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2020-07-27 博科園

大多數墜落在地球上的隕石都是行星體的碎片,行星體是太陽系中最早的原行星體。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原始行星體要麼在其歷史早期就完全融化了,要麼作為一堆未融化的碎石留了下來。但自從20世紀60年代發現隕石以來,一個隕石家族就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各種碎片似乎都是從同一個原始天體上分離出來的,然而這些隕石的組成表明: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它們的母體一定是一個既融化又未融化令人費解的嵌合體。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等科學家已經確定,這些稀有隕石的母體確實是一個多層、有差異的物體,很可能有一個液態金屬核心。這個核心足夠強大,足以產生一個可能和地球磁場一樣的磁場。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表明太陽系中最早天體的多樣性,可能比科學家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EAPS)的研究生克拉拉·莫雷爾(Clara Maurel)說:這是小行星有融化和未融化層的一個例子,它鼓勵人們尋找更多複合行星結構的證據。了解從未融化到完全融化各種結構的全光譜,是破譯早期太陽系中行星體如何形成的關鍵。Maurel的合著者包括EAPS教授Benjamin Weiss,以及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西南研究所的合作者。

奇怪的隕石

太陽系大約形成於50億年前,由超熱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當這個圓盤逐漸冷卻時,物質的碎片相互碰撞並合併,形成越來越大的天體,如行星體。大多數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成分表明,它們來自早期的小行星,它們有兩種類型:熔化的和未熔化的。科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演化的早期,這兩種類型的天體在不到幾百萬年的時間裡形成得相對較快。如果一個小行星形成於太陽系的前150萬年: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短暫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經使其完全熔化了,因為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釋放了熱量。未融化的行星體可能形成較晚,當時它們的物質含有較少放射性元素,不足以融化。在隕石記錄中,除了一種罕見的IIE鐵隕石家族外,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中間物體同時含有熔化和未熔化的成分。這些IIE鐵隕石是奇怪的隕石,它們既顯示了來自從未融化的原始物體證據,也顯示了來自完全或至少實質融化的物體證據。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科學家們之前已經發現,融化和未融化的IIE隕石都起源於同一顆古老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很可能像地球一樣,在液態地幔上覆蓋著一個固體地殼。所以想知道,這顆小行星是否也可能藏匿著一個金屬熔化的核心。這個物體是否熔化到足以使物質下沉到中心,形成一個像地球一樣的金屬核心?這是這些隕石故事中缺失的一部分。研究小組推斷,如果這顆小行星確實擁有一個金屬核心:

實物樣本分析

它很可能會產生一個磁場,類似於地球上攪動的液體核心產生磁場的方式。這樣一個古老的磁場可能會導致小行星礦物指向磁場的方向,就像指南針上的針一樣,某些礦物可能在數十億年內保持了這種排列。那麼是否可以在墜落到地球上的IIE隕石樣本中找到這種礦物呢?研究人員獲得了兩塊隕石,並對其進行了分析,以尋找一種以其特殊的磁記錄性能而聞名的鐵鎳礦物。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研究小組使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對樣品進行了分析,這種光源產生的X射線可以與納米級的礦物顆粒相互作用,這種方式可以揭示礦物的磁性方向。果不其然,許多顆粒內的電子排列在一個相似方向上,研究證據表明:母體產生了磁場,可能高達幾十微特斯拉,大約相當於地球磁場的強度。在排除了不太可信的來源後,研究小組得出結論,磁場最有可能是由液態金屬核產生。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要產生這樣的磁場,估計核心必須至少有幾十公裡寬。這種混合成分的複雜行星體(既以液態核和地幔的形式熔化,又以固體地殼的形式未熔化)很可能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形成,這一形成時間比科學家假設的要長。但是這些隕石是從母體內部哪裡來的呢?如果磁場是由母體的核心產生,這將意味著最終落到地球上的碎片不可能來自核心本身。這是因為液核只在攪拌和加熱時才會產生磁場,任何可以記錄古磁場的礦物,一定是在地核本身完全冷卻之前在地核之外記錄的。

最複雜的小行星

與芝加哥大學的合作者合作,研究團隊對這些隕石的各種形成場景進行了高速模擬。模擬研究表明,一個擁有液態金屬核的天體有可能與另一個物體相撞,並在這種撞擊下將物質從核心中剝離出來。然後,這些物質會遷移到靠近隕石發源地表面的口袋裡。當星體冷卻時,這些口袋裡的隕石會在礦物中留下這個磁場。在某個時候,磁場會衰減,但印記會保留下來。然後,這個天體將經歷許多其他碰撞,直到將這些隕石置於地球軌道上的最終碰撞。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這個如此複雜的小行星,也許是太陽系中最複雜的小行星之一,究竟是早期太陽系中的異常值,還是眾多如此差異化的天體中的一個呢?答案可能在於小行星帶,這是一個居住著太陽系原始遺蹟的地區。小行星帶中的大多數天體表面看起來都沒有融化,如果科學家們能最終能夠看到小行星內部,將會會測試這個想法。也許有些小行星在內部融化了,也許像這樣的小行星實際上是很常見。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最複雜的小行星:既融化又未融化,還有液態金屬核和磁場!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等科學家已經確定,這些稀有隕石的母體確實是一個多層、有差異的物體,很可能有一個液態金屬核心。這個核心足夠強大,足以產生一個可能和地球磁場一樣的磁場。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表明太陽系中最早天體的多樣性,可能比科學家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 研究人員認為,曾經撞擊地球的奇異流星可能是小行星的一部分
    隕石分類的常用方案是假設單一母體不能同時是熔融(球粒隕石)和未熔化(無球粒隕石)隕石的來源。然而,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小行星的多樣性可能比我們最初想像的要多。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上發現的一組稀有隕石的母體一定是有區別的,既有熔化層,也有未熔化層。
  • 答案可能跟磁場的消失有關
    地球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磁場,跟地球的中心的構造有關,在地球的中心處有一個由鐵構成的核心,這個核心可不是液態,而是以固態存在。可能很多會認為,地球中心的溫度必然很高,鐵不是早就被融化成了鐵水嗎?事實上不是這樣。
  • 陸洋團隊:首次製備液態金屬-聚合物核殼結構的微點陣力學超材料
    原標題:陸洋團隊:首次製備液態金屬-聚合物核殼結構的微點陣力學超材料
  • 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卻不被不融化?答案讓人有點意外!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卻不被不融化?答案讓人有點意外!眾所周知,我們生活的地球是離太陽不是很遠,太陽是太陽系表面最熱的天體,最高可達5600攝氏度,它集結了太陽系絕大多數的物質,佔據著太陽系可見物質總量的99.86%,這些物質在太陽上存在的形式不是固態也不是液態還不是氣態,而是等離子態,相當於說太陽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等離子球。
  • 讓太陽系內含鐵鎳的小行星群再次撞擊火星,這樣做不是在毀滅火星
    趣味探索訊 在我們的太陽系內存在著許多小行星和碎片,它們主要集中在木星和土星軌道之間,據不完全統計太陽系內小行星數量多達幾十萬顆,科學家通天文光譜儀器對多個小行星構成進行了探索和分析,吃驚地發現大部分小行星都由鐵鎳元素構成。
  • 4232.複雜星際關係產生的複雜磁場現象
    2019.6.3傳統天體物理學建立在萬有引力的基礎之上,星際關係是質量和重力關係,解釋不了複雜的星際磁場。我認為:星系由正負偏電荷物質對偶聚集形成,也就是正反物質星球對偶聚集,通過交流正負電荷產生核力,依靠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客觀規律組成系統。
  • 22億年前的小行星解凍了冰封的地球,或潛藏著生命起源之謎?
    近日,科學家確定了澳大利亞的雅拉布巴隕石坑(Yarrabubba)為22億年前,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留下的。這個隕石坑比科學家發現的20億年前,最古老的隕石坑——南非弗裡德堡隕石坑,還早了2億年。這次隕石坑的發現,很有可能解開地球如何在最可怕時期,重新綻放,生命得以倖存的謎團。
  • 鐵會融化,磁鐵融化時會發生什麼?
    所有金屬都會融化,只要溫度足夠,鐵的熔點是1538攝氏度,在這個溫度下鐵就會變成液態。銀白色的純鐵是非常漂亮的,但是它絕對沒有黑色的磁鐵神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磁體有很多種,如釹鐵硼磁體,鋁鎳鈷磁體,鐵氧體磁體等,但這些磁體一般都是工業產品。
  • 給遠古的時鐘上發條:如何融化一種物質重置其放射性時鐘?
    如何融化一個小行星使其可以「重置」原子鐘呢?一篇關於一顆來自月球的隕石文章能夠列出它在月球上所經歷的主要撞擊活動,並且與之相會。文章指出,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每次的撞擊活動都融化了一部分隕石,並因此該部分的原子鐘被重置。
  • 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探索被稱為太陽星雲的巨大星際雲如何催生我們的太陽系及其中的所有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以巨大的旋渦狀的氣體和塵埃雲開始生命,它無方向或無形地穿過宇宙。大約46億年前,這種巨大的雲被轉化為我們的太陽。隨後的過程產生了太陽系,其中包括八顆行星,181顆衛星和無數的小行星。
  • 地球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多久?
    演變為紅巨星的太陽,恆星宜居帶會移動到木星和土星附近,如果人類無法離開太陽系也無法推動地球,或許可以移居到木星的衛星上,歐羅巴會由於太陽的膨脹而消融,或許可以成為下一個地球。地球磁場之所以存在,是由於地球內核存在大量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的放射性能量讓地球內核的溫度甚至超越太陽表面溫度,高溫環境下,地核附近的金屬被融化,形成導電金屬流,而輻射又讓電子被激發,地球內核附近便形成了帶電金屬流。
  • 讓金屬有了「記憶」,液態機器人成為可能
    在這部電影裡,這個反派簡直開了掛,即使融化還能復活。你可能以為這種事只能停留在科幻電影裡,但是最近,這樣的金屬,真的被造出來了…… 想像一下,如果你面前有一塊金屬,因為受到衝擊而變形。但你只需要給它升點溫(甚至都不到100攝氏度),就能讓它自動恢復形狀,是不是有點神奇。
  • 未來人類宇宙工程:重啟火星磁場,點燃木星
    太陽系,有兩個星球是人類首先要徵服的,它們就是火星和木星。一,重啟火星磁場,再造一個小地球。火星磁場大約在39億年前消失,火星磁場的消失,使火星上的水跟稠密大氣層消失,從而使生命不適宜生存。當前科學家認為,火星有一個金屬核存在,火星應有一個中強磁場存在(約為地球磁場的10%~15%),但探測器僅檢測到弱磁場,其強度為地球磁場的0.1%~0.2%。改造前和改造後的火星。火星金屬核製造磁場的機能停擺了。
  • 原始隕石磁場幫助了解太陽系的早期演化過程
    原始隕石磁場幫助了解太陽系的早期演化過程   科學家們所關注的是其中含鐵礦物捕獲的磁場,磁場強度約為54微特斯拉(micro-tesla)。和地球表面磁場強度相似,其範圍為25-65微特斯拉。  衝擊波   德施解釋說:「我對此的模型表明,衝擊波經過太陽星雲,使得大部分隕石球粒都受熱融化。」根據衝擊波的強度和大小來看,背景磁場可能最多被放大至30倍。他說:「由於測量到的磁場強度約為54微特斯拉,這表明在太陽星雲中的背景磁場強度範圍可能是5-50微特斯拉。」
  • 超級地球液態金屬海洋可形成保護生命磁場—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這類系外行星上可能擁有液態金屬的「海洋」以及可以保護生命存在的磁層。 實驗室測試顯示,在超級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熱量和壓強狀況下,氧化鎂和其它一些在類地行星地幔中常見的礦物會轉變為液態金屬形態。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理解超級地球上的環境條件,包括判斷其是否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
  • 環境惡劣的火星,為何是太陽系最適合移居的星球?科學家揭秘真相
    人類不是太陽系內的唯一,更不可能是宇宙中的唯一。只是一旦人類開啟了探索外太空的旅程,人類了解和徵服太陽系內的每一顆行星和天然的衛星是勢在必行的。其中人類將最多的關注力幾乎都放在了火星上,不僅美國,包括印度,日本,我們中國等多個國家都想徵服殖民火星。目前為止,人類對於火星的了解,幾乎都來源於美國宇航局朝火星上發射的探測器,並一次又一次傳回火星照片信息到地球上。
  • 走近太陽系中最美麗的行星——土星
    深入了解土星土星至太陽的距離由近到遠排名第六,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行星。因其炫目的光環,土星在太陽系中尤顯獨特。雖然土星並不是唯一一個有行星環的行星,但也找不到另一個像土星這樣擁有如此壯觀且複雜行星環的行星了。和氣態巨行星木星一樣,土星是一個主要由氫氦構成的巨型球體。
  • 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而不融化,甚至隔離太陽的熱量?
    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太陽的溫度是十分可怕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地球上有沒有什麼物質可以直接拿去靠近太陽,而不會被太陽融化的呢?或者在宇宙中存不存在拿到恆星表面而不會被熔化的物質呢?要拿到太陽附近而不被熔化,這就意味著這個物質可以抵抗住太陽表面5500-6000度的高溫。地球上存在這樣的物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