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醫生介紹,一進入暑假,孩子們放假在家,來醫院取耳朵異物、鼻子異物、咽喉異物的也多起來了,七月至今有20多位小朋友因此來就醫,取出來的東西千奇百怪:紐扣電池、花生、豆子、五子棋、橡皮泥、硬幣等。
耳鼻喉科醫生建議,懷疑外耳道內有異物,首先不必過於驚慌,不可隨意用身邊工具來試圖取出異物,貿然將棉籤、挖耳勺等頭端膨大的工具深入耳道內,容易將異物推向耳道更深處,加重症狀,增加鼓膜受損的風險,也不利於後續醫生取出異物。
正確有做法是,及時到耳鼻咽喉科就診,經檢查確認有耳內異物的,醫生將根據異物的性質、形狀和所處位置不同,採取不同的取出方法。
醫生介紹,外耳道異物是臨床常見的外耳道損傷性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多見於兒童。多因兒童不慎將小物品(豆類、小珠粒)塞入耳內,成人多為挖耳或外傷時所造成。亦見於蟲類(飛蟲、螞蟻、蜘蛛、蟑螂)等侵入而造成。
1.昆蟲類:
切勿驚慌喊叫,避免蟲子受到驚擾進入外耳道深部。
可先用手捂耳,張大嘴巴,然後到暗室內,用手電筒照耳道將小蟲誘出。
用酒或食用油等滴入耳內,使蟲體失去活動能力,以防對外耳道或耳膜造成進一步傷害,然後用刮匙、耳鉤、鑷子或外耳道衝洗取出。
2.非生物類:
此類異物入耳後,可將患耳側朝向地面,將耳朵往下拉,用同側腳在地上跳數下,有利於異物掉出。
對於質輕而細小的異物,可用凡士林或食用油塗於棉籤頭上,將其粘出,或者用帶負壓的吸管將其吸出。
對於大塊狀異物,可用刮匙、耳鉤順耳道壁與異物間的空隙繞至異物後方,輕輕向前將異物撥出,切忌用鑷子挾取,以防異物滑入外耳道深部。
此外,遇水膨脹、易起化學反應或銳利的異物,以及有鼓膜穿孔者,忌用衝洗法取耳內異物。
3.外耳道異物重在預防:
異物入外耳道後,建議立即到醫院就診取出,避免自行取出時不慎損傷外耳道肌膚及耳膜,或將異物越推越深,給異物取出造成更大的困難。
自行取異物後,如不適症狀未見完全消失,說明仍殘留有異物或存在外耳道損傷等情況,應就診對症處理。
異物取出後,應保持外耳道清潔,不可進水,以防感染。對存在的併發症,如外耳道炎、鼓膜穿孔、中耳炎等應繼續積極治療。
戒除不良挖耳習慣,成人無論是俗稱的幹耳或溼耳,都儘量不要養成老拿棉籤之類掏耳朵的習慣,以免斷棉籤、火柴棒等物遺留耳內,或一不留神插入過深,損傷鼓膜甚至造成中耳及內耳的損傷。
注意教育小朋友們,及早和孩子們說清楚,耳朵裡不能亂塞東西,容易引起危險的小物品要放好,不要讓小朋友隨意觸及。
轉發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