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唐傑教授:認知圖譜是人工智慧的下一個瑰寶

2021-01-09 騰訊網

導讀:近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系副主任,智譜·AI 首席科學家唐傑在 MEET 2021 智能未來大會上作了題為《認知圖譜——人工智慧的下一個瑰寶》的精彩演講。

唐教授在演講中首先簡單介紹了人工智慧的三個時代:符號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提出現在需要探討的問題是:計算機有沒有認知?計算機能不能做推理?甚至計算機到未來有沒有意識能夠超過人類?

唐教授表示,當前認知 AI 還沒有實現,我們急需做的是一些基礎性的東西(AI 的基礎設施),比如知識圖譜的構建,知識圖譜的一些認知邏輯,包括認知的基礎設施等。

作者:唐傑

來源:學術頭條(ID:SciTouTiao)

AI 的下一次機遇在哪裡?

自 1956 年 AI 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已有 60 多年的發展史。如今,隨著相關理論和技術的不斷革新,AI 在數據、算力和算法「三要素」的支撐下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但是,這一系列驚喜的背後,卻是大多數 AI 在語言理解、視覺場景理解、決策分析等方面的舉步維艱:這些技術依然主要集中在感知層面,即用 AI 模擬人類的聽覺、視覺等感知能力,卻無法解決推理、規劃、聯想、創作等複雜的認知智能化任務。

當前的 AI 缺少信息進入「大腦」後的加工、理解和思考等,做的只是相對簡單的比對和識別,僅僅停留在「感知」階段,而非「認知」,以感知智能技術為主的 AI 還與人類智能相差甚遠。

究其原因在於,AI 正面臨著制約其向前發展的瓶頸問題:大規模常識知識庫與基於認知的邏輯推理。而基於知識圖譜、認知推理、邏輯表達的認知圖譜,則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和產業領袖認為是「目前可以突破這一技術瓶頸的可行解決方案之一」。

從 1950 年開始創建人工智慧系統,到 1970 年開始深入的讓計算機去模仿人腦,再到 1990 年計算機學家意識到計算機是 「參考」 人腦而不是完全的 「模仿」。現在我們更是處於一個計算機的變革時代,我們應該用更多的計算機思維來做計算機的思考,而不是人的思考。

現在人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計算機的方式做認知?唐教授談到,可以結合兩種方法去實現。

第一個從大數據的角度上做數據驅動,把所有的數據進行建模,並且學習數據之間的關聯關係,學習數據的記憶模型;第二個是要用知識渠道,構建知識圖譜

不過,只這兩個方面還是遠遠不夠的。唐教授指出: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我們希望它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能夠從已有的事實、從反饋中學習到新的東西,能夠完成一些更加複雜的任務。

唐教授從人的認知和意識中抽象出來了9 個認知 AI 的準則:

適應與學習能力

定義與語境化能力

自我系統的準入能力

優先級與訪問控制能力

召集與控制能力

決策與執行能力

錯誤探測與編輯能力

反思與自我監控能力

條理與靈活性之間的能力

在這 9 個準則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認知圖譜的概念,包括三個核心:

常識圖譜。比如說高精度知識圖譜的構建,領域制度的應用系統,超大規模城市知識圖譜的構建,還有基於知識圖譜的搜索和推薦等。

邏輯生成。與計算模型相關,需要超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並且能夠自動進行內容生成。

認知推理。即讓計算機有邏輯推理和思維能力,像人一樣思考。

唐教授表示,知識圖譜+深度學習+認知心理,打造知識和認知推理雙輪驅動的框架,將是接下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以下為唐教授演講實錄(稍有刪減):

01 機器思考vs人類思考

為什麼叫認知圖譜?首先來看一下人工智慧發展的脈絡,從最早的符號智能,再到後面的感知智能,再到最近,所有人都在談認知智能。我們現在需要探討計算機有沒有認知,計算機能不能做認知,計算機能不能做推理,甚至計算機到未來有沒有意識,能夠超過人類。

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三個浪潮,我們把人工智慧叫做三個時代,三個時代分別是符號 AI、感知 AI 和認知 AI。認知 AI 到現在沒有實現,我們正在路上。

那現在急需的東西是什麼?是一些基礎性的東西,比如說裡面的認知圖譜怎麼構建,裡面認知的一些邏輯,包括認知的基礎設施怎麼建,這是我們特別想做的一件事情。

做這個之前,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機器學習。提到機器學習,很多人立馬就說我知道機器學習有很多分類模型,比如說決策樹,這裡最左邊列出了分類模型、序列模型、概率圖模型,再往右邊一點點就是最大化邊界,還有深度學習,甚至再往下循環智能,再往右就是強化學習,深度強化學習,以及最近我們大家提到更多的無監督學習,這是機器學習的一個檔位。

那麼,機器學習離我們的認知,到底還有多遠呢?我們要看一看這個認知以及人的思考,包括人的認知到底怎麼回事。

於是,我看了很多諾貝爾獎和圖靈獎得主的資料,大概整理出了這樣一頁 PPT。下面是人的思考,在人的思考中得到所有的模型,上面是計算機圖靈獎跟認知相關的信息。

在 1900 年初的時候,就有神經系統結構。後來到 1932 年左右有神經元突觸的一個諾獎,再到 60 年代有神經末梢傳遞機制,到 1975 年左右有了視覺系統,到近年也就是 20 年前才有了嗅覺系統,直到二零一幾年的時候我們才有了大腦怎麼定位導航,以及大腦的機理是怎麼回事,這是諾獎。

我們看一下計算機怎麼思考的,即機器思考。在 1950 年左右創立了人工智慧系統,但是 1970 年左右大家開始拼命去模仿人腦,我們要做一個計算機,讓他跟人腦特別相同。但到 1990 年左右,計算機學家們突然發現我們沒有必要模仿,我們更多的是要參考人腦,參考腦系統,做一個讓計算機能做更多的機器思考,機器思維。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一個計算機革命的一個變革,我們用更多的計算機思維來做計算,來做計算機的思考,而不是人的思考。

最後,我們出現了概率圖模型、概率與因果推理還有最近的深度學習。當然,有人會說,到最後你還在講機器學習,在講一個模型,這個離我們真正的是不是太遠了?

我舉另外一個例子,Open AI。我們要建造一個通用人工智慧,讓計算機系統甚至能夠超越人,在過去幾年連我自己都不信,我覺得通用人工智慧很難實現。Open AI 做了幾個場景,在受限場景下,比如遊戲環境下已經打敗了人類。上面的幾個案例甚至開放了一些強化學習的一些框架,讓大家可以在框架中進行編程。

下面就是最近幾年最為震撼的。兩年前 Open AI 做了 GPT,很簡單,所有人就覺得是語言模型,並沒有做什麼事情;去年做的 GPT-2,這時候做出來的參數模型也沒有那麼大,幾十億的參數模型做出來的效果,我估計很多人都玩過,有一個 Demo,叫 talk to transformer,就是跟翻譯來對話,你可以輸入任何文本,transformer 幫你把文本補齊。

但是今年 6 月份的時候,Open AI 發布了一個 GPT-3,這個模型,參數規模一下子達到了 1750 億,數量級接近人類的神經元的數量,這個時候給我們一個震撼的結果,計算機的參數模型,至少它的表示能力已經接近人類了。

也就是說在某種理論證明下,如果我們能夠讓計算機的參數足夠好足夠充足的話,他可能就能跟人的這種智商表現差不多。

這時候給我們另外一個啟示,我們到底是不是可以直接通過計算機的結果,也就是計算的方法得到一個超越人類的通用人工智慧?

我們來看一下,這是整個模型過去幾年發展的結果。幾乎每年參數規模是 10 倍左右的增長,右邊的圖給出了自然語言處理中最近幾年的快速變化,幾乎是一個指數級的變化,可以看到,前幾年變化相對比較小,今年出了 GPT-3,谷歌到了 6000 億的產出規模,明年可能還會到萬億級別。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快速的增長。

現在給我們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能不能用這種大規模、大算力的方法,大計算的方法,來實現真正的人工智慧呢?這是一個問題。

當然另外一方面,大家看到也是另外一個痛點,所有訓練的結果,大家看一下,GPT-3 如果用單卡的訓練需要 355 年,整個訓練的成本達到幾億的人民幣,一般的公司也做不起來。現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就算是有美團這樣的大公司做了這個模型,是不是大家都可以用了,是不是就夠了?

這是一個例子,左邊是模型,右邊是結果。第一個是長頸鹿有幾個眼睛?GPT-3 說有兩個眼睛,沒有問題。第二個,我的腳有幾個眼睛?結果是也有兩個眼睛,這就錯了。第三個是蜘蛛有幾個眼睛?8 個眼睛。第四個太陽有幾個眼睛?一個眼睛。最後一個呢,一根草有幾個眼睛?一個眼睛。

可以看到,GPT-3 很聰明,可以生成所有的結果,這個結果是生成的,自動生成出來的,但是它有一個阿喀琉斯之踵,它其實沒有常識。

02 什麼是知識圖譜?

我們需要一個常識的知識圖譜。

2012 年的時候谷歌發出了一個 Knowledge Graph,就是知識圖譜,當時概念就是,我們利用大量的數據能不能建一個圖譜?於是在未來的搜索中,我們自動把搜索結果結構化,自動結構化的數據反饋出來。

知識圖譜不僅可以包括搜尋引擎,另外一方面可以給我們計算帶來一些常識性的知識,能不能通過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未來的計算呢,這給我們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其實知識圖譜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發展,從第一代人工智慧,就是符號 AI 的時候就開始在做,當時就在定義知識圖譜,就在定義這個符號 AI 的邏輯表示,70 年代叫知識工程,但是為什麼到現在知識圖譜還沒有大規模的發展起來?

第一,構建的成本非常的高,如果你想構建得很準的話,人工成本非常高。

你看 CYC 在 90 年代發展起來的,定義一個知識斷言的成本,就是一個 ABC 三元組,A 就是主體,B 就是關係,C 是受體,比如說人有手,人就是主體,有就是關係,手就是受體,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當時的成本就是 5.7 美元。

另外一個項目,用網際網路完全自動方法的生成出來,錯誤率一下提高的 10 倍,這兩個項目目前基本上處於半停滯狀態。

那怎麼辦呢?我們現在就在思考,從計算角度上看認知,究竟應該怎麼做?如果還用計算做認知,該怎麼實現?如果把剛才兩個東西結合起來應該有這麼一個模型。

第一,從大數據的角度,做數據驅動,我們用深度學習舉十反一的方法,把所有的數據進行建模,並且學習數據之間的關聯關係,學習數據的記憶模型。

第二,我們要用知識驅動,構建一個知識圖譜,用知識驅動整個事情。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這也許是我們解決未來認知 AI 的一個關鍵。

那夠不夠呢?答案是不夠,我們的未來是需要構建一個真正能夠超越原來的,超越已有模型的一個認知模型。這樣的認知模型,它首先要超越 GPT-3 這樣的預設模型,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架構框架,也需要一個全新的目標函數,這時候我們才有可能超過這樣的預訓練模型,否則我們就是在跟隨。

舉幾個例子,這是我們最近嘗試做的一件事情。這兩個,大家覺得哪個是人做的?哪個是機器做的?其實這兩個都是機器做出來的,這是我學生做出來的一個來給大家娛樂的。其實下面這個結果都不大對,內容也是不對的,上面這個結果也是完全由機器生成出來的。

但是你看一下邏輯基本上可行,就是目前我們需要做的是,讓機器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光文本還不夠,我們希望創造出真正的圖片,它是創造,不是查詢。

這裡有一篇文字,我們希望通過這篇文字能夠把原來的原圖自動生成新的圖片,這個圖片是生成出來的,我們希望這個機器有創造能力。

當然,光創造還不夠,我們離真正通用的人工智慧還有多遠?我們希望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能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能夠從已有的事實,從反饋中學習到新的東西,能夠完成一些更加複雜的任務。

這時候一個問題來了,什麼叫認知?只要做出可持續學習就是認知嗎?如果這樣的話 GPT-3 也有這種學習的能力,知識圖譜也有學習的能力,因為它在不停的更新。如果能完成一些複雜任務就是認知嗎?也不是,我們有些系統已經可以完成非常複雜的問題。

03 認知 AI 的九準則

什麼是認知呢?於是我們最近通過我們的一些思考,我們定義了認知 AI 的九準則。這九個準則是我從人的認知和意識中抽象出來的九個準則。

第一個,叫適應與學習能力,當一個機器在特定的環境下,比如說我們今天的 MEET 大會,這個機器人自動的學習,它能知道我們在這種模型下,在這個場景下應該做什麼事情。

第二個,叫定義與語境能力,這個模型它能夠在這個環境下感知上下文,能做這樣的一個環境的感知。

第三個,叫自我系統的準入能力,我們描述的是這個機器它能夠自定義什麼是我,什麼是非我,這叫人設。如果這個機器能知道自己的人設是什麼,那麼我們認為它有一定的認知能力。

第四個,優先級與訪問控制能力,在一定的特定場景下它有選擇的能力。我們人都可以在雙十一選擇購物,如果機器在雙十一的時候能選擇我今天想買點東西,明天后悔了,不應該買,這時候這個機器有一定的優先級和訪問控制。

第五個,召集與控制能力,這個機器應該有統計和決策的能力。

第六個,決策與執行能力,這個機器人在感知到所有的數據以後它可以做決策。

第七個,錯誤探測與編輯能力,這個非常重要,人類的很多知識,其實是在試錯中發現的,比如我們現在學的很多知識,我們並不知道什麼知識是最好的,我們在不停的試錯,也許我們今天學到了 1+1 等於 2 是很好,但是你嘗試1+1 等於 3,1+1 等於 0,是不是也可以呢?你嘗試完了發現都不對,這叫做錯誤探測與編輯,讓機器具有這個能力,非常地重要。

第八個,反思與自我控制、自我監控,如果這個機器人在跟你聊天的過程中,聊了很久,說「不好意思我昨天跟你說的一句話說錯了,我今天糾正了。」這時候機器具有反思能力。

最後,這個機器一定要有條理和理性

我們把這些叫做認知 AI 的九準則。在九個準則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一個全新的認知圖譜的概念。

04 常識圖譜的三個核心要素

常識圖譜有三個核心的要素。

第一,常識圖譜,比如說高精度知識圖譜的構建、領域知識圖譜的應用系統、超大規模知識圖譜的構建,還有基於知識圖譜的搜索和推薦,這是傳統的一些東西。

第二,跟我們計算模型非常相關,我們叫邏輯生成,這時候需要超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並且能夠自動進行內容生成。同時我們在未來可以構建一個數字人的系統,它能夠自動的在系統中,能夠生成相關的東西,能夠做得像人一樣的數字人。

第三,需要認知推理,需要有認知推理的能力,讓計算機有推理、有邏輯的能力。說起來比較虛,大家會問什麼叫推理邏輯?人的認知有兩個系統,一個叫系統 1,一個叫系統 2,系統 1 就是計算機做的匹配,你說清華大學在哪,它立刻匹配出來在北京。

但是你說清華大學在全球計算機裡面到底排在第幾?以及為什麼排在第幾?這時候就需要一些邏輯推理,這時候計算機就回答不了,這時候需要做邏輯推理,我們要思考優勢在哪,人思考的時候叫系統 2,慢系統,裡面要做更多複雜的邏輯思考。

我們當前所有的深度學習都是做系統 1,解決了系統 1 問題,是直覺認知,而不是邏輯認知。我們未來要做更多的就是系統 2 的事情。

我們從腦科學來看,相對現在做的事情有兩個最大的不同,第一,就是記憶,第二就是推理。

記憶是通過海馬體實現,認知是前額葉來實現,這兩個系統非常關鍵,怎麼實現呢?我們看記憶模型,巴德利記憶模型分三層,短期記憶就是一個超級大的大數據模型,在大數據模型中,我們怎麼把大數據模型中有些信息變成一個長期記憶,變成我們知識,這就是記憶模型要做的事情。

當然從邏輯推理下,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那我們現在怎麼辦?認知圖譜核心的東西就變成我們需要知識圖譜,也需要深度學習,我們還要把認知心理的一些東西結合進來,來構造一個新的模型。

於是,最後一頁,我們構建了這樣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左邊是一個查詢接口,這是輸入,你可以說用戶端,中間是一個超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一個記憶模型,記憶模型通過試錯、蒸餾,把一些信息變成一個長期記憶存在長期記憶模型中,長期記憶模型中會做無意識的探測,也會做很多自我定義和條例的邏輯,並且做一些認知的推理。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一個平臺,目標是打造一個知識和認知推理雙輪驅動的一個框架。底層是分布式的存儲和管理,中間是推理、決策、預測,再上面是提供各式各樣的 API。

關於作者:唐傑,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系副主任,獲傑青、IEEE Fellow。研究人工智慧、認知圖譜、數據挖掘、社交網絡和機器學習。發表論文 300 餘篇,引用 16000 餘次,獲 ACM SIGKDD Test-of-Time Award(十年最佳論文)。主持研發了研究者社會網絡挖掘系統 AMiner,吸引全球 220 個國家/地區 2000 多萬用戶。擔任 IEEE T. on Big Data、AI OPEN 主編以及 WWW』21、CIKM』16、WSDM』15 的 PC Chair。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人工智慧學會一等獎、KDD 傑出貢獻獎。

相關焦點

  • 知識圖譜如何打破人工智慧的認知天花板?
    來源 | AI前線 作者 | 劉暉 知識圖譜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研究領域,其核心理念可追溯到第一次人工智慧浪潮。但直至進入人工智慧下半場,當具備能理解、會思考、可解釋等特徵的認知智能成為突破自身天花板的關鍵,知識圖譜才得以蓬勃發展。
  • 認知智能——AI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遠在1956年一個盛夏,人工智慧的理念首次被提出,它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召開的科技交流會議之上閃亮登場,吸引了無數科學學者以及科研工作者對智能化的探索以及對智能未來的美好描繪。不過,當時還在圖像識別、抽象思維、自我認知等基礎性功能缺失的現狀中,導致人工智慧的發展從門庭若市到冷冷清清,甚至遭到了不少科研學者的唾棄。
  • 清華唐傑:GPT-3表示能力已經接近人類,但它有一個阿喀琉斯之踵
    ……在MEET 2021 智能未來大會現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系副主任唐傑用簡單、通俗的例子為我們一一解答。當時聽完演講的觀眾直呼:求唐傑老師的PPT!亮點1、認知圖譜有了一個全新概念,它包含三個核心要素:常識圖譜、邏輯生成以及認知推理。2、GPT-3參數規模已經接近人類神經元的數量,這說明它的表示能力已經接近人類了。但是它有個阿喀琉斯之踵——沒有常識。3、數據+知識雙重驅動,也許是解決未來認知AI的一個關鍵。
  • ...人工智慧:與其坐等認知科學家「猜謎」,不如直接繪製大腦結構圖譜
    正如歐盟「人類大腦計劃」建議報告中指出的[1]:「除人腦以外,沒有任何一個自然或人工系統能夠具有對新環境與新挑戰的自適應能力、新信息與新技能的自動獲取能力、在複雜環境下進行有效決策並穩定工作直至幾十年的能力。沒有任何系統能夠在多處損傷的情況下保持像人腦一樣好的穩健性,在處理同樣複雜的任務時,沒有任何人工系統能夠媲美人腦的低能耗性。」
  • 究竟知識圖譜是什麼?它又與人工智慧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知識圖譜是一種結構化的語義知識庫,其基本組成單位是「實體-關係-實體」的三元組,以及實體及其相關屬性-值對,通過實體間的關係構成網狀的知識結構,每一個節點均為實體,實體具有屬性-值對,同時實體與實體之間通過關係相互連接,構成一個特定領域的知識網絡。 簡而言之,知識圖譜就是通過不同知識的關聯性而形成的網狀的知識結構。
  • 2020年中國面向人工智慧「新基建」的知識圖譜行業白皮書
    新基建三大規劃領域中,兩大領域都直接提及人工智慧。新基建背景下,人工智慧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 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仍然處於弱人工智慧的狀態,研究重心由感知智能過渡到認知智能。知識圖譜是一種用圖模型來描述知識和建模世界萬物之間關聯關係的大規模語義網絡,幫助機器實現理解、解釋和推理的能力,是認知智能的底層支撐。
  • 在人工智慧幫助下,人類畫出了迄今最全面最精準的大腦圖譜
    在人工智慧幫助下,人類畫出了迄今最全面最精準的大腦圖譜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6-07-21 22:26 來源
  • 萬字長文 | 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蔣田仔教授是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主任、腦網絡組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也是IEEE Fellow、IAPR Fellow以及AIMBE Fellow,主要從事的領域包括多模態跨尺度腦網絡組圖譜研究、基於腦網絡圖譜的腦機融合和腦疾病早期預測和精準治療。
  • 萬字長文|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蔣田仔教授是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腦網絡組研究中心主任、腦網絡組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時也是IEEE Fellow、IAPR Fellow以及AIMBE Fellow,主要從事的領域包括多模態跨尺度腦網絡組圖譜研究、基於腦網絡圖譜的腦機融合和腦疾病早期預測和精準治療。
  • 百分點認知智能實驗室:基於知識圖譜的問答技術和實踐
    百分點認知實驗室參加了該評測任務中的」知識圖譜的自然語言問答」比賽,經過長達3個多月的激烈角逐,百分點認知智能實驗室在比賽數據集上得分0.90106,位列A榜第三名。本文主要介紹實驗室在本次比賽和基於知識圖譜問答業務的實踐中使用的技術方案。
  • UIUC羅宇男:交叉學科中的人工智慧和科學發現
    所以羅宇男等人開發了一個算法,將不同時間和空間解析度的圖片整合在一起,生成一個時間和空間解析度都很高的圖片,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利用這種數據可以結合計算機視覺的人工智慧的模型,可以對每一塊農田作物的種類進行預測,對灌溉水的需求量進行預測,羅宇男和他的合作者們在這一方向上發表了多篇了論文,同時他的合作者還設計了一個平臺,使得大家可以非常準確地實時觀測每一塊農田的農作物信息。
  •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揭牌儀式舉行 2020-12-04 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所所長徐波表示,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的順利封頂標誌著項目建設工程取得了重要階段性勝利,為工程順利竣工並按期投入使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 基於空間認知的知識表示和推理探討
    認知是人類獲得和應用知識的過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注意到目前人工智慧窘境的原因是有「感」無「知」,如何將機器的知識表示和應用與人類認知過程統一起來。 1. 人工智慧研究的趨勢與挑戰 人工智慧的目標是研究和實現能夠像人一樣具有感知、學習、推理和規劃等智能行為能力的智能系統。
  • 明略科技HAO圖譜Open API:開放企業級知識圖譜構建能力
    業內有一種聲音得到了大量認同: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與突破,需要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的突破,知識圖譜能有效從數據中挖掘出知識,以更具可解釋性的 AI 指導人類在更多複雜場景中的智能決策和行動。HAO 圖譜,源自於 2018 年明略科技提出的 HAO 智能理論框架。HAO 智能旨在集成人類智能(HI)、人工智慧(AI)和組織智能(OI),打通感知、認知和行動系統,幫助企業和組織實現智能化發展。其中,HAO 圖譜屬於認知系統的範疇。
  • 知識圖譜構建的研究已走入下半場,但大規模落地應用仍需時間
    知識圖譜的發展脈絡作為人工智慧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其研究和發展可以追溯到第一個人工智慧浪潮。>NELL 則是卡耐基梅隆大學 Tom Mitchell 教授帶領開展的知識自動學習—NELL 項目開啟了一個機器學習實現知識圖譜構建的浪潮,目標是持續不斷地從網絡上獲取資源並進行事實發現、規則總結等,裡面涉及到命名實體識別、同名消岐、規則歸納等關鍵技術;   ArnetMiner
  • 「樹洞」中的人工智慧教授
    原標題:「樹洞」中的人工智慧教授   南斯拉夫民間童話《皇帝長了驢耳朵》,說有一個國王長了一對驢耳朵,每年都會有理髮師來給他理髮。
  • 中國認知智能行業報告
    行動智能是在認知智能基礎之上的執行,主要是人機協同。人機協同是在複雜的環境下,以知識(比如知識圖譜)為支撐,進行數據推理,合理調度資源,使人類智能、人工智慧和組織智能有效結合,打通感知、認知和行動的智能系統。 比如在公安場景下,知識圖譜有16億實體,數據比較全,是人工智慧展現能力的絕佳場景。
  • 星藥科技李成濤: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李成濤博士的報告內容是關於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的應用,內容涉及到一些落地的應用以及人工智慧在藥物研發流程當中的具體地位。整個藥物研發流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大概分為兩個階段:臨床許可是分界線,之前是候選藥物階段,之後是臨床實驗階段。
  • 《人工智慧》雜誌:人工智慧+教育主題出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人工智慧》雜誌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主辦(CN10-1530/TP,ISSN2096-5036)。該雜誌為雙月刊,將精準聚焦人工智慧領域,每期重點圍繞「一個主題」,邀請業界專家發表見解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