泡結構,而且這些囊泡結構並不會被降解(圖2);這些囊泡結構就是自噬體,而且研究者的實驗證明了在酵母細胞中的確存在自體吞噬過程,儘管該過程非常重要,如今Yoshinori Ohsumi僅有一種方法來鑑別參與自體吞噬過程的關鍵基因並且對其進行特性研究,這是一項突破性的發現,1992年研究者Ohsumi發表了相關的研究結果。

Figure 2(圖2):在酵母細胞中(左側)存在著和哺乳動物細胞溶酶體相對應的名為「液泡」(空泡)結構的大型細胞區室,研究者開發了缺失液泡降解酶類的酵母,當這些酵母細胞處於飢餓狀態下時,自噬體就會在液泡中(中間圖)不斷積累。研究者的實驗結果表明,自體吞噬過程存在於酵母細胞中,下一步Ohsumi對成千上萬個酵母突變體(右側圖)進行了研究,並且鑑別出了對自體吞噬過程非常重要的基因。

自體吞噬基因被發現

如今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利用其工程化的酵母菌株進行研究,即在飢餓狀態下能夠積累自噬體的酵母細胞;如果對自體吞噬作用重要的基因處於失活狀態下自噬體的積累過程並不會發生,於是Ohsumi將酵母細胞暴露於一種特殊的化學物中,這種化學物能夠隨機引發多種基因發生突變,隨後研究者就能夠誘導酵母細胞發生自噬作用,在發現酵母細胞中存在自噬過程的一年內,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還鑑別出了第一批對自噬作用非常重要的基因,在接下來的一系列研究中,研究者對這些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的功能進行了特性研究和描述,結果表明,自體吞噬過程能夠被一系列級聯的蛋白質和蛋白質複合體所控制,每一種蛋白質或蛋白質複合體都能夠調節自噬體開始和形成的不同階段的發生。(圖3)

Figure 3(圖3):Yoshinori Ohsumi研究了關鍵自噬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功能,同時他還闡明了壓力信號如何開啟自體吞噬作用以及蛋白質和蛋白質複合體如何促進自噬體形成的不同階段的發生。

自噬作用—細胞中必要的一種機制

在酵母細胞中自噬過程及其機體被鑑別後,一系列問題誕生了,有人就想知道相應的機制是否也能夠在其它有機體的細胞中控制自體吞噬過程呢?那麼研究者很快就能夠在我們機體的細胞中鑑別出相同的機制了,利用可用的研究工具,科學家們就調查了自體吞噬在人類機體中的重要性。

感謝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和其它從事後續研究的科學家們,如今我們知道,自噬能夠控制細胞中重要的生理學功能,細胞中的組分需要被降解並且回收利用,而自噬作用就能夠快速提供能量並且為細胞組分的回收利用提供基本的構件,同時自噬對於細胞對飢餓及其它壓力的反應也至關重要。在機體感染後,自噬能夠消滅外來入侵的細菌和病毒,而且自噬對於胚胎發育和細胞分化也很關鍵,細胞還能夠利用自噬來消除損傷的蛋白質和細胞器,這種細胞內部的質量控制機制對於應對老化帶來的副作用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幹擾自噬作用或許和老年人患帕金森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它機體障礙直接相關,自噬基因的突變往往也會引發遺傳性疾病的發生,幹擾自體吞噬過程或許會誘發機體癌症發生,如今研究者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開發新型靶向作用自噬作用的療法來治療多種類型的疾病。

我們知道自體吞噬過程已經超過50年了,但自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發現自噬作用後,自噬在生理學和醫學研究中的關鍵角色和作用才被發現,基於科學家的Yoshinori Ohsumi的突破性研究發現,諾獎委員會授予其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相關參考資料:

Takeshige, K., Baba, M., Tsuboi, S., Noda, T. and Ohsumi, Y. (1992). Autophagy in yeast demonstrated with proteinase-deficient mutants and conditions for its inductio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19, 301-311

Tsukada, M. and Ohsumi, Y. (1993).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utophagy-defective mutants of Saccharomyces cervisiae. FEBS Letters 333, 169-174

Mizushima, N., Noda, T., Yoshimori, T., Tanaka, Y., Ishii, T., George, M.D., Klionsky, D.J., Ohsumi, M. and Ohsumi, Y. (1998). A protein conjugation system essential for autophagy. Nature 395, 395-398

Ichimura, Y., Kirisako T., Takao, T., Satomi, Y., Shimonishi, Y., Ishihara, N., Mizushima, N., Tanida, I., Kominami, E., Ohsumi, M., Noda, T. and Ohsumi, Y. (2000). A ubiquitin-like system mediates protein lipidation. Nature, 408, 488-492

研究者Yoshinori Ohsumi簡介:Yoshinori Ohsumi於1945年生於日本福岡市,1974年他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度過3年的研究時光後,他回到了東京大學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2009年開始,他在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教授職稱並且從事相關研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APP.

生物谷後續還將推出自體吞噬相關盤點報導,敬請期待!

【晉級測試】生物圈內外人士都在玩它,你也來挑戰!點擊立即進入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2.09-12.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http://www.bioon.com/z/2016autophagy/Introduction.shtml


相關焦點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斯霍普金斯的Gregg L. Semenza因揭示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Charles M. Rice因發現了C肝病毒而獲得此獎。
  • 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019年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3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三人共同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自諾貝爾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資收益。隨著諾貝爾基金的收益變化,諾貝爾獎的獎金有所浮動。2001年至2011年的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因基金收益下降,獎金下調為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
  • 日本科學家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3日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大隅良典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榮譽教授;1996-2009年曾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於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 一日一百科·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一日一百科·科學】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榮獲該獎項。他在有關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為闡明細胞適應環境的機制、「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北京時間10月5日17點30分許(瑞典當地時間11點30分許),諾貝爾大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為以下三位科學家,獎勵他們在細胞領域做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年是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她因發現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中年齡最高的,獲獎年齡為85歲。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華網這是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拍攝的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東方講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解讀11月29日開始
    東方講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解讀「生命的逆轉」什麼是幹細胞?什麼是重編程?如何理解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11月29日 14:00-15:30,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10樓報告廳(中山東二路9號)東方講壇與您相約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解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秘書長丁小燕研究員主持講座。主講人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本次講座免費,期待與您共同分享。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英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2016年——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作者:梅進 馮麗妃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生物節律研究,揭開人類生物鐘的秘密——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新華網上海12月10日電 今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在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主持。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14年與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2016年9月21日,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名單。2016年9月25日,首屆唐獎生醫獎得主本庶佑獲獎。   今天,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也正式拉開了2018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的帷幕。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這是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拍攝的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    人物    三人曾同獲頒拉斯克醫學獎據悉,獲獎的3人在2016年曾同獲頒拉斯克醫學獎,表揚他們有關細胞如何適應不同氧氣環境的研究。拉斯克醫學獎是生物醫學領域最有名的獎項之一,僅次於諾貝爾獎,不少得獎者其後均得到諾貝爾獎,故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風向標」之稱。他們亦在2010年獲頒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