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有什麼意義?未來會如何發展?

2020-12-04 小虎有話說

先問兩個問題:

1光源方向射向哪裡?單個光子發射的時候 方向是指向哪裡?既然說「單個光子」 那麼它有運動方向吧?這個運動方向是指向兩個孔正中間嗎?

2 如何定義測量?假設實驗用的測量儀器由 透鏡,ccd,電路板三部分組成。我只把透鏡放上去結果會如何?我同時把透鏡 ccd組裝放上去結果會如何?我同時把透鏡 ccd 電路板組裝放上去不通電結果會如何?我同時把所有組建安裝並通電 結果會如何?

解答:

1. 這裡光源的發射方向是無規則的。一般而言,自然界包括人造燈發的光都是無規則均勻地往外發射,這種現象來源於一個微觀事實:原子受激後,如果沒有其他影響的話,發射光子的角度是不固定的。那有沒有例外呢?有的,那就是雷射,雷射擁有非常好的準直性和相干性,也就是說都是朝一個方向發射。這裡你可以理解為光源是一個原子,每次只激發一個光子,方向是均勻隨機的。當然如果角度比較偏的話,會被反射回來,不能透過去,這種情況是當然存在的,所以這個結論是統計意義上的。

2. 測量就是說通過物質間相互作用,測量者獲得了被測量者的信息。宏觀上來說,你看一個東西硬不硬,你需要戳一下,這其實是你的手指和它進行相互作用。測量是需要探針的,就像是CCD去測量光子的有無,也是因為接收了光子後,光子與電子發生相互作用,電子被激發成光電子,產生了電子信息,這樣你才能知道「哦,這裡有光子。」所以你也可以這麼理解為什麼測量對於微觀世界的影響這麼重要--因為在宏觀世界,你的測量探針相對於你測量的東西來說微乎及微,構不成什麼影響。但是對於微觀世界,你用一個電子去探測一個光子,那你就會把這個光子完完全全的改變的。

實操的雙縫幹涉實驗

有沒有可能 因為有了測量(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光子失去了波的特性?在宏觀世界(我的看法不一定準確)波其實是有載體的。比如水波的載體是水 空氣中聲波的載體是空氣 鋼管中聲音傳播載體是鋼管。光的波粒二象性,有沒有可能粒子是它波動特性的載體?

這裡的實驗中所看到的的幹涉圖樣不是因為光子與原子網格發生的折射。那是因為可見光一般的波長是在微米量級,而原子間的間隙一般為埃(0.1納米)的量子。只有在光的波長和狹縫的尺寸類似的時候,才會發生幹涉。這裡你也看到了,光子的波長和原子晶格的尺寸相差非常大,它們也會發生互相作用(比如吸收,反射),但是不會發生幹涉。但是你這裡可以進一步想,那我找個更小波長的可以不可以,這是一個很聰明的想法。電子的波長一般為埃,所以如果是用電子作為入射粒子的話,那麼後面所產生的幹涉條紋,就是電子和原子幹涉所產生的。事實上,這個實驗在歷史上是一個諾貝爾獎,證明了電子是波。

光子幹涉實驗示意圖

但我一直不確定非相對論性量子力學這套能不能直接照搬來解釋光,「光子的波函數」這種說法有嚴格定義嗎?因為一般學的都是電磁場量子化,光子不過是某個自由度的場量子,就跟聲子一樣,在這種理解下,幹涉還是電磁場在幹涉,只不過是量子化的電磁場。我隱約感覺這兩種解釋殊途同歸,不過一直沒看到哪裡有這麼說的。

不論放不放第二個分光鏡,光子經過第一個分光鏡後總是處於被反射和透射的疊加態。然後如果你放第二個分光鏡,那這個處於疊加態的光子就和自己再進行一次幹涉,結果是永遠只被一個探測器探測到。如果你不放第二個探測器,那這個光子就會保持疊加態,直到最後被兩個探測器中的某一個探測到,並坍縮到對應的本徵態上。這樣就不會有未來影響過去的問題了。感覺用坍縮這個詞,不太合理。既然量子力學是統計,那麼坍縮這動詞就有誤導了,感覺是引發了某種物理現象似的。實際情況只是統計結果不同吧?為什麼不同?因為不是同一個物理過程。觀察行為的加入使得看似相似的過程,其實是兩個很大不同的過程。不同的過程自然產生不同的統計結論。

我一直懷疑這是因為儀器測量精度的問題,導致我們以為發射的是單個光子。有沒有可能其實每次我們發射出來的都是一段波,這個波某個位置有一個高峰值也就是那個光子。在沒有測量的情況下,這段波必然出現幹涉,而在有測量的情況下,測量儀器對這個峰值出現了相互作用,導致能量被集中到這個峰值,使得峰值更高,其它位置沒有能量,所以無法出現幹涉。如果是一個人,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會很自在,假如有人盯著,做啥事都不自然,即便是離得很遠,敏感的人(甚至於不敏感的)都有感覺,會毛毛的,或者不自在。這還是兩個等維度的人。目光的凝視是會發出某些訊息的,以波的形式或者粒子的形式。換成光子的運動,旁邊來一個不知幾百萬倍大的玩意兒在看它,有溫度,還發出各種信號,電流,怎可能不會影響它微小的路徑。測量水流,儀器一入水,都形成阻力了,改變水流的速度方向呢,還會局部形成小渦流。測量量子態的微小娃娃,更不用說了。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裝置圖

我有這麼一種設想,如果一個實驗小組,做雙縫幹涉實驗,然後實驗的房間被人偷裝了攝像頭,觀察這個實驗,但是實驗小組的人完全不知情。

那麼,現在這個實驗是至始至終被人觀察的,然而實驗小組的人確完全不知情。

在這個前提下,做雙縫實驗,

會出現那種「被觀察是一種結果,不被觀察是另外一種結果」的情況嗎?

如果不會出現兩種結果,那這個實驗小組的人會不會得出與別人不同的結論?

如果出現了兩種結果,那這個實驗是一直再被人偷偷觀察的啊!為什麼會出現兩種結果呢?

假設在精度足夠的情況下,把觀察光路A和B做成從地球到月球再折返回地球,使得A=B,這樣屬於不可觀察,從而出現幹涉。

這時月球上設立一個太空人,每天早上八點按照他是否感到快樂決定是否改變A=B,快樂:A不等於B,不快樂:保持A=B

按照現在實驗的理解,當八點整時,太空人如果太空人感到快樂,使得A不等於B,那麼可觀察條件建立,那麼地球上就應該同時出現幹涉。

問題是:【這幹涉的出現的時間是在八點之前還是八點整?】

如果出現在八點之前,那說明光子在通過雙縫時就「預測」到幾秒後月球上太空人八點整是否會感到快樂。

如果出現在八點整,那月球上的太空人就和地球建立了超光速的信息傳遞。

時間和因果關係在這裡混亂了……

光因為是一種波,所以在通過雙縫之後,會發生幹涉現象,從而在屏幕後面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量子力學裡的測量,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因為量子力學裡的測量跟經典物理的測量是不同的,經典測量是可以說是被動的記錄(也一定的影響),但量子力學裡的測量是被測客體直接與測量儀器發生了相互作用,對被測客體產生了幹擾,從而影響了測量結果,這個結果不是觀察的人產生的,是測量儀器產生的。很多人在這裡會產生混淆,所以才覺得這個實驗恐怖,還有什麼延遲雙縫實驗顛倒因果律之類的說法。如果地球被壓縮,可以一直壓縮到直徑9mm大小,然後變成一個小小的黑洞,引力大到連光子都逃匿不出,從我們的眼前消失。變成黑洞後,體積有沒有繼續縮小,我們已經無論如何也不知道了。 那麼,組成我們宏觀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底是什麼?最後無法逃匿的光子(光量子)到底是什麼?它們真的可以用宏觀的小球和波去比擬,去想像,去思考嗎?

光子通過單縫時,隨機落在屏幕後面的一片區域內

可見光只是電磁波的一小部分。

不僅是地球,整個宇宙都被各種各樣的電磁波充斥。只是我們只能「看到」可見光而已。

我們呼吸的空氣是各種氣體的混合體,其分子比光子大無限倍(光子沒有靜質量),除了風以外,你也幾乎感受不到空氣的存在。

其實,無論如何,電磁波還算一種真實的存在,包括電磁波在內的所有物質也只佔宇宙總量的4%,其他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無論如何都感受不到,但它們確實充斥宇宙。如果想解釋雙縫幹涉與不確定性原理首先得解釋什麼是光,而要解釋光就要跳出原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從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上來探討。

最終我們會明白原來一切如此簡單。

為了證明我的正確性提出2個實驗,1、把可以產生幹涉的雙縫延伸至足夠遠然後封閉射入端,用同源光線照射雙縫,然後同時打開,在足夠遠的接受屏上先出現衍射後出現幹涉。

2、在較大質量恆星周圍發射不同頻率光,紅光的彎曲度大於藍光。提個醒,之所以不說波長而說頻率那是因為波長是假想量而頻率才是真實量。

A 在 X 軸的自旋分量(Ax)如果向上,B 在 X 軸的自旋(Bx)一定向下,,但是 B 在 Y 軸和 Z 軸上的自旋(By、Bz)呢?

雙縫實驗是在真空中做的嗎?我想到的是為什麼太空中的水滴是圓的形態出現?宏觀中,你們能解釋,但是微觀中,它們也是每個原子在雜亂無章的震動。還有就是,波,為什麼是以圓為路徑傳播?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無論你單個粒子多麼跳躍,但是在宇宙中,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讓你慢慢的變成圓。就像每個粒子,選擇的是自己最優的路徑,但是億萬個不確定的粒子,都以最優路徑傳播後,呈現出來的畫面就是波了。其實並不存在相互幹涉,而是最優路徑的碰撞,產生了相互幹涉的錯覺?

我個人認為未來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1.成功建立一套理論,統一解釋了微觀和宏觀體系,這是最樂觀的。

2.劃定了微觀和宏觀的界限,證明這界限在數學體系上無法跨越,類似熱力學熵增定律,這在客觀上可以接受

3.最悲觀的,永遠突破不了理論體系,物理學遇到天花板,不依靠外部信息輸入,封閉系統永遠無法完全自證。

相關焦點

  • 科學小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你們知道光是什麼嗎?光不是到處都有嘛,天晴的時候有太陽光,晚上有燈光。但是光本身是什麼,你知道嗎?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但是,當我問起這個實驗是什麼,他們總是回答:用電子演示波粒二象性——量子物理學的基石之一。這很奇怪,因為楊(Thomas Young)在1804 年做的這個實驗——遠在我們對電子或亞原子世界有任何了解之前。最初的楊氏雙縫實驗首次證明了幹涉現象。他讓光穿過兩條狹長的縫,觀察遠處屏幕上形成的圖案,楊沒有發現兩個對應於狹縫的明亮區域,而是看到了亮暗相間的條紋。
  • 最神奇的物理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學過高中物理的人,應該都知道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完美的揭示了波與粒子的統一性。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
    而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又是由約翰·惠勒在1979年提出的一個構想,他是愛因斯坦的曾經的同事,而這個實驗被提出的時機就是愛因斯坦100周年誕辰的時候。正是「電子的決定可以被延遲,選擇通過幾條縫隙可在實際通過雙縫屏幕之後才做出決定」這個說法震驚了當時的學術界。
  • 雙縫實驗是什麼?為何這個物理實驗更可怕,證明現狀由未來決定!
    人類總是渴望自己有超能力,希望自己可以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因此人類也拍了很多關於這種預知未來的影視劇,一度受到廣大人們的喜愛。除此之外人們還常常迷信,自古以來人們就愛找算命大師算上一卦,預知未來的劫難。但很多時候大部分人們都認為這都是騙人的。不過接下來要說的可都是真的。
  • 雙縫幹涉實驗不能證明光的波動性
    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爭論很久,自雙縫幹涉實驗看到了光屏的條紋以後,似乎光的波動論找到了確鑿證據。我看未必。第一,可見光的波長是,380~780nm,也就是不足0.8um ,或者說8/萬mm。你說這個量度的波的疊加,你如何看得見?
  • 人類最恐怖的實驗,雙縫幹涉實驗,意識決定你看到的是什麼
    可是,雙縫幹涉實驗,讓人類看到了恐怖的一面。先介紹一下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可能高中物理學過。就是一道光,在經過兩道平行的縫後,然後,會在幕布上,形成幹涉條縫。這也水波經過兩個孔後,然後幹涉,是一樣的。從而證明了光的波動性。但是,這並不是重點,重點在以後。
  • 當年的雙縫幹涉延遲實驗,為何會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如果說宇宙不是完美的,它有BUG(漏洞),你信麼?雙縫幹涉實驗似乎一步步地發現了這個宇宙「漏洞" 雙縫幹涉實驗是什麼? 當我們在水中丟下一塊石頭,那麼水面就會產生波紋,如果同時丟下兩塊石頭,兩個水波之間就能夠出現交叉的幹涉條紋。
  • 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挑戰了因果律了?
    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人們可以用電子代替光 來進行雙縫實驗。在電子雙縫實驗中,被發射出來的電子會先通過一塊開有兩條狹縫的板,然後落在一塊感光屏上。實驗剛開始的時候,通過雙縫的電子會隨機地落在感光屏上,似乎並沒有規律。但隨著落在感光屏上的電子越來越多,一條條明暗相間的條紋就逐漸顯現了出來。在明條紋處有較多的電子落在了感光屏上,而在暗條紋處只有較少的電子落下。
  • 【奇聞異事】被稱為十大驚悚實驗之首的雙縫幹涉實驗,恐怖在哪?
    這個實驗成了支持光的波動理論的絕佳例子,楊氏雙縫實驗也被稱為光的幹涉現象,幹涉這個名詞也是楊首次提出的。我來和大家梳理一下背景,雙縫實驗是指光通過木板的狹縫從而射在屏幕上,而深入到微觀領域,那就變成了電子雙縫實驗,電子是以波的形式運動,由於存在幹涉,穿過雙縫後會出現一道道痕跡。
  • 論雙縫幹涉實驗,掉入「雙縫幹涉實驗陷阱」中,人類文明止步不前
    水波通過雙縫,表現為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一個一個的電子射擊,不觀察,也是波的幹涉圖樣,程序讓一個一個的電子按波的規定通過雙縫,預先定義好的程序讓這些電子整體運動起來表現為波的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有「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經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典物理學vs量子力學 如果要評選科學史上匪夷所思的實驗,那麼這個桂冠大概率屬於雙縫幹涉實驗,它就像是物理學家們的夢魘一樣,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那雙縫幹涉實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經典物理學。
  • 「雙縫幹涉實驗」到底發現了什麼?真的讓科學家感到恐怖嗎?
    實際上,量子力學是人類了解宇宙底層邏輯的敲門磚,而雙縫幹涉實驗則是量子力學核心的顯現,下面聊聊雙縫幹涉實驗到底多「詭異」,揭示了宇宙哪些核心?。薛丁格的貓、上帝擲骰子、平行宇宙哪來的?由於量子太過抽象,因此我們把量子現象過渡薛丁格的貓,再回到雙縫幹涉實驗就容易理解了。這是薛丁格給我們理解量子力學的好例子。
  • 不可思議的雙縫幹涉實驗——未來可以改變過去
    接下來我將會用量子力學中最不可思議的一個實驗去展示量子力學的神秘之處和科學家無可奈何的解釋(或許這個不可思議的解釋就是正解),正因為不可思議所以大家不喜勿噴,理性探討。楊氏雙縫實驗一開始使用水波來做實驗的,當水波經過兩條很細的縫隙時彼此之間的水波就會互相干涉和影響,波峰重疊的地方就互相疊加,波峰和波谷疊加的地方就相互抵消,在放在遠處的光屏上會出現亮暗的幹涉條紋,這個是波特有的性質。在牛頓時代大家就對光的本質進行研究,其中牛頓堅持微粒說,主張光是一種粒子,符合牛頓的定律。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現在物理界只好認為光即是粒子又是波,稱為波粒二像性。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光的雙縫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你會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這個原因是光從兩條縫穿過之後,像水波一樣互相干涉影響。
  • 比雙縫幹涉更恐怖的物理實驗,證明現狀可能是由未來決定的
    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尤其是量子力學的發展,讓我們越來越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本質和我們通常的習慣思維有完全的不同。科學家們對這個世界認識越深刻,越發現這個世界的詭異和恐怖之處。》有一個物理學實驗證明了未來和現狀是可以連接的,這個實驗就是量子擦除實驗。
  • 是否觀察實驗過程,竟會影響到實驗結果,有趣的雙縫幹涉實驗
    而後,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實驗出現了,那就是雙縫幹涉實驗。在雙縫幹涉實驗中,首先讓光穿過一條狹窄的細縫,然後再穿過兩條平行的縫隙,而後就會在後面的背板上呈現出幹涉條紋。是的,後面的背板上出現的並不是兩條光紋,而是一組光文,這組光紋就是幹涉條紋,幹涉是波的特性,於是人們認識到光不是粒子,而是波。
  • 科學家們的集體靈異事件,雙縫幹涉實驗,傳達了什麼結果?
    科學的發展總是一步一個腳印,後人的腳印會逐步掩蓋前人的腳印。一切都是有跡可循,有章可查。不過每一次科學的大步提升,往往都伴隨著一次世界觀的崩潰。從最初腳下的土地是天圓地方,到現在證明地球就是一個球體。從最初的地心說到現在的日心說。
  • 物理學最詭異實驗—雙縫幹涉
    而這個隨機點又遵從某種機率分布,使得大量光子呈現出幹涉條紋。這種讓一個光子同時走兩條路的解釋在宏觀世界是不可能的。  (2)仍然讓光子逐一發出,但是將雙縫中的一個遮擋起來。少量光子仍然隨機分布,而大批光子則呈現出單縫的衍射條紋。需要強調的是,兩個單縫衍射條紋的簡單疊加並不等於雙縫的幹涉條紋。即,光子有兩種不同的運動規跡,單縫時衍射,雙縫時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