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的中國人」伊春種樹英雄「張山瘋」:30年造就一片林海

2020-12-05 百家號

央廣網伊春11月5日消息(記者王晶)種樹、育林,張英善說自己這輩子就跟樹打交道了。

在通往黑龍江伊春烏馬河林業局的道路兩側,是成片成林的落葉松,都是當年作為伊春承包育林第一人張英善一棵棵親手種下的,如今他老了,樹苗卻都已成材。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間,他曾種下不下百萬棵樹,在小興安嶺上築起一片綠色海洋,也因此得名「百萬富翁」。

他還有一個外號——「張山瘋」。為了種樹,他的「瘋」在伊春是出了名的:過去林場「吃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他偏要自己承包提高成活率;承包後,他就像上了發條似的爭分奪秒,幾個涼饅頭、一捧河溝水,就是一天的飯;再後來種植面積擴大,他把親戚拽過來,誰對樹不好就跟誰「拼命」;可苗栽好了,緊接著就是育林關鍵期,只能將不到兩歲的兒子扔到哥哥家,一頭又鑽進林子……

現在,即使退休了,做起了義務護林員的張英善,每天都要來林子轉轉,「不然心裡不踏實」。清理爛葉枯枝、排查火險隱患……沿著土路,走進蔥蘢的青山,每一個拐彎,每一棵樹,他都再熟悉不過。畢竟,這條路,他走了30年。

10月20日,張英善帶著記者來到一片林區沼澤地,介紹起當年親手種下的這片林子。(央廣網記者 鄭重 攝)

 伐木工成了種樹人

乾瘦佝僂的身軀,手掌布滿老繭,皸裂如樹皮,而當年張英善種樹的技法也猶如溝壑一般,刻在他手掌的紋路裡。如今站在高處,能清楚地看到當年他種下的大片林地。但在張英善的記憶裡,幾十年前的這裡並非如此,自己的角色也不只是育林人。

伊春作為一個有著60年歷史的國有林場,過去曾有過過度採伐的歷史。在「採之不絕,用之不盡」的口號下,曾經「喘著粗氣」的森林小火車拉著木材,穿行在林海雪原中,這是許多人腦海中「林都」的樣子。而張英善的父親便是當時伊春第一代伐木工,「小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那時的林業工人每人每天要砍伐規定數量的木材,然後再把砍伐好的木材浩浩蕩蕩地運下山,1975年接了父親的班參加工作的張英善也在其中。

「以前主要砍紅松,百年樹齡的也不能倖免。」彼時的伊春,紅松資源從開發初期的108萬公頃,下降到不足5萬公頃。」不僅如此,伴隨「紅松危機」而來的是林業危困。在這前後,烏馬河林區能夠採伐的樹木基本上已採完,「除了地上的雜草,還有一些零星生長的小樹。「

為了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伊春開始轉為採育兼顧。但上世紀80年代前後,那時張英善所在的經營所實行「大鍋飯」,職工種樹積極性不高,樹苗成活率連及格都達不到,大多是「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

「栽不活樹,算什麼林業工人?」改革開放初期,彼時的農村已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1981年,他所在的林場也開始實行經營性承包造林(即個人承包地塊造林,3年後視成活情況給付工資並回收林地),由於看不慣當時的局面,當年剛20出頭的張英善成了伊春林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栽活一棵樹,公家同樣只給一釐錢,兩口子一天幹14個小時,也就掙3塊多錢。這哪是為錢呀,為的就是讓更多的樹苗活起來。」他覺得,這是林業工人的本分。「林子總有砍光的一天,只有守住這一片綠水青山才能實現永續發展。」張英善堅定自己的選擇。

張英善常說,樹就像他的孩子,無法割捨。(央廣網記者 鄭重 攝)

自「選」苦吃

要讓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比在地頭種出莊稼還要苦。但張英善不管,摩拳擦掌——終於可以大幹一場了。

他籤下4公頃林地承包合同,成為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但4公頃林地需栽植1.5萬棵樹苗,按照當時的進度,每人一天栽400棵,4公頃林地得幹40天,但春季造林的最佳時間僅有20天。

為了加快速度,張英善像上了發條似的爭分奪秒。

每天早上天還沒有亮他便出發了,帶上鎬頭和鐮刀,背著這一兩百斤的樹苗走上十多裡路,樹苗壓得肩膀生疼,勒出兩道血印子,在荒無人煙的林地裡,他揮動鐵鋤、鋼鋤,按照長寬20公分、深20公分的標準「挖塘子」。貓著腰,一手鎬頭,一手樹苗……從捋須、栽種、培土,不到一分鐘就能種一棵。虎口的酸麻從未停止,掌中生出大小水泡。

妻子燕玉平通常比張英善晚一小時左右到,每天蒸好饅頭就往山上走,「一路上靜得出奇,就我一個人,現在想想都後怕。」他們被蛇咬過,也被野豬瞄上過,而每年4、5月份,最高氣溫只有十幾攝氏度,山上天氣多變,經常雨雪交加,一天下來,渾身浸滿汗水,褲子沾滿露水,鞋裡灌滿泥水,「沒穿過一天利索衣服。」

就這樣,一年365天,日子一天一天地熬,直到晚上看不見了才往家走,鋤頭一把一把地劈掉,幾天就要換新的。而手指甲也一片一片地劈掉,再長出來.....那幾年,樹,成了張英善生活的重心。上山時,人圍著樹轉;下山了,心圍著樹想——「這雨咋越下越大,不會把樹苗淋壞吧?不行,還是上山看看……」

初見張英善的人,總會被他的雙手觸動,粗糙有力,猶如樹皮一般。(央廣網記者 鄭重 攝)

後來,為加快進度,張英善索性在山上搭帳篷、安了家,一年中有7個月住在山裡,幾乎與世隔絕。有時趕上山上防火期不能生火,幾個涼饅頭、一捧河溝水,就是一天的夥食。而水不夠時,他就只能喝死水坑內的濁水解渴,裡面還常漂有膩蟲。

採訪當天,記者還跟隨張英善穿過一片林子的沼澤地,深一腳淺一腳,不小心就會深陷在泥水裡。但在當年,這樣的水溼地誰也不願意承包,張英善卻主動「請纓」。可對於丈夫的幹勁和傻勁,妻子也有「埋怨」:「同樣的工資,為啥就你那麼幹?」張英善從不辯解,聽罷「嘮叨」,第二天便又摸黑出門了。

第一年過去,張英善種的樹苗成活率高達97%,比以往提高了一大半。當他正高興時,工友們卻在背後擠兌他「唱高調」「愛顯擺」。但看著長起來的樹苗,張英善種樹的決心卻更堅定了:「不管別人說啥,把樹種活了就是最大的說服力。」

「樂」在其中

一開始種樹的那幾年,每當埋頭種樹的張英善覺得腰酸背痛,便會直起身來,打望著已經綠化的山頭,「看見樹,我就覺得來勁了。」採伐撫育,當年他都幹過,「哪片地,長的什麼樹,我都在腦海裡記得清清楚楚。」

1984年,張英善又響應國家號召,開辦了烏馬河林業局第一個家庭經營性林場。在接下來10年間,承包了300公頃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頃。

有人說張英善好大喜功,有人說他是為了掙錢,他從不計較,「用事實說話就行了。」

他不蠻幹,為了提高成活率,他不斷總結經驗。比如,樹不能「窩根」,必須要讓根須筆直向下,這樣容易紮根。初春凍土還沒化開,張英善就用手刨開土層,捋直了根須再小心把苗放進去。但松樹苗枝多葉硬,總扎得他滿手是傷。「除非你違背規律,只要去用心,不可能失敗。」

他覺得山頂上種落葉松不活,在眾人的反對下,非要栽白松,但白松扎人,1000棵白松樹苗,別人一次只背一捆,他非要扛上一麻袋。在很多親戚的眼裡,張英善是個做事認真的「倔老頭」,「他對栽樹要求嚴格,栽完後都會從土量、密度等方面驗收,比如要求40公分,人家差一點也能『矇混過關』,但他就是不忍心。」

妻子燕玉平說,「一開始還不理解,後來我們也理解了他對樹的情懷。」就連1985年他獲得全國勞模稱號進行短期療養時,都始終惦記著家裡的這片林子。

眼前林地裡的雲杉樹,是2007年張英善和老伴種下的。(央廣網記者 鄭重 攝)

慢慢地,一片片成活的林子也讓工友們發生了轉變。於是,在張英善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工人開始用心種樹。

2006年,張英善栽下的近百萬棵樹,平均胸徑已達12釐米,一片片、一茬茬蔚為壯觀。同年,作為唯一的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伊春進行林權制度改革,他將自己承包造林的300公頃林地無償交給了烏馬河林業局,當時林木的成活率高達97%以上。

而拋開種樹不談,作為林區職工,張英善身上也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在改革開放初期至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伊春的採伐量便不斷銳減,像張英善這樣的林業職工收入越來越少。看著這些已經成材的樹木,卻無法為自己帶來收入,張英善開始琢磨新的收入來源,他學會了開拖拉機、耕地,學會了修理農業機械......逐漸他從種地的收入當中找到了新的致富路。眼下張英善耕種的土地面積有十幾公頃,每年只種一季大豆就有幾萬元的收入。

如今,年齡已經62歲的他,還在前年四月份考取了駕駛執照。

 30年蓄木成海

當第一棵松樹長得比張英善高時,已過去20年。如今打望著已經綠化的山頭,當年的樹苗早已蓄木成海。

有人曾粗略算過,張英善當年種下的百萬棵樹為國家創造收益2000多萬元,但他也沒怎麼放在心上。生性耿直的張英善即便年歲已高,依舊沒改「犟」脾氣,雖說他早已在城裡買了樓房,但為了「守綠」,仍和老伴居住在山區一處低矮陰冷的小房子裡,周邊幾十裡僅有幾戶人家,連個旱廁都沒有。

義務護林時,張英善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騎著摩託車先去兩三個山頭巡視。下午三四點,再出去轉一圈。晚飯後,又出門上山。山裡沒有人,只有腳踩在松針上的聲音和偶爾的鳥鳴。但他並不覺得孤寂,也沒什麼可害怕的,除了火。「種樹人最怕火,辛苦半輩子,一把火就啥都沒了。」

10月20日,夫妻二人在山區的家中向央廣記者講述他們的育林故事。(央廣網記者 鄭重 攝)

這幾年,不時有山外面的媒體來訪,「勞動模範」、「最美育林人」,一系列「造林英雄」的報導鋪天蓋地。但在張英善看來,這些榮譽對他好像沒什麼幫助,至少不能消除他對兒子的歉疚。在兒子最需要父親的十幾年,他卻選擇了種樹,忽略了顧家。

62歲的張英善「倔」了一輩子,但唯獨在兒子這個問題上鬆了口,「孫子今年16了,我們也沒在跟前,和兒子一樣,關係淡了,見面叫聲爺爺就拉倒。」他覺得,兒子初中便輟學,是自己沒能盡到培養教育的責任,是一輩子的遺憾,而兒子似乎始終也沒有原諒父親。

年紀越大,越覺得虧欠孩子太多。但愧疚歸愧疚,第二天他又一日往常騎上摩託車去巡山。在張英善心裡,樹就像他的孩子一樣。他陪著樹一天天長大,樹也陪著張英善一天天老去。

有時護林閒暇時,他喜歡站在山頭向下眺望,風一吹,百萬林木隨風搖蕩,綠意盎然,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張英善說,「樹比錢更有價值。」

相關焦點

  • 避暑來到黑龍江,在林都伊春穿林海賞奇石
    在很多人都在為夏天去哪兒避暑而煩惱的時候,經常旅遊的人早就訂好了前往東北黑龍江小城伊春的安排。伊春不大,被森林包圍,因此有著林都的美譽。正是因為這片巨大綠色海洋的懷抱,讓伊春成了一座絕佳的避暑勝地。到伊春避暑,必須要安排豐富有趣的地方去體驗當地的特色。
  • 中國人種樹到底有多牛?
    一句話——全得力於愛種樹的中國人2020年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攜手防沙止漠,共護綠水青山」面對治理荒漠化中國人做的最多的——植樹造林>一幹就是10年幾十年來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裡這綠色版圖中就包括治沙連一代代女民兵累計治理的14000多畝荒漠現代愚公郭成旺:4代人接力種樹40年陝西省靖邊縣的郭成旺今年已近百歲
  • 《新瑪奇英雄傳》放出「S3EP14」全新篇章
    本次《新瑪奇英雄傳》更新除了推出最新主線任務「古老的謊言」,也同步釋出新Raid戰役「地底實驗室」(Lv.100限定戰役)。英雄與騎士團夥伴們為了尋找特殊解藥,輾轉來到羅切斯特郊區卻發現來自深層的不安躁動!面對潛藏於地底實驗室中、被驚動的龐大、詭異卻異常靈敏的未知異獸「瑪爾札特」,英雄們又該如何應戰?
  • 7大「超級英雄」專業戶!萊恩雷諾斯靠「死侍」擺脫「綠光戰警」黑歷史
    、小勞勃道尼等演員,都會以他們的「超級英雄角色」為代名詞,如「金鋼狼」、「鋼鐵人」,他們也以此紅遍全球。《死侍》後卻大紅,《死侍》還在2018 年推出續集,更有望再推出第三集,顯見大家對這個「嘴炮英雄」的喜愛。
  • 遊戲王:「元素英雄卡組」構築思路
    元素英雄卡組不建議投入「融合」與「奇蹟融合」之類的,為了融合個怪獸還要多浪費一張手卡,很不值得。建議使用場地魔法「融合之門」+「平行世界融合」的組合,利用1張場地魔法就可以一直使用融合下去,而除外的怪獸用「平行世界融合」可以一回合再出一個融合怪獸。
  • 音樂家林海個人資料簡歷一覽 林海為什麼要高調徵婚
    ­  音樂家林海為什麼要高調徵婚 音樂家林海個人簡歷介紹­  林海,應該很少人認識,但是肯定聽過那首很婉轉動聽的《琵琶語》。自1992年從事音樂製作以來,林海除了創作了大量各種類型的純音樂,影視配樂作品外,還先後幫王菲,王力宏,那英,許茹雲,黃品冠,老狼,丁薇,葉蓓,高曉松,哈輝,谷峰,阿朵,李宇春,尚雯婕,毛阿敏,謝小東,劉沁等歌手編曲製作歌曲。
  • 「英雄聯盟:激鬥峽谷」輕體驗:期待已久的手遊大作
    在新 iPhone 的發布會上,「英雄聯盟:激鬥峽谷」(以下簡稱「激鬥峽谷」)伴隨著 iPhone 12 的登場得到了介紹。在發布會上,「激鬥峽谷」遊戲總監 Michael Chow 宣布將在兩周內開啟公測。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以奮鬥的姿態打開2021年的美好篇章
    回望2020年,那些義無反顧的身影,總能讓我們內心澎湃。那是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的白衣天使,那是堅守千裡鐵道線為「戰疫」不斷輸送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的鐵路工作者,那是火神山、雷神山搶建工地不眠不休的工人兄弟,那是忙著復工復產的每一個勞動者……崇尚英雄,才會英雄輩出。
  •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
    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這是一個被廣泛爭議的問題。我們不妨用辯證法的思想來進行一次深度剖析。一批有志青年,突破重重阻攔回到祖國,為研發「兩彈一星」立下不朽功勳,他們包括曾經的美軍上校錢學森、抵10個師的郭永懷、核彈之父錢三強,還包括沒有出國經歷的氫彈之父于敏等一大批老一代頂尖技術專家,他們帶著剛剛畢業的國內本科生,從零到有,從有到強,在短時間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成就,可以說是英雄加快了歷史進程,也造就了時代。
  • 看過這部片,我越來越相信美國登月是個「騙局」
    這片無所不在的黑色幽默,讓你一邊發笑,一邊心驚。它是——「搖尾狗」。豆瓣評分8.1。爛番茄新鮮度85%網友評價:不看會後悔。這片有多牛?只拍了29天,卻獲得了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近10項提名!導演的掌控能力,演員的演繹能力,都是一絕。
  • 《英雄聯盟》S10 世界賽主題曲「Take Over」,首度加入中文 Rap
    2020《英雄聯盟》 S10 世界大賽主題曲「Take Over」昨(17)晚間十一點終於釋出,在正式發布前官方先以三張選手照片吸引大量玩家們關注,分別是 S9 世界冠軍打野 Tian、Mata,還有 Xpeke。
  • 一本名為「Supreme」的電影片單
    而Supreme早在2001年就以《教父》電影海報中的Logo為元素,向這位「紐約老大」致敬,那是Supreme創辦初期,仿佛也是在向科裡昂家族「示好」。可能「Supreme」品牌本身就是對這句話的回答。《計程車司機》最廣受爭議的一點是在影片公映後,富家青年約翰·欣克利瘋狂地愛上了17歲的朱迪·福斯特,但一再遭到拒絕。在看了此片了二十遍後,為了吸引朱迪·福斯特的注意,約翰·欣克利於1981年3月30日行刺時任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後因精神病而被判無罪。
  • SM新女團「aespa」風波不斷!涉嫌抄襲英雄聯盟虛擬女團「K/DA」
    SM在11月17日推出新女團「aespa」由Winter、Karina以及中國籍成員Ningning、日本籍成員Giselle。還未推出就造成話題,原因是除了Winter之外成員都幾乎都有黑料,近日新歌MV釋出,又被人發現多處相似英雄聯盟推出的虛擬女團「K/DA」。
  • 衛星告訴你,中國人種樹有多牛
    中國沙漠、沙地分布圖 從西部塔克拉瑪幹沙漠 到東部的渾善達克沙地 從漫漫黃沙到綠樹掩映 無不留下了治沙人的身影 01渾善達克沙地 塞罕壩林海渾善達克沙地2000年7月與2019年7月植被指數對比圖 50餘年 三代人的執著與專精 讓這裡從一棵樹 變成了百萬畝的林海
  • 蘋果減稅,是「大發善心」還是「另有所圖」?
    中小開發者的「蘋果稅」降了。11 月 18 日,蘋果宣布針對 App Store 推出一項新政策,決定為中小開發者,免除一半的「蘋果稅」。所有在 App Store 上年銷售額不超過 100 萬美元的開發者,都可以申請這一「優待」,蘋果將只抽取收入的 15% 作為佣金,而不是之前的 30%。
  • 騰訊AI 王者「絕悟」升級了
    騰訊宣布,由騰訊 AI Lab 與王者榮耀聯合研發的策略協作型 AI「絕悟」推出升級版本「絕悟完全體」。 這一升級的背後,則是騰訊策略協作型 AI 算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與之相關的研究也已被 AI 頂級會議 NeurIPS 2020 與頂級期刊 TNNLS 收錄。
  • 光線傳媒2020片單公布 漫畫「怪醫黑傑克」「大理寺日誌」將拍真人劇
    光線傳媒2020片單公布 漫畫「怪醫黑傑克」「大理寺日誌」將拍真人劇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林都」伊春-30℃以下低溫天13天 創60年來新紀錄
    (伊春市嘉蔭縣委宣傳部供圖) 姜輝 攝  中新網伊春1月8日電 (曲哲 記者 姜輝)8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氣象局獲悉,受極低高壓不斷分裂冷空氣沿西伯利亞地區南下影響,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1月8日,「林都」黑龍江省伊春市最低氣溫低於-30℃的天氣已達13天,較氣候統計值多4.3天(1961年至2020年歷史同期值為8.7天),創造了新紀錄。
  • 終於找到一部「美國都想禁」的片!
    剛上架沒多久,居然就被刪了……這部被秒刪的電影,我一說名字,你們肯定知道。它是——「斯諾登」。沒錯,就是三年前製造出「稜鏡門」的那個斯諾登。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美國「稜鏡」監控計劃。號稱「人權至上」的美國,居然監控了全球成百上千萬人的私人信息。
  • 初哆咪三代「謀女郎」同框張藝謀曝「周冬雨接班人」:將來不得了
    新一代「謀女郎」劉浩存。(合成圖/初哆咪)知名導演張藝謀相中的女主角,經過他的手都會變成一線紅星,例如鞏俐、章子怡等人,外界把這些女星稱為「謀女郎」。日前三名新生代的謀女郎罕見同框,其中一名最年輕的劉浩存今年只有20歲,張藝謀曾大讚「天生就是吃這行飯」的演員,將來前途不得了,外界也稱她為「周冬雨接班人」。張藝謀(戴棒球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