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加州牛肉麵、熊貓快餐……美式中餐是怎麼來的

2021-01-12 澎湃新聞

今天的美國城市街頭,中國餐館隨處可見。但是一如華裔在美國的艱難創業史,中餐在美國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1840年代華工進入美國後,各種各樣的中國食材和烹調方式就隨之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從最初被白人嗤之以鼻,到今天遍布街頭巷尾,中餐與中餐館經歷了多少考驗,長期以來不為人知。

近年來隨著華裔美國人歷史研究的發展,中餐的歷史也逐漸吸引了專業學者的興趣。出身大陸的華裔美國史家陳勇(Yong Chen)和劉海民(Haiming Liu)分別在2014與2015年出版了關於中餐歷史的專著《美國炒雜碎》和《從廣東飯館到熊貓快餐》,兩書各有側重,但共同展現了中餐在美國興起並走向繁榮的歷史。

諷刺中國人吃老鼠的漫畫

美式中餐史前史:米和老鼠

在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華人勞工相較於白人勞工更加吃苦耐勞、報酬低廉,而且能一邊茹素,一邊從事重體力勞動。對於白人勞工而言,沒有蛋肉奶的飯菜,實在是食之無味,難以下咽。因此,在就業市場上,大量華工的湧入,衝擊了白人勞工的薪資水平,令其極為不滿。

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或者說,如何醜化華人的節儉? 來自廣東的華工吃米飯的習慣,也成了他們攻擊的對象。在他們看來,肉食習慣,代表了強壯,勇猛和男性氣概。吃米飯則代表了相反的性格特徵。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在食物鏈中,食肉動物居於上遊,類比到人類社會,食譜的不同就成為了華人天生地位低下的證據。這種思想甚至延續到20世紀初。美國勞聯領袖塞繆爾•龔帕斯撰寫排華冊子的副標題就是「肉vs.米,美國男性氣概對抗亞洲苦力 」(Meat vs. Rice; American manhood against Asiatic coolieism)。

與此同時,華工吃老鼠的謠言也廣為流傳。正如劉海明教授所言,吃老鼠作為人們對中國飲食的誤解,持續了一個世紀。1850年代的華人礦工就被認為以老鼠為食。在後來的排華宣傳畫中,關於華工吃老鼠的描繪屢見不鮮。不可否認,在今天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田鼠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享用經過高溫消毒的鼠肉,本無可厚非,但內戰後恰恰是現代衛生觀念在美國興起的時代,衛生和健康成了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及文明和野蠻的界限。因此,華工以老鼠為食 ,就變得富有象徵意義——吃老鼠意味著骯髒和不潔的生活方式,意味著美國生活方式的對立面。

最早的美式中餐:炒雜碎和雜碎館

19世紀末,美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城市化加速、外來移民融入、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在美國食物史上,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人們外出吃飯的增多和餐館的興起。最初的中餐館服務對象主要是華人自己,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餐館也逐步走出了華人的生活圈。第一道美式中餐的招牌菜——炒雜碎(Chop Suey)——也在此時誕生。

19世紀華裔社會活動家王清福(Wong Chin Foo)列出的炒雜碎經典菜單包括豆芽、雞胗和雞肝、牛肚等廉價食材。但是為何炒雜碎的英文譯名如此之怪? 「Chop Suey」來自廣東話,因為當時的北美華工大多來自廣東。關於菜譜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源於粵菜,有人則將其發明權歸功於李鴻章。

「雜碎館」隨之興起,這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隨著城市中白領工作崗位的增加,大量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辦公室。原本主要由女性負責的烹飪等家務勞動,開始由社會化服務取代。當時社會地位仍十分低下的華裔群體,在兩方面填補了中產女性外出工作所留下的兩大空白:洗衣和做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雜碎館(Chop Suey House)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劉海明統計,在1925年僅舊金山就有78家雜碎館。

炒雜碎

左宗棠雞:跨越海峽與大洋的湖南菜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兵敗如山倒,大批國民黨官兵及其家眷隨之遷徙於小島一隅。在此過程中,他們也將各地的飲食風俗和習慣帶到了臺灣。一方面,「反攻大陸」漸成幻想,惟有少時滋味,足以解思鄉之情;另一方面,大量士兵卸甲歸田,異鄉客既無資財又無長技,只能依靠勤行謀生。小小的寶島就此成為祖國各地風味佳餚的「大熔爐」,今日仍然聞名兩岸的臺北「士林」夜市,就是這一融合過程的最佳佐證。

一位名為彭長貴的湖南籍廚師是其中的佼佼者。據說,他的師父是民國政要譚延闓的私廚曹藎臣。在臺灣,他曾擔任蔣介石的私廚,並負責公務宴請的烹調。不過更重要的是,他發明了「左宗棠雞」。

為何頗似東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雞肉會以湘軍領袖左宗棠命名?一則左宗棠乃湖南名將,此乃遵循中國人以名人命名菜的傳統;二則表達了彭長貴師傅及其同袍的濃濃思念故土之情。

在冷戰格局下,臺灣棲身於資本主義陣營,與美國的經貿聯繫也日益緊密。隨著美國1965年移民法改革,對於亞洲國家的配額限制取消,居民為求發展和生計,大量湧入美國。這些中餐館的老闆和廚師大多原是三湘人士,他們打出了「湖南菜」的旗號。彭長貴師傅也將他在臺北的「彭園」開到了紐約,「左宗棠雞」也隨之遠渡重洋。到了20世紀80年代,湖南菜便和廣東菜在美式中餐的世界裡平分天下。

左宗棠雞

《中華食譜》和熊貓快餐:中餐走入千家萬戶

在美國留學工作的華人,大多有這樣的經歷:開車到熊貓快餐,點一份陳皮雞,慰勞自己的「中國胃」。「熊貓快餐」是遍布美國大街小巷的一家連鎖中式快餐店。而筆者這張中國嘴也吃不出陳皮味的「陳皮雞」,則是它們的招牌菜。

在二戰後的美國食物史上,各種快餐店的興起是一幅重要圖景。中國常見的美式快餐,如肯德基和麥當勞就興起於此時。「熊貓快餐」也誕生於這個時期,迎合了美國人更快的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

「熊貓快餐」創始於1983年,在短短20 年間就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中式快餐店。截至2014年底,它已成為一家擁有1500餘家分點的跨國餐飲巨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熊貓快餐,令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嘗試並喜歡上了中餐。正如劉海明教授所言,「熊貓快餐主要的顧客是非華裔的美國人。如同20世紀的炒雜碎一樣,他改變了當代美國人的口味。」

熊貓快餐

但是,如果說中午下班吃「熊貓快餐」是因其物美價廉,周末下中餐館子是因為想換換口味,那麼中餐並沒有在根本上改變美國人的味覺。因為前者是權宜,後者是獵奇。真正的改變只有發生在廚房裡,發生在日復一日的家庭烹調中。

20世紀下半葉,中國菜走入美國主婦的心中,其媒介就是中國菜譜。按照陳勇教授統計,僅在1985年之前,美國市面上出版的中國菜譜就已達85種之多。但是這麼多菜譜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語言學家趙元任的夫人楊步偉。如果說,美食電影《朱莉與朱莉亞》裡梅爾·斯特裡普扮演的朱莉亞·柴爾德教會了只知道做漢堡、煎牛排的美國主婦如何將飯做成藝術,那麼楊步偉的《中華食譜》(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a.)則讓她們第一次領略到中國烹調的博大精深。

首先,楊步偉將中國的烹調技法引入美國。中國的烹飪技法複雜多樣,且名字紛繁,除了煎炒烹炸這些常用技法外,許多地方性的技法恐怕在國內也對不上名字,對於美國人更是如此。例如,家常炒菜的「炒」在西餐裡,就很難找到對應項。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它對應的英文是「stir-fry」,但很少人知道這個詞就是由楊步偉在《中華食譜》中創造出來的。在此之前,美國人一直是只知「炒雜碎」(chop suey)卻不知「炒」的含義。

此外,楊步偉還讓美國人了解到中國豐富的菜系。中國人皆知八大菜系,但一直以來美國人口中的中國菜,其實就是美國化的不正宗粵菜。楊步偉的《中華食譜》就專門提到了中國菜系之別。

楊步偉著作

加州牛肉麵的回鄉之旅

幾年前網上流行過一個段子,說出國留學,上的是加州牛肉麵大學。加州牛肉麵,其實就是「出口轉內銷」的美式菜。

1972年到1974年間,重慶人、美國加州華僑李北祺以「牛肉麵大王」為號,在洛杉磯地區的唐人街、蒙特利公園、阿罕布拉開了3家「牛肉麵大王」餐館,到1979年擴展到7家。之後他在中國以「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為商號,開辦專營店。1985年在美國從事餐飲業的華僑吳京紅回中國創辦了「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如今在中國的各大機場可以看到這些加州牛肉麵的身影。

但是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顯然蘭州拉麵比加州拉麵要強勢得多。為何歸來的美式中餐沒有在它的故鄉受到追捧呢?因它早已成功地美國化,卻難以中國化。

中餐在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適應美國社會的歷史。嘗試融入美國,變得更加具有白人性(whiteness)的不只是華人,中餐亦如此。在適應了美國的現代化廚房標準的同時,它也喪失了「蒼蠅館子」的本來滋味。「炒雜碎」和「左宗棠雞」的同類並非「燒鵝」或「剁椒魚頭」,而是同樣「美國化」的日餐「加州卷」(一種美式壽司)。其實,華裔與母國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熊貓快餐在國外生意火爆,為何在國內不開餐廳呢?創始人說這句話
    熊貓快餐在國外生意火爆,為何在國內不開餐廳呢?那麼在國外呢,最受歡迎的反而就是我們中國式的餐廳呢,而不是他們本土的快餐廳,這究竟是怎麼一個道理呢?那麼說起在國外最受歡迎的也就是中國式餐廳了,那麼就不得不說熊貓快餐了。
  • 吃中餐用筷子還是叉子?美國人再不用糾結了
    用不好筷子是不少美國人享用中餐的一塊心病,但現在他們好像找到了能挽救自己尷尬的「神器」。大家注意了,現在又來了一位「新主」,它就是「筷叉」。這種怪異的混合餐具的一頭是叉子、一頭是筷子。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這是他們學習用筷子用餐的完美方式,他們都曾半途而廢,繼續求救「叉子」。The chork is a three-way utensil.
  • 出門在外怎麼吃?餐廳中食物熱量大揭秘
    快餐不一定熱量高:大家對「快餐」的概念就是高熱量,低營養,而實際上,在外面餐館吃的正餐不一定比「快餐」更健康。「快餐」(在櫃檯售賣)的熱量比「正餐」(落座後點菜)低33%。這也和之前提到的英國研究結果一致。
  • 鞏固中餐外賣領先地位HungryPanda熊貓外賣完成C輪7000萬美元融資
    11月30日,HungryPanda熊貓外賣宣布正式完成C輪融資,由瑞典知名投資公司Kinnevik領投,83North和Felix Capital等數家歐美知名投資機構跟投,本輪融資總金額達7000萬美元。至此,今年熊貓外賣總計融資9000萬美元,創下2020年度業內最高融資紀錄,熊貓外賣也將繼續鞏固海外中餐服務行業的領導地位。
  • 美媒:凝聚親情傳承文化 美華裔家庭網上分享中餐菜譜爆紅
    他們在博客網站和社交媒體創建主頁,分享中餐菜譜,吸引了至少17萬粉絲。據了解,梁家和中餐有著很深的淵源。梁先生在紐約長大,他的父母曾在中餐外賣店工作多年,他自己也從高中開始就在餐館工作,擁有多年廚師經驗,擅長粵式餐點和美式中餐快餐。梁先生的妻子朱女士出生於中國上海,熱衷搜尋中餐菜譜並將其翻譯成英文,致力於宣傳傳統中餐。
  • 盤點那些在美國吃不到的「美式」快餐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快餐的發展已經遍及全世界,如KFC、麥當勞在中國都是隨處可見的,並頗受大眾歡迎。根據美國旅行網站「smarter travel」的最新報導,美國的快餐在不同國家都形成了符合本國人口味的快餐,現在就讓我們率先了解一下各國各具特色的快餐吧!
  • 美國熊貓集團闢謠 昆明的山寨「熊貓餐廳」已暫停營業
    上周,一家名為「panda express熊貓餐廳」在雲南昆明呈貢區吾悅廣場開店的消息引發了外界的關注。據當時吾悅廣場方面透露的消息,這是美國最大中式快餐連鎖品牌Panda Express(熊貓餐廳)進駐中國的首店,由深圳禧桂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代理運營。
  • 熊貓直播獲PGL獨家直播,國際「吃雞TV」地位無可爭議!
    目前電競遊戲裡面最火的當屬「吃雞遊戲」了,現在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瘋狂玩絕地求生「吃雞」遊戲,每天玩得不亦樂乎,都想成為百人競技玩家中最後的那個勝利者。可吃雞遊戲素來都講究技術技巧的,要想輕鬆的在遊戲中「吃雞」成功難度可不小,遊戲玩家除了通過不斷玩遊戲來積累經驗與打磨技術外,他們還會選擇到遊戲直播平臺去觀看那些大佬主播們直播,並且從中學習別人「吃雞」的秘密訣竅!說到吃雞遊戲直播,熊貓直播算得上是吃雞遊戲直播平臺中的翹楚了!
  • 螺獅粉味的肯德基推出,西式快餐難逃沙縣小吃「宿命」?
    螺獅粉味的肯德基推出,西式快餐難逃沙縣小吃「宿命」?有部分網友根據先前肯德基推出的新品來推斷,此次KAIFENGCAI系列產品味道不會差,表示比較期待。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螺螄粉屬於部分人群喜好,味道過大可能會影響另一部分人的飲食體驗。
  • 美國加州「小龍蝦」入侵,泛濫成災,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麼?
    美國加州海岸「小龍蝦」入侵,泛濫成災,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麼?三四個月沒怎麼出門的你,一定對各種美食期待已久。什麼火鍋,燒烤,麻辣乾鍋,什麼紅燒的,涼拌的,油燜的,各種地方特色的,琳琅滿目的美食,刺激著缺滋少味人們的味蕾。
  • 和諧的牛肉麵
    今天接盤的依然是吃的,改做牛肉麵。去年做米線的這個店,據說是衛生環境不好,廚房髒亂差,最後才漸漸失去了回頭客。有離奇的傳說,說有人看見店主把別人吃剩的放進鍋裡,一傳十十傳百,門庭冷落,日漸蕭條。這些我無論如何都不願相信,希望是個傳說,我不想噁心自己。
  • 「雞」的世界你可能不懂,肉食雞和速成雞都是怎麼繁殖而來的?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離不開一個家禽的,這個家禽在人們的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就是「雞」,但是肉食雞和速成雞都是怎麼繁殖而來的?雞的數量是非常的巨大的,世界上的雞數量要在200億隻以上,人類對雞的需求也是非常巨大的,雞的數量超過了所有的家庭和家畜,科學家們曾經研究報導,如果用生物體的含碳量來計算的話,人類所有家庭的含碳量總計是0.05億噸碳,但是這些絕大部分來源於雞,這就說明人類對雞的需求是非常的巨大的。家雞是怎麼產生的?
  • 「弓長張」按下暫停鍵,西貝的快餐之路到底如何走?
    而眾所周知,「西貝」二字正是由賈國龍的姓氏拆分得來。看來,這次又想火一把了。「弓長張」是一個面向大眾的中式快餐品牌,主打現炒快餐。今年,西貝創立「弓長張」,主打中式現炒快餐,主打33道下飯菜,定位國民食堂,門店面積在150-250平方米左右。目前來看,現炒快餐的代表都有鄉村基、老鄉雞、大米先生、小女當家等等。
  • 李鴻章左宗棠悽慘的下場!
    李鴻章、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名臣。前者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叛亂,並參與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他為被動挨打的清王朝殫精竭慮,一生中他代表清政府,籤下了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承擔的都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
  • 老外惡搞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耶穌和十二門徒一起吃中餐
    在國外就有老外惡搞了一幅世界知名名畫《最後的晚餐》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一起吃中餐……在1495-1497年簡達文西費時三年為一所修道院的餐廳創作了這幅壁畫,上面反映了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最後一次就餐的場景。當然在桌子上的食物是當時流行的西方食物,有人認為是烤鰻魚,以及一些水果,可能是石榴。
  • 「吃雞」熊貓胖達套裝,在遊戲中的效果是什麼樣的?是否值得入手
    既不是軍需寶箱,也不是幸運轉盤,而是在遊戲商店中直接……話題:「吃雞」熊貓胖達套裝,在遊戲中的效果是什麼樣的?是否值得入手廢話也不多說,很多玩家看到《和平精英》新上線的「熊貓胖達套裝」,內心肯定有一個疑問:「熊貓胖達套裝,在遊戲中的效果是什麼樣的?搭配頭盔是否好看?這次的更新是否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