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小趙的右耳突然聽不清聲音了,他趕緊到附近的天津醫院耳鼻喉科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耵聹栓塞,也就是常說的耳屎把耳朵堵住了。經過耳鼻喉科醫生的處理,小趙聽力恢復。小趙對此不解,每次洗澡後都會掏耳朵,為什麼還會產生耵聹栓塞。
據天津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任海棠介紹,耵聹,俗稱耳屎,為外耳道軟骨部上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有殺菌、抑制真菌生長及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灰塵、小蟲的作用。正常時在外耳道皮膚表面附有很薄一層耵聹,在空氣中乾燥形成薄片,借咀嚼、張口等運動脫落排出。若耵聹在外耳道內聚集過多,影響聽力或誘發炎症。尤其在夏季,遊泳、洗澡、出汗等情況導致的水液進入耳道,致使耵聹體積增大,出現外耳道阻塞、聽力減退等症狀,個別人會出現耳鳴、頭暈等症狀。進入夏季以來,在門診經常會遇到耵聹栓塞的患者,多數人都會覺得陌生。耵聹栓塞雖然稱不上是一種疾病,但也會造成耳朵悶脹感和部分聽力下降,對生活造成影響。
任海棠主任講,常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會問:「經常掏耳朵是不是就不會產生耵聹栓塞了?」任海棠表示,不正確的耳道清理反而有可能導致耵聹栓塞。生活中,不經意的舉動,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無形中正在傷害我們的耳朵。有些人習慣於在洗澡後會用棉籤清理外耳道,其實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棉籤頭,體積比外耳道偏大,掏耳朵時,雖然會帶出一部分耵聹,但是會把一部分耵聹推向耳道深處,擠壓後形成耵聹栓塞導致了聽力突然下降。至於個別人偏好的耳挖勺就更加不妥,耳挖勺因為堅硬,對外耳道造成損傷的概率更高。
任海棠主任提醒,出現了耵聹栓塞,自己很難安全、徹底地去除,尤其是兒童,家長更不要草率處理,那樣有可能損傷兒童的外耳道。耳鼻喉科醫生能利用專業工具將耵聹直接取出,一些堅硬的耵聹,會用滴耳劑浸泡後再清理,極個別情況甚至會採用麻醉的方法清理。
任海棠主任建議,洗澡後,儘量不要用粗大的棉籤過分伸入外耳道裡擦拭,這樣有可能造成外耳道皮膚破損,甚至繼發感染。少數人原本耳道裡就有大塊耵聹,進水後,耵聹會膨脹,或糊在鼓膜表面,造成耳悶、耳堵,此時最好找專科醫生來處理。
【來源:天津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