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

2021-01-15 齊魯壹點

對於想要出國留學的孩子來說,創新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顯得格外重要。而在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採取特色STEM課程和PBL項目式學習,讓每一位學生在面對問題與挑戰時,能具備觀察、分析、判斷、演繹表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恰恰是世界一流大學更為關注和看重的。

採取特色STEM課程啟發孩子進行探究式學習   

還沒走進物理實驗室,就傳來一陣陣朗讀英文單詞的聲音,讓記者一度懷疑走錯了教室。原來,學生們正在跟著物理老師學習這節課會用到的英文單詞。

在這節主題為「重力加速度及其測量」的物理課中,中教老師用雙語講授了重力加速度的理論知識和實驗原理。隨後,外教帶領學生動手製作了屬於自己的實驗儀器,還指導學生使用專業軟體處理實驗數據。

在另一個班級的歷史課上,外教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國際貿易模擬遊戲,讓三組同學分別扮演三個國家,用糖果作為貨物,進行內部貿易、地區貿易、全球貿易,感受幸福指數的變化。

課堂上,每個學生的目光都緊緊跟著老師,生怕錯過每一個精彩的環節,而這與老師的教學方法不無關係。教學過程中,老師注重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分小組研究問題。原來,這就是濟南託馬斯特色課程STEM課程的體現。

比如,數學不限於數字計算,而是要讓孩子學空間、學結構、學信息。科學也不只有模仿性實驗,教師要引領孩子進入真情境去探究、去發現。孩子所做出的成果,可以達到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水平。工程也不只有機械搭建,而是基於問題,以科學家的研究軌跡來完成一項研究。技術不只有編程手工,而是要進行規劃設計、選擇可行方案,構建整個服務的流程。

據了解,這正是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雙語雙能雙文化」的體現,讓孩子得到浸入式的英語學習、中西交融的文化薰染。

PBL項目式學習學生成果讓大學教授稱讚   

不同二氧化碳濃度對水培綠蘿生長的影響、儲存時間對贛南臍橙營養成分含量的影響……看著這些項目課題的名稱,很難相信這是高一學生所做的研究,而這正是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PBL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展示。

據悉,PBL項目式學習課程採取大學教師和校內教師共同指導的方式。學校特別邀請三位來自劍橋大學不同專業領域的導師,再配合校內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指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為期一年的研究性學習和實驗性探究項目,以提高學生的學術和研究能力、增強學生們的核心競爭力,為將來的國外大學申請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校跨學科研究性學習主任教師姜雅元介紹,在完成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同學們的學術溝通與思維表達獨立探索與團隊合作、逆向和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等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6月中旬,學校組織了高一學生的PBL課題成果分享環節中,學生全程用英語進行匯報,也受到了來自山東大學、山東省農科院、山東省教科院等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

擔任特約觀察員之一的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馮力駿教授認為,能做出這種研究性報告,在中學生中非常少見。「其意義不僅在於孩子們研究性的學習得到了什麼樣的知識和結論,更重要的在於他們學習到了怎樣去做研究性的課題。這一點,不管將來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很寶貴的能力。」

學校執行校長戴臣軍表示,未來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的學生畢業目標不僅僅是世界一流大學,而是世界百強大學,最高目標是衝刺世界前三十強大學。因此,開展PBL的教學和訓練,對於他們提高世界名校申請能力、快速適應世界著名大學艱巨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和研究壓力,從而再獲成功具有極大的幫助。

劍橋大學招生官親自面試高一新生   

6月21日下午,劍橋大學副校長大衛·卡德維爾教授和濟南有志於申請劍橋等名校的學生和家長進行了一場交流,給濟南學子們介紹了劍橋大學的招生流程和劍橋大學在人才選拔上格外注重的幾個方面。學生小張表示,出國留學一直是自己的目標,能夠聽劍橋大學副校長的講座,和他面對面交談,感到很榮幸。

6月22日,劍橋大學高級講師、醫學教研室主任、伊曼紐爾學院終生院士、資深招生官Richard Barnes教授空降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親自主持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2019級高中部新生面試。

自2017年開始,每年6月份,劍橋大學知名教授都會親臨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主持高一新生面試。比如,2017級首屆高一新生的面試官,就是原劍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現任劍橋大學副校長的David Cardwell教授。2018級高一新生的面試官,是英國國家科學課程開發指導委員會委員、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委員、John Raffan教授。

高中生錄取,為什麼要請劍橋的名教授來「把關」呢?劍橋大學中國遴選中心主任、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理事會理事長張梧華先生表示,為確保學生高中三年接受優質且獨特的國際化教育,學校自高一新生入學前,就開始把「三關」——進口關,培養關和出口關。

如何在一開始就能把好學校的「進口」關,了解和預判學生的學習和研究潛力,並能在三年的濟南託馬斯實驗高中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個性化輔導和綜合性培養,便是學校的第一要務。因此,由劍橋大學負責亞太地區招生的、由各學院教授組成的面試官代表,專程飛來濟南協助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對入學申請者進行面談、「摸底」。

能夠得到劍橋大學招生面試官好評的學生們極具潛力,再加上學校實施「精英培養計劃」,一系列精品課程設置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奮發,進入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就踏上了進入世界頂尖大學的第一個臺階。

此外,今年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將根據學生中考成績和面試、筆試成績,給予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獎學金獎勵:從第一年學費全免到部分減免不等。

多方對比進行選擇孩子變化很可喜   

高二學生秦浩然的爸爸告訴記者,自己當初為孩子選擇高中時,和孩子母親一起做了一串細緻的分析。「我們分析對比了青島、濟南的國際學校,經過了細緻考察和層層篩選,了解到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依託安生教育集團,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專業的課程設計,因此選擇了這所學校。」

唐女士同樣對女兒有出國留學的規劃。「去年女兒中考結束後,我參加了很多留學講座,也偶然了解到託馬斯實驗學校學生的情況。」唐女士說,自己和這些孩子溝通後,發現他們很不一樣,有想法且有自信,多方了解後選擇了讓女兒來這所學校就讀。

「一開始,孩子對學校的教學方式不太適應。但是到了高一下學期,她就有了明顯的變化。不僅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人也變得開朗自信,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高。」

在託馬斯實驗學校,有這樣轉變的學生並不在少數。戴臣軍表示,濟南託馬斯實驗學校打造了學生專屬的PBL(項目制學習)課程體系,同時與世界知名高校長期合作,平均兩個月就有劍橋大學、加州大學等國外知名教授來校講學、指導學校課程研發和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對於想要出國留學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世金 實習生 鞏子軒

相關焦點

  • 讓老師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原標題:讓老師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講拼音就是在講故事,所有課堂教具也都設計成了卡通形象,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我把課堂實錄給其他老師看,他們看完以後只跟我說了四個字:『壓力山大』。」王闊說,新老師的加入,給「老」老師帶來了挑戰,這也促使他們繼續進步。「在我看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站得更高,變得更強。安博學校主張的優勝劣汰原則,引入優秀教師,實際上也是促進教師隊伍整體實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 讓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習
    78歲的他在臺上站著講了90分鐘,臺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學生,把教室前三排坐得滿滿當當……「科教融合」是國科大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國科大「科教融合」的40年間,無數像李家春一樣的一線科學家走上講臺,把一批批學生送出校園,他們中不少已成長為國家科技的中堅力量。
  • 科學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男人
    弟弟喝了哥哥製造的巨人藥水,一下變成了進擊的巨人,於是哥哥變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的男人,和弟弟準備一起徵服地球。已經滅了幾個市了。 乍一看,這不就是進擊的巨人嘛。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牛頓天性孤僻,在學校時就獨來獨往,即使上了大學仍對讀書以外的活動敬謝不敏,就連宗教也是信奉反對三位一體的非正統教派。雖然是只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孤鳥,他的天才洋溢仍讓他在24 歲時就成為劍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並在兩年後接任崇高的盧卡斯講座教授一職。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1832年,斯託克斯進入都析林學校學習。學習期間,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他只能寄居在叔叔家中,而不能象別的孩子那樣寄宿,因為家庭已負擔不起他的生活開支。 1835年,16歲的斯託克斯來到英格蘭,在布里斯托學院求學。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職場的你需要知道這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我的第二條職場黃金律。作為一名職場新人,你的起點決定了你的水平和視野,以及未來可以觸達的高度,至少我是這麼幹的:1、選擇到北上廣一線城市大平臺2、選擇到正規大企業的優秀平臺3、選擇到精英同事群聚的好平臺這樣選擇,有利於你的成長,哪怕你選擇的只有上述兩點最好是三點,
  • 巨人的肩膀——數學的模式
    現在很多人講「巨人的肩膀」這個話題,如何理解「巨人的肩膀」?「巨人的肩膀」是什麼?我的理解是,從狹義角度看,不是所有人都能站上巨人的肩膀,能站上巨人肩膀的都是即將成為更偉大巨人的人。從廣義角度看,任何成就的取得,無論是科技,還是教育,亦或經濟、社會,都是前人基礎上的進步,離開前人的鋪墊,就沒有進步的基礎,都是巨人肩膀上的「一小步」,無數的「一小步」匯集成了人類的一大步。此時巨人既是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一個個具象的人,更泛指人類文明發展的所有成果。緊接著的話題是,我們如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 ...家是站在100年前的巨人肩膀上,但網絡作家是站在昨天巨人的肩膀上
    11月16日,在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的首屆全球原創論壇上,全球內容生態開放平臺正式發布,海內外網文企業代表分享產業實踐成果,行業專家圍繞「網絡文學如何促進全球文化聯結」,對中國網文出海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展開深入探討。
  •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搬運、抄襲必舉報!!!全網維權!!!】老師們經常會拿他說過的一句話來鼓勵自己的學生,那就是:「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很好理解,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老師們通常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牛頓的自謙,意思是只有謙虛,才能獲得成功,才能看得更遠。
  • 紅芯瀏覽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包」吧!
    我們也是尊重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創新」——高婧,「紅芯」聯合創始人。原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就是把巨人的產品打包幾層拿出來賣嗎?漢語詞彙「創新」的詞義,就是反反覆覆被這樣的人、這樣的公司一點一點地汙染的。過去把別人的成果拿過來,改動一點點就叫做「微創新」,大家慢慢見怪不怪都認了;現在加一層皮膚連裡面文件名都不帶改的都敢說自己是創新了,所以這次該叫什麼?打包式創新?換皮式創新?
  • 國科大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四十年:讓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習
    78歲的他在臺上站著講了90分鐘,臺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學生,把教室前三排坐得滿滿當當……「科教融合」是國科大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國科大「科教融合」的40年間,無數像李家春一樣的一線科學家走上講臺,把一批批學生送出校園,他們中不少已成長為國家科技的中堅力量。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頓侮辱人之語
    [摘要]「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牛頓名言,常常被用來表示謙虛,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什麼謙辭,而有侮辱人之嫌。光學之爭牛頓稱站在「巨人」胡克肩上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謙虛謹慎。不過,牛頓說這句話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語境的,這源於他與「英國的達·文西」胡克(羅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聞名)的學術爭端。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之前有這樣的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別樣的風景和世界,那麼站在商業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什麼呢?對於目前的支付市場來說,你看到的一定就是它,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國家的一些列政策,讓它悄然而來,進入到大家的生活之中。
  • 【大咖說事】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擊的唐澤
    牛頓為什麼看得比別人更遠一些那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熊出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莫要忘記自己腳下的路!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但不要迷戀高處的風景,那裡暫時不屬於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走著自己的路,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成長成巨人,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熊出沒取得的成就熊出沒系列動畫從2011年至今,獲得了至少14項獎項,2014年正式推出電影,票房數據很不錯的。
  • 站上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和解決問題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乍一看,以為他在謙虛,仔細研究過後,真的不是謙虛,而是一句實話,但意義遠非實話這麼簡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著要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明白自己所要站的這個臺階,並清楚這個臺階的意義及局限, 自己一定要能全面的分析和看待問題,知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否則就可能發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情況。這些前人所創造的成果,經歷了千百年的考驗,經過實踐檢驗是準確無誤的話,即可放心拿來使用。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原標題: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摘得上海國際科技合作獎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日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來自瑞士的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在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被授予了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他從2013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在上海張江創建了學校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意居然是牛頓用來諷刺的話?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由頭上被砸蘋果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說的,這是牛頓寫給胡克(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細胞的人)的信中所出現的一句話,之後就被世人廣泛流傳。這句話其實是牛頓為了嘲諷胡克,在給胡克的回信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學習牛頓同學,多讀巨人的書,找找能站得肩膀!
    這篇文章我們主要說一下運動和力之間的糾葛,以及牛頓第一定律是如何誕生的,多學習牛頓同學,多讀巨人的書,找找能站的肩膀!運動屬於八年級上冊知識,力屬於八年級下冊知識,這所以這兩個知識點之所以經常連接在一起我們要感謝亞里斯多德和伽利略這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