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裡的滇金絲猴看到人,就像見到天敵一樣,拔腿就跑。現在,你給它拍照,它在樹上瞄你一眼,繼續吃松蘿。」日前,在芒康紅拉山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昌都站工作過20餘年的四郎次仁,分享了他與滇金絲猴的趣事。
圖為滇金絲猴。 陳志強 攝
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是中國特有物種。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滇金絲猴分布區域廣泛,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逐漸退縮到川滇藏交界處的一個狹小地域。近現代以來,森林一度遭濫砍濫伐,滇金絲猴的棲息地加速破壞,種群呈下降趨勢。
在此背景下,1986年,經芒康縣政府批准,芒康滇金絲猴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1993年,升級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1月24日,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以前,有些村民會砍伐樹木當柴火,更有村民偷偷捕獵滇金絲猴等野生動物。」68歲的芒康縣曲孜卡鄉小昌都村村民、該保護區小昌都站工作人員鄧培告訴記者,保護區成立後,他和同伴隔三差五就要巡山,觀察滇金絲猴的活動,並向村民宣講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
「現在,不僅沒人再偷伐偷獵,更是家家戶戶基本都有生態護林員。」鄧培說,「村民看到滇金絲猴,為了不驚擾它們,經常主動繞著走。」
四郎次仁,1999年第一次見到滇金絲猴。「那時,我陪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到保護區調研,要在山上待一年。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辛苦尋找,我們終於發現滇金絲猴,當時它們正在樹上吃松蘿。」他回憶說,「滇金絲猴太好看了,我太驚喜了,連走路都不覺得累了。」
經過20餘年的工作磨練,四郎次仁已會根據斷枝、糞便、叫聲來尋找滇金絲猴的蹤跡。「以前,不好發現,即便發現,也僅10多平方米有猴群;現在,很好發現,一發現,起碼30平方米都是猴群。」他說,「越來越不怕人的滇金絲猴,每年春季,都會從紅拉山頂下來,翻過214國道,到海拔相對較低的林子裡吃東西、睡覺,待個10多天再回山頂。」
作為芒康滇金絲猴的「家園」,該保護區總面積近18萬公頃,涉及芒康縣嘎託鎮、如美鎮、幫達鄉、徐中鄉、曲孜卡鄉、納西民族鄉等6個鄉鎮的15個建制村,森林覆蓋率達70%至80%,海拔在2200米至4700米之間,是我國高原林區寶貴的多樣性物種基因庫。
「除了滇金絲猴,我還親眼見過馬來熊、獐子、狼、藏馬雞、巖羊……」四郎次仁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向記者炫耀他巡山時用手機拍下的野生動物照片。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日益重視和芒康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日益加大,芒康紅拉山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滇金絲猴正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代有500餘只,根據縣林草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現已增長至800多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