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經常看到或者聽到XX實驗(小)中學,但不知道你是否好奇過實驗學校中「實驗」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實驗學校的概念最初出現在歐洲,18世紀瑞士教育學家斐斯泰洛奇創辦辛莊孤兒院等教育機構,試驗其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美國19世紀開辦的杜威學校,也被稱作是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到了20世紀30年代左右,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是開在國內創辦實驗學校。
上述的學校,不管名稱中是否帶有「實驗」的字樣,他們的開辦的目的都是類似的,那就是擔負著探索和檢驗某種教育理論或者進行教育改革實驗的任務。這跟我國現在這些實驗學校創辦的目的是相似的。
1949年11月,位於濟南的華東大學附屬中學更名為省立實驗中學,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所實驗學校,也就是現在赫赫有名的山東實驗中學。省立實驗中學的設立取得了重大成功,所以之後在全國各地一大批實驗學校紛紛建立起來。
建立實驗學校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建立有區別於舊式學校的新式教育體系。因為社會體系建立時候,現代教育體系還是一清二白。除了大城市之外,全國的其他地區都還在實施過去舊式的教育體系。所以要如何去建立新體系,需要時間逐漸摸索,因此就特別設立實驗學校進行教育改革實驗。
在當時因為教育改革是國家政策要求,實驗學校會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教師團隊、教學場所等教學資源上會受到傾斜,因此實驗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能力往往要優於其他普通學校,這也是為什麼實驗學校在過去往往是重點學校代名詞的原因。
不過現在教育探索和改革階段早已完成,實驗學校在教學設計和課程安排上已經和普通學校沒什麼區別了,但是「實驗」兩個字還是繼續保留了下來。因為不再受到政策上的傾斜,在辦學硬體上已經不具備,所以部分實驗學校也不再是重點學校,反而很多普通學校通過自身優秀的管理成為了當地最好的學校。
當然還有許多優秀的實驗中學至今仍然重點中學的代名詞,比如說新中國第一所實驗學校—省立實驗中學發展而來的山東實驗中學,仍然是山東省排名前列的重點學校。
現在實驗中學和普通學校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家長們如果在選擇學區房的話,也不需要特別考慮實驗中學,關鍵還是得學校自己優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