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絲猴 這一次請關注它(圖)

2021-01-10 搜狐網
滇金絲猴主要棲息在高山暗針葉林。但是有些分布靠南的種群也會在海拔較低的闊葉林中活動。

  科學時報:滇金絲猴,這一次請關注它

  10月23日,在北京動物園的金絲猴館門口,圍聚著野性中國工作室、北京動物園、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保護國際(CI)·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自然之友、綠家園等環保人士,以松蘿替代剪彩的紅綢帶,梁從誡、唐錫陽、奚志農和龍勇誠等人揭開了一個「梳」著朋克頭的猴子雕像,它就是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是這次「滇金絲猴主題月」活動的主角,探索其生活秘密成為活動的主題,並面向社會為滇金絲猴人工繁育「子三代」公開徵名。

  117年前,發現了滇金絲猴的神秘身影

  1871年,法國人大衛根據傳聞報導了這種尚未科學命名的動物。1890年冬,法國傳教士彼爾特在雲南與西藏交界的察裡雪山組織當地獵人捕獲了7隻年齡、性別不同的滇金絲猴,並將其頭骨和皮張送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這也是全球第一次有關滇金絲猴的科學考察。1897年,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根據這7隻標本首次為滇金絲猴進行科學描述,並正式命名。

  此後近一個世紀,科學界再也沒有關於這個物種的任何信息,對這個物種的生態習性都沒有任何了解。

  時隔70年,1960年,中國動物學家彭鴻綬教授偶然在雲南德欽畜產公司看到了8張滇金絲猴皮張,意外地證實這個神秘物種仍然存在。彭鴻綬通過與當地少數民族接觸,發現他們中的傈僳族和彝族有狩獵滇金絲猴、獲取肉和皮毛的傳統,猴皮可以做嬰兒的襁褓,不僅經久耐用,還被認為可以避邪。他們把滇金絲猴稱為「擺藥」、「白猴」或「花猴」,因為它生活在高山積雪地帶,而且幼仔全身為雪白色。信奉佛教的藏族人把滇金絲猴當做人類的遠親,從不加以傷害,稱其為「知解」,意思是「雪白的猴子」。

  原始的狩獵方式和零星的狩獵並不足以對滇金絲猴的種群造成毀滅性的傷害。這個物種遭到較大規模的獵殺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人與猴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三年自然災害使很多地方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連白馬雪山這麼遙遠的地方也未能倖免。很多村子成立了狩獵隊,專門打野生動物充飢。隨後,各種政治運動使得滇金絲猴考察計劃擱置起來。

  除了滇金絲猴,目前世上還有其他3種金絲猴:越南金絲猴、川金絲猴和黔金絲猴。它們鼻孔朝天,幾乎都沒有鼻梁骨,故學術界一般稱之為「仰鼻猴」。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的滇金絲猴分布區域廣泛,後來受人類活動影響,被迫退縮到滇藏交界處。

  當科學家苦苦追尋滇金絲猴卻難以見到時,金絲猴猴骨卻作為藥材被合法收購。據藥材公司不完全統計,1978~1981年共收購到139架滇金絲猴猴骨。上世紀80年代初,還沒有科研人員見過活的滇金絲猴。

  20年前,科研人員開始一步步接近滇金絲猴

  1987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現任大自然保護協會滇金絲猴項目官員龍勇誠開始從事滇金絲猴的保護生態學研究。「當時我意外地在雲南德欽藥材倉庫裡看到了12架猴骨,我決定開展一項滇金絲猴地理分布和種群數量的調查,為有關部門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提供依據。」1988年至1996年,歷經8年的調研,走遍滇西北的所有村莊,龍勇誠終於掌握了這一物種的種群數量和基本地理分布。

  龍勇誠說,滇金絲猴是除人類外分布地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是4種金絲猴中特化程度最高的物種,也是亞洲疣猴亞科中物種特化之最。「絕大多數現生靈長類都生活在被稱為動植物王國的熱帶雨林中,氣候溫暖、食物豐富,棲息環境優越。可我國滇藏交界的高寒森林中,卻生活著罕為人知的滇金絲猴,一年有三四個月與雪為伴,其生態行為學極為獨特,在動物系統分類上,它隸屬於靈長目猴科金絲猴屬,是現生靈長類中極為引人注目的一個類群,在系統發育上處於舊大陸猴與猿之間的特殊分類地位。研究它有助於了解亞洲靈長類的分化和進化,學術價值很高。」

  滇金絲猴總數約為2000隻,雲南約有1700隻,其他300多隻分布在西藏。其總分布區約有15000多平方公裡,共有15個自然種群,其中有3個在西藏的芒康縣境內,另外12個在滇西北的德欽、蘭坪、維西、麗江、雲龍和劍川6縣境內。滇金絲猴數量最多的是雲南西北部德欽縣境內的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約佔全部種群數量的60%~70%。這一地區的最高海拔達5400多米,相對高差為3000米,植被的垂直分布十分明顯,是一個豐厚的貯存天然物種的基因庫。

  「滇金絲猴這個名字總讓人誤以為它滿身金毛,其實滇金絲猴背上是黑毛,臀部、腹部和胸部為白毛,都很有光澤。雄猴的頭頂中央還有長長的黑色毛冠,就像時尚的朋克頭。如果在樹林中與滇金絲猴突然相遇,你能看到的通常就是一個黑白相間的身影一閃而過。而且滇金絲猴面部粉白有致,嘴唇寬厚紅豔,一雙杏眼,上翹的鼻子,煞是好看。滇金絲猴幼仔灰白色,憨態可掬,很好玩。」龍勇誠喜歡用「國寶」、「長得最像人類的動物」、「香格裡拉的精靈」和「紅唇一族」來形容他追蹤考察和研究了20多年的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主要在海拔3300~4100米左右的針葉林帶覓食,主要吃附生在雲杉、冷杉上的松蘿(當地人稱「樹鬍子」)。除滇金絲猴外,迄今沒有發現其他動物把松蘿當做主要食物。由於松蘿的主要成分是纖維,蛋白質的含量很低,滇金絲猴每天都需要進食大量松蘿,松蘿的生長速度異常緩慢,所以上百平方公裡的雲杉、冷杉林才能滿足一個滇金絲猴種群的生存需要。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說:「由於松蘿生長緩慢,需要10~20年的時間才能自我更新,因此猴群就像遊牧民族一樣,需要遷移10多公裡才能尋找到新的覓食地。」隨著季節不同,滇金絲猴採食的植物種類也有一定變化,也會吃苔蘚、地衣以及薔薇科、禾本科、莎草科等的植物。有些分布靠南的滇金絲猴種群也偶至針闊葉混交林、海拔較低的闊葉林中活動覓食。雲嶺山脈的關鍵樹種是雲杉和冷杉,關係到森林中滇金絲猴等無數物種的生存;一旦這兩個樹種毀滅,整個森林生態系統必將分崩離析。

  「如果雲杉、冷杉上的松蘿太多,松蘿過分地吸取樹木的營養會導致樹木死亡,滇金絲猴正好充當『清道夫』的角色,吃掉樹上的松蘿,確保雲杉、冷杉的正常生長。冷杉給滇金絲猴提供食物和隱蔽所,滇金絲猴為冷杉清除『吸血鬼』。冷杉—松蘿—滇金絲猴三者之間形成微妙的共生關係,任何一方的消失,都會影響系統中的生態平衡。只要食物充足,滇金絲猴會保留足夠的枝葉和花朵保證植物生長,維持森林生態平衡。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滇金絲猴也不下到較低海拔地帶以逃避極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惡劣自然環境因素,對村民的農作物『秋毫不犯』,這也是它長期以來能夠與人類和諧相處,被當地少數民族奉為神靈的緣故。」龍勇誠說。

  龍勇誠說,最近考察時拍攝到一隻滇金絲猴吃杜鵑花。他說:「滇金絲猴的食物中有兩種杜鵑類植物的花蕾和花瓣,而這兩種杜鵑的毒性較大,當地人連杜鵑樹下的野生菌類都不會採集,況且在臨近的香格裡拉縣碧塔海保護區,杜鵑花開的時節就會出現『杜鵑醉魚』的現象。或許滇金絲猴的消化系統比較特殊,能降解杜鵑花的毒性?!」

  1992年夏天,龍勇誠和美國加州大學柯瑞戈博士在白馬雪山深處崩熱貢嘎建立了營地,對滇金絲猴進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這也是歷史上對滇金絲猴最為深入的一次野外研究。「崩熱貢嘎營地海拔4300多米,我們幾乎每天都要翻過一個海拔4700多米的雪山埡口去找猴子,為了不跟丟猴子,我們經常背上給養、睡袋、帳篷一走就是好幾天。為了讓猴群熟悉我們,我們幾個月都沒換過衣服,讓猴子熟悉這些衣服,信任穿這些衣服的人不會傷害它們。一年多的時間終於讓考察小組和猴群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我們離猴群的距離從最初的300多米縮短到了100米。」

  滇金絲猴喜歡群居生活,通常數十隻或百餘只成群。滇金絲猴社會是一夫多妻制,一雄三雌的家庭結構保證了只有最聰明和最強壯的公猴才有機會繁衍後代,這是進化過程中有效利用資源的手段。猴群沒有猴王,各個家庭之間友好相處,又往往保持著互不相犯的默契。每個家庭都有一兩隻強壯的公猴擔當保護任務,它們佔據樹上的有利位置,時刻保持高度警覺,一發現異常情況就發出「喔嘎」的叫聲。幼崽卻非常好動和調皮,不停地到處攢動,它們是猴群之間聯繫感情的唯一紐帶,可以突破猴群之間互不相犯的戒律,聚在一起玩耍。

  1992年秋天,奚志農加入考察小組,深入滇金絲猴的活動區域。由於滇金絲猴的活動範圍很大,拍攝活動歷盡艱辛,3個月後終於等到機會,在200米的距離內拍攝到了滇金絲猴,是最早的滇金絲猴影像資料,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重要的研究依據。「滇金絲猴是典型的樹棲動物,一般每天上午和傍晚三五成群地出來活動,生活頗有節奏。他們活動範圍廣、活動量大,行動迅速敏捷,非常善於跳躍,從一個山坡移動到另一個山坡只需要幾分鐘,因此我們的拍攝和考察人員要跟蹤滇金絲猴非常困難。」

  奚志農從1993年跟蹤拍攝滇金絲猴,至今已有14年,經常在白馬雪山一呆就是3個月,5月上山、7月下山,最短也要20多天,光上山走路就要兩天。「滇金絲猴是生活海拔最高、最耐寒的靈長類動物,所以身披長毛、身體肥胖。雄猴和雌猴兩者體型特徵很明顯:最重的雄猴體重將近40公斤,健康粗壯,雌猴則顯得溫順,苗條嬌美。」

  除了吃飯睡覺,滇金絲猴每天都會花十分之一的時間理毛。奚志農介紹說,經常能看到滇金絲猴在互相理毛,「理毛是他們家庭成員間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在葉食性的靈長類動物中比較少見,母猴最喜歡理毛,不光自己理,還幫助其他家庭成員理,甚至公猴也經常參與」。

  「由於生活在高寒地區,食物的營養成分低,滇金絲猴的生育率很低,3年才生育一次,這在靈長類動物中也比較罕見。」龍勇誠說,這表明滇金絲猴對人類幹擾非常敏感,哪怕輕微的幹擾都可能影響到種群的延續。

  龍勇誠說,針對滇金絲猴的行為研究還有待深入,「我原本是想作研究,但保護工作沒有人做,所以現在我去做保護工作。它們吃什麼、想什麼、玩什麼?這些動物行為學研究交給了我的學生去做。因為對滇金絲猴的科研投入太少,離其需求底線相差甚遠,雖有過去20年的科研艱苦奮鬥,但對滇金絲猴的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仍了解甚少,所以很難給其保護行動決策提供各種相關科學依據」。

  至今,滇金絲猴還有很多秘密未被揭開——它們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具有什麼樣的智慧生活在高寒雲嶺山脈上?它們的種群之間是否會有婚姻來往?爭奪家庭的主導地位失敗的公猴離家出走後,會不會到其他種群當中?

  11年前,發起了一場滇金絲猴保護運動

  針對毛皮的狩獵,使滇金絲猴一直處於被濫加獵殺的境地。龍勇誠指出,目前對滇金絲猴來說最大的危機是偷獵,「和藏羚羊偷獵不好相比,因為它們不是商業性的,隱蔽性更強。有些偷獵者下套是對任何動物而言,不管是猴子還是林麝。滇金絲猴在雲南分布的總面積是18000~20000平方公裡的範圍,1000多隻滇金絲猴集中分布在白馬雪山2800平方公裡的自然保護區範圍內,這說明大量的地方還沒有得到保護」。

  同時,由於森林不斷採伐、毀林開荒以及放牧,嚴重地破壞了滇金絲猴的棲息環境而導致種群分割。幾幅用衛星圖片製作的地圖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過去的原始森林,現在是牧場和村莊;1958年砍伐的牧場,現已退化成裸露的土地。過去的40年間,適合滇金絲猴生活的地區減少了1/3,86%以上的猴群遭到了牧場、村莊、公路的阻斷。即使是在保護區內,國道貫穿造成了至少一公裡寬的寬闊地帶,猴群之間能進行有效交流的群體很少,近親繁殖導致物種退化。

  生物學家一致認為,像滇金絲猴一類的「旗艦物種」一旦消亡,則表明其生存區域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難以恢復。在滇金絲猴生活的森林面積減少的幾十年間,恰好長江泥沙含量急劇上升。很多村莊因為山坡上森林被砍伐、牧場退化、土地裸露而產生的滑坡,不得不整體搬遷。

  對滇金絲猴最致命的打擊出現在1995年底。由於滇西北經濟十分落後,當地從上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大規模商業採伐原始森林,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持續著「木頭財政」,僅德欽一個縣的年採伐量就達30萬立方米。1995年底,德欽縣為了解決財政上的困難,決定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南側砍伐100平方公裡的原始森林。這片森林雖然未被列入自然保護區內,但實質上是滇金絲猴分布的核心地帶之一,棲息著200多隻滇金絲猴,佔其野外總數的20%。

  為保護滇金絲猴所剩無幾的家園,奚志農聯合環保人士梁從誡、環保作家唐錫陽等有識之士,奔走呼號,上書北京並公諸社會,引起中央高度重視。1996年年初,國務院連派兩個調查組前往調查。3月,奚志農帶中央電視臺記者前往採訪。4月,國家制止了德欽縣的採伐計劃,保住了這片原始森林。7月底,首屆大學生綠色營一行30多人遠徵白馬雪山,歷盡艱辛,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環保宣傳和社會調查活動,並將信息反饋於社會。

  11年後,10月23日,唐錫陽在「滇金絲猴主題月」活動開幕式上發言,哽咽不已:「我不是動物學家,但花了不少時間到各個保護區採訪,到臥龍看川金絲猴,到梵淨山看黔金絲猴,到白馬雪山卻沒看到滇金絲猴,很遺憾。但首屆大學生綠色營對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乃至整個環保事業有著深刻的意義,培養了很多環保骨幹。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7月25日,綠色營從北京趕赴雲南的那天早晨,我的患食道癌晚期的妻子去世了,她是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

  今天,滇金絲猴還需要更多關注

  近幾年野外考察發現,上世紀80年代末跟蹤到的3個小群已消失。「目前的數量不足以維持其生存繁衍,這一物種已達到滅絕邊緣。」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靈長類專家趙其昆研究員曾對媒體這樣表示。

  「滇金絲猴的生存狀況仍在惡化,15個自然種群處於彼此隔離的狀態,呈島嶼狀分布,各群體之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流。」龍勇誠說。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針對滇金絲猴的人工繁殖研究雖然已經開展了十餘年,可是生下的10多隻小猴幾乎全是公的,連科學家都無法解釋其中的緣由。「其實,最好的保護方法不在實驗室和養殖場,而是在它們自己的家園中。」趙其昆說。

  近些年因為滇金絲猴的數量有所回升,有些猴群「溢出」保護區的現象嚴重。「原來主要在保護區內活動,但現在主要在保護區外活動,保護區難以對之實施有效的管理。我看,應擴大現有相關保護區的面積,使所有滇金絲猴群現有棲息地和重要擴散地及生態走廊帶均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龍勇誠說。

  「當地老百姓要砍樹來蓋房子、做燃料,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直接威脅滇金絲猴的生存。當地民眾的覺醒才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根本出路。我建議探索當地社區參與式共管模式,徹底杜絕各種狩獵活動,幫助當地社區群眾脫貧致富,解決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計等實際生產生活問題。」龍勇誠說。

  他講述了老張從獵手到滇金絲猴保護神的故事。「老張姓張名志明,是居住在麗江老君山上的一位純樸的傈僳族村民。1989年春,我第一次前往老君山調查滇金絲猴,便認識了他這麼一位做飯、木工、石工、電工、看病、開車、修路、建橋樣樣在行的野外嚮導。他過去曾在山上放牧13年,對一草一木和山形地勢都了如指掌,也曾多次參與當地捕獵滇金絲猴和其他野生動物的活動。我倆在這山上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了5個月,共同查清了這一地區兩個滇金絲猴群的活動範圍和大致種群數量,老張便成了這一帶近200隻滇金絲猴和其他珍稀瀕危動物的守護神;後來他被當地林業部門正式任命為滇金絲猴保護宣傳員。由於老張人地兩熟,對當地各獵手的活動都十分清楚,也了解這山裡的各種獸路禽道。這些套子是誰下的?他來自哪個村子?這個套子是下什麼動物的?這些套子對滇金絲猴有什麼影響?他只要一看就明白,他從事反盜獵活動比派幾個正式巡護管理人員駐紮有用得多。老張還常常向當地村民示範如何引進優良農作物品種和先進生產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生產生活,放棄傳統狩獵習慣。」

  龍勇誠說,老張已經完全成為研究和保護滇金絲猴隊伍中的重要成員了,但憑几個「英雄」不可能拯救數以百計的世界珍稀瀕危動物。「我們期待著更多『老張』的出現,還期待著大家幫助各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的獵人群體解決現實的生存困難,有計劃地把他們轉變成野生動物們的守護神。只有實現這種轉變,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才會有群眾基礎,野生動物的家園才不致成為空空山林。」

  奚志農說,在各種保護措施中,他比較看重利用影像保護野生動物的奇妙作用。「1995年、1996年保護滇金絲猴,影像也發揮了很大的力量。現在我們做環保,一到當地,就給當地老百姓看錄像、看照片,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們看了之後總感嘆自己家鄉有這麼美的景色、這麼可愛的動物。我們想通過照片錄像,讓每一個人都來關注它們、關注它們的生存狀況,從而萌發保護的意識。」在「滇金絲猴主題月」上展示的圖片引起參觀者的極大興趣,這些美麗的圖片成為引發人們共鳴的關鍵點。

  正如龍勇誠在開幕式上所說:像滇金絲猴這樣美麗的動物,為什麼在它被科學發現並正式命名的110周年之後才能引起世人的關注?由於滇金絲猴頑強的生命力和其生存的大香格裡拉地區少數民族千百年來的生態文明,它們終於等來了人類——地球上「最高統治者」的少許關注目光,但願,它們不會從地球上徹底消失!地球上還有多少像滇金絲猴這樣的瀕危物種,正在等待人類的「施捨」?!等待人類放它們一條生路?!

相關焦點

  • 大理藏著一個滇金絲猴秘境!
    2015年,大理雲龍縣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滇金絲猴群,這是該區域滇金絲猴自1968年消失以來首次「現身」。小夥伴們也許會說「現身又咋樣,反正我沒看到」,嘿嘿,反正網友是拍到了,還告訴小編他們找尋「大師兄」的故事,圍觀圍觀:
  • 滇金絲猴的那些故事……
    然而,當母猴攜帶著小猴走動起來的時候,懷裡的小猴卻有些異樣,它的四肢和腦袋低垂著,不見一絲生氣,研究人員倒吸了一口氣--這是只死嬰。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天裡,這位不幸失去寶寶的媽媽一刻不離的將早夭的猴寶寶帶在身邊,就像對待普通嬰猴一樣為它理毛,直到嬰猴屍體開始腐敗,猴媽媽才逐漸遠去,悲傷的神情讓人唏噓不已。這種獨特的經常會有攜帶死嬰行為的動物就是滇金絲猴,一種獨特而神奇的靈長類動物。
  • 西藏芒康縣滇金絲猴增加到800多隻
    「以前,這裡的滇金絲猴看到人,就像見到天敵一樣,拔腿就跑。現在,你給它拍照,它在樹上瞄你一眼,繼續吃松蘿。」日前,在芒康紅拉山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昌都站工作過20餘年的四郎次仁,分享了他與滇金絲猴的趣事。
  • 第二屆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年會在麗江舉行
    麗江官方新聞綜合門戶網站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麗江網】12月22日,為期2天的第二屆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年會在麗江召開。
  • 雪域精靈——滇金絲猴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保護工作有效推進,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數量不斷增多。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1月20日,在保護區內活動的滇金絲猴。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的一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是世界上棲息海拔高度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活動範圍為2500米至4500米的高山。
  • 雲南省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實施6000餘畝滇金絲猴棲息地廊道修復...
    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作為雲南首次嘗試建立多方參與的聯合保護機制,自成立一年多來,以加強滇金絲猴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為目標,引進社會公益組織支持,投資1000餘萬元,為滇金絲猴棲息地實施6100畝廊道修復造林,共種植雲杉、華山松、冷杉等樹木63萬棵。
  • 麗江老君山滇金絲猴保護站揭牌 ​
    麗江官方新聞綜合門戶網站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麗江網】12月23日上午,麗江老君山滇金絲猴保護站在玉龍縣石頭鄉利苴村三岔河揭牌成立
  • 滇金絲猴的事兒你知道嗎?
    但是,和川金絲猴相比,它們「亮相」得太晚,這一屬已經被命名為金絲猴屬。在分類學上,有一時期科學家們把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當作川金絲猴的亞種,於是就按照地域被命名,理論上來說應該分別叫黑白仰鼻猴、灰仰鼻猴和金仰鼻猴。
  • 在白馬雪山待了10年,他才拍到這張滇金絲猴全家福
    年末,我們這群初中畢業生通過正式招考被錄取,一群娃娃成了這裡的第一批保護者。進入保護區後整整八年,我沒有見過一次滇金絲猴!當時保護區有四十多個工作人員,沒有見過滇金絲猴的佔絕大多數。1987年,我的朋友鍾泰是保護區工作人員中最早見過滇金絲猴的人,在白馬雪山保護區南部,而且是近距離!
  • 不辭辛苦,尋訪難得一見的滇金絲猴
    圖文: 趙鍔 DAY1——起點奚志農老師那張獲獎的滇金絲猴照片讓我對這個物種惦記了很多年!今年的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全球攝影大賽,給了我這樣一個圓夢的機會,7月的中旬,我踏上了雲南的土地,這是我第四次來到雲南,這次只為追尋我心中的雲中之猴——滇金絲猴。
  • 中國一級瀕危保護物種——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白仰鼻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飛猴,藏語中稱其為「知解」,傈僳族語稱為「扎密普扎」,白語稱為「擺藥」(按:白文baip序hhod,白猴之意)。它不同於人們熟悉的川金絲猴,它的體色是灰黑色的。
  • 中國一級瀕危保護物種-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白仰鼻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飛猴,藏語中稱其為「知解」,傈僳族語稱為「扎密普扎」,白語稱為「擺藥」(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它不同於人們熟悉的川金絲猴,它的體色是灰黑色的。
  • 雲南實施6000餘畝滇金絲猴棲息地廊道修復造林
    這是在雲南省境內拍攝的滇金絲猴(2010年11月18日攝)。新華社發(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 供圖)新華社昆明12月22日電(記者姚兵)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12月22日發布消息說,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成立一年多來,雲南以加強滇金絲猴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為目標,引進社會公益組織支持,投資1000餘萬元,為滇金絲猴棲息地實施6100畝廊道修復造林,共種植雲杉、華山松、冷杉等樹木63萬棵。
  • 各地林草頭條丨雲南實施6000餘畝滇金絲猴棲息地廊道修復造林
    這是在雲南省境內拍攝的滇金絲猴(2010年11月18日攝) 新華社發(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 供圖)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12月22日發布消息說,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成立一年多來,雲南以加強滇金絲猴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為目標
  • 探秘隱秘之境 守護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中國特有珍稀瀕危靈長類物種,全球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旗艦物種。據悉,每個滇金絲猴群都需要數十平方公裡以上的原始森林才能生存,所以守護這一生靈不僅是保護原始森林,更是幫扶一方百姓。至此,科考隊成員們將開始在橫斷山脈探尋雲巔精靈滇金絲猴的蹤跡,期待挖掘「旗艦物種」滇金絲猴身上更多的秘密。此行,「滇金絲猴之父」、 中國靈長類學會名譽會長龍勇誠全程帶隊。來自雲南的他一生都在做靈長學研究,在他心中,滇金絲猴擁有著世界上最可愛、和人類最相像的臉。再次出發尋覓雪山精靈,他興奮不已。
  • 【美麗雲南·穿越自然保護區】關於滇金絲猴,你不知道的十件事兒
    二、滇金絲猴其實並不是「金絲猴」在分類學上,滇金絲猴隸屬於哺乳綱、靈長目、猴科、疣猴亞科的金絲猴屬(又稱仰鼻猴屬)。滇金絲猴的毛髮並不是金色的,為何要稱之為滇金絲猴?這是因為,過去金絲猴屬最先發現和命名的是川金絲猴,它們毛色通體金黃,因而得名金絲猴。
  • 雲南省建立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
    央廣網昆明12月22日消息(通訊員楊華、王佳純)雲南省首次嘗試建立多方參與的滇金絲猴全境聯合保護網絡,機制運行一年多來,以加強滇金絲猴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為目標,引進社會公益組織支持,投資1000餘萬元,為滇金絲猴棲息地實施6100畝廊道修復造林,共種植雲杉、華山松、冷杉等樹木63萬棵。
  • 2020優秀滇金絲猴一線保護工作者獲獎名單公布
    滇金絲猴是中國獨有的珍稀物種,總數僅 3000餘只,與大熊貓一樣被譽為中國的「國寶」,是我國 I 級重點保護動物、 IUCN 紅色名錄瀕危物種。滇金絲猴分布在約7000平方公裡原始森林裡,南北連綿400公裡,海拔跨度從2600米到4600米,山高谷深、地形複雜。
  • 綠基會發起公益線上跑 邀你為愛奔跑 做「滇金絲猴的救兵」
    雲南網訊(記者 高藝萌)7月15日,雲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基會」)與馬拉馬拉平臺合作推出「滇金絲猴的救兵」馬拉公益主題線上跑,邀請熱心公益、熱愛運動的朋友們與巡護員一起為愛奔跑,成為「滇金絲猴的救兵」!
  • 麗江老君山·滇金絲猴自然中心正式揭牌
    揭牌儀式現場 攝影:李純12月23日,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麗江老君山·滇金絲猴自然中心(暨麗江老君山·滇金絲猴保護站)揭牌儀式舉行。麗江老君山·滇金絲猴自然中心(以下簡稱「自然中心」)由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麗江老君山保護與發展志願者協會和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共同建設,項目獲得中國TNC理事馬化騰先生、顧江生先生、曹歐劼女士以及麗江老君山管理局體育旅遊專項資金等多方的共同資助,目前累計直接投入255萬元。自然中心位於老君山腹地,佔地約1515平方米,2019年底建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