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在每個城市都有這樣三條路,人民路、解放路和建設路。這似乎是每個城市的標配,與之相對應的便是三所學校,分別是實驗小學、附屬小學和育才學校。而這個三個學校都有一個共有的屬性,都是學霸的集中營,尤其是實驗學校!
多年來,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全國這麼多的實驗學校,到底是在實驗什麼?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實驗學校的由來說起實驗學校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那時候國內局勢動蕩,大學畢業和留學歸來的學生就業較為困難,在當時大學畢業生較為理想的工作途徑主要有三個:出版社編輯、公務員和教師。
那個時期的很多文學大家,比如:魯迅、老舍、胡適等都從事過教育,在這個時期迎來了一起教育改革熱潮!於是,在此大背景下,第一批「實驗」性質的學校誕生了。例如:北京的孔德學校,也就是如今的北京二十七中學。
而真正以「實驗」命名的學校,卻是附屬類學校更名而來的,位於山東的「省立實驗中學」。這類學校通常是師範類大學的附屬學校,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給畢業生實習的機會和承擔大學的教學研究。在此背景下也誕生了兩個流傳至今的特色教學方式:「教研組」和「集體備課」。
每個城市都有實驗學校在1927年的時候,處於行政中心的江蘇省率先進行了教育改革,其中一條就是取消了獨立師範學校。
這一操作為師範附屬學校的「正名」與「更名」提供了契機:師範附屬類的學校正式改名為「實驗小學」。
也正是因為這次的更名,全國各省紛紛效仿,一時間掀起了改名的熱潮,「實驗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當然,「實驗小學」也並非只是徒有虛名,在當時帶有「實驗」二字的學校是辦學品質的保證,與其他學校相比「實驗學校」往往會集結當地更多教育資源。
實驗學校到底在實驗什麼?民國時期,在實驗小學制度化以後,學校的辦學和實驗工作都隸屬於教育行政機關直接領導或監督。就實驗內容而言,大多由教育行政機關制定分配。
比如,1929年,上海教育局開設了上海第一實驗小學,從市區的19所私立小學中選拔了9000餘名學生進行創新教學,為他們設置了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課程。
部分鄉村學校更是開展了更接地氣的教育活動:學校低段開設國語、算術、常識…中高段添加社會、自然、體育、農事等等。
而現如今的實驗學校,擔負著的是探索和檢驗某種教育理論或進行教育改革試驗任務,政策資金和項目課題會向實驗學校傾斜。
這麼多年的「實驗」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多年來「實驗學校」一直都是優秀的代名詞,通常一個城市的實驗學校都集中了整個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及優秀學生,而所謂「實驗」並非只是某一屆或某一項任務,在京譽君看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其說是某項實驗任務,不如說是一個省市教學改革及教學質量的標杆,它代表了一種創新,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教育教學的模式與規範。
放眼全國,從這方面來看,這項「實驗」是成功的,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畢業生升入更高級別的學校,很多學校也因此實現了自己的升學理想。但從教育的本質來講,這項「實驗」還需繼續進行,教育是一項長久的過程,相信這項「教育實驗」也將一直會進行下去,我們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