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康熙皇帝開始,就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有的長期居住中國,主要從事傳教事業,但是也有的會入朝為官。到了清末洋務運動,清政府大量僱用洋人,這些洋人也為當時的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比如說傅蘭雅。

傅蘭雅出生在英國,22歲就在香港的教會學校教書,24歲受聘於京師同文館,29歲開始在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局的翻譯官工作,這一工作就是28年。在江南製造局的日子裡,傅蘭雅工作十分賣力,翻譯了113種文獻,其中有很多是科學著作,如《聲學》《代數學》《電學》等,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製造局製造大船的時候,考慮到中國還沒有元素周期表,他跟製造局的負責人徐壽等人結合拉丁文發音和中國的造字方法,創早出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很多新字,比如氫氯鉀鈉銀、氧鈣鋇鎂鋅等等。

1896年傅蘭雅準備回國度假,途徑美國的時候受聘為加州大學教授,原本5個月的行程,最終成了訣別。後來傅蘭雅回憶自己在中國的奮鬥的日子的時候說自己是南柯一夢,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但是由於體制的原因,在當時的中國能夠給一個外國人三品布政使的官已經很不容易,而能夠肯定他工作的也只有封官這一種形式。

只是無論他做出再打的貢獻,也無法改變清政府衰敗的命運,或許「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才是他感到最悽涼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