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年淨收入:26萬
出場人物:劉財元
攤位地點: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海鮮攤
凌晨去城陽進貨,擺攤有十年
在販賣海鮮的攤位,記者採訪了劉財元一家,十多年海鮮買賣做下來,他的攤位也是海鮮市場裡面比較大的。在一堆冰攤上,擺滿了黃花魚、鯧魚、舌頭魚、安康魚等,以及不少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也叫不出名來的新鮮魚。一旁魚缸裡還裝滿了活蹦亂跳的對蝦、張牙舞爪的螃蟹等各種活海鮮,泡沫盒子裡也養的是各種海貝 、冰凍蝦仁。
劉財元告訴記者,每天上百斤的海鮮都從這裡流到市民的餐桌上。他說,自己老家是臨沂,來青島已經十多年,光是在這裡擺攤就已經有十年之久,當時在菜場賣海鮮的不多,因為顧客主要是到菜場買菜、買肉的。正是看準了海鮮市場的潛力,所以堅持賣海鮮一直到了現在。
「青島不是個靠海的城市嗎,海鮮生意肯定好做,我就是寧可少賺點,也要賣快點,薄利多銷。」劉財元說,因為賣得便宜些,為人也本分,雖然攤位的位置一般,但慢慢地生意越來越好。在交流之間,城市信報/信網記者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細節:好幾個來店裡買海鮮的回頭客,幾乎都不用挑挑揀揀,也不太還價,多是只說要什麼,讓他揀來過秤,然後付完了錢,拎著海鮮就走。
「我們跟賣菜、賣豬肉的不一樣,他們都是早上廠家直接把貨送過來了,我們這邊可不行,都是凌晨3點多鐘自己開著車到城陽去進貨,不然這一天都沒有東西可賣。」他告訴記者,除了一些冷凍的海鮮之外,像蝦虎、小舌頭魚、安康魚、八帶等,則是從青島沿海的幾個碼頭收購過來的。「因為是元旦假期,海鮮的價格都漲了兩成多,蝦虎到了30元一斤,雖然現在是海鮮淡季,但是這些海鮮賣得都還挺好。」
雙手常凍傷,生意好時一天上萬
從來到海鮮攤位之前,記者就感受到絲絲的寒意,因為攤位上的海鮮都躺在厚厚的碎冰之中。因為攤位的規模比較大,記者看到一個攤位上有四個人在忙活,除了劉財元,還有妻子和親戚。記者看到他們全部都戴著臃腫的大手套,而在大手套之下的這雙手,已經無數次地被凍傷過。
「凍傷算啥?一開始倒騰海鮮的時候,沒什麼經驗,這雙手經常被凍傷,冬天尤其難受,起了厚厚的凍瘡,都不敢碰,後來也就習慣了,現在在攤位上,整天都穿著厚厚的棉衣服,戴著手套,不然直接沒法兒幹活了。」妻子說,冬天的早上本來天就很冷,去城陽進貨的時候,有不少都是冷凍的海鮮,穿戴少了根本不行。「一開始的時候,還找點藥膏抹抹,後來每天都要跟冰打交道,要不然就是涼水 ,藥膏也沒有什麼用,再後來就不用了,手慢慢地也好了,不過醫生說肯定也落下病根兒了。」
說到海鮮生意,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夏天是海鮮銷售的旺季,那時候魷魚賣得尤其好,最火的時候,一天的能收入上萬元。除了夏天之外,進了臘月門的時候,又是另一個旺季,「夏天主要是吃燒烤的多,魷魚賣得特別好,臘月之後各種貴一點的魚賣得好,不少人買了過年吃。現在這個時候還不行,也就仗著元旦假期,賣得好點,不然也賺不到幾個錢。每天光是成本就需要1000多塊錢,一年差不多能賺個二十五六萬吧。」
◎記者手記
一日三餐離不開菜米魚肉。在這些食物被製作成美味佳餚之前,則有無數的人充當了「搬運工」的角色。從源頭到餐桌,看似簡單的過程,背後卻寫滿了「搬運工」不為人知的故事 。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度,他們天不亮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為了養家餬口 ,他們忘記了雙手生滿了凍瘡。一年365天 ,他們遊走在城市當中,雖不起眼,卻保障著一座城市的溫飽和營養。
在這個城市裡,有各行各業的人,有運籌帷幄的富商,有救死扶傷的醫生 ,也有教書育人的園丁。而看似不太起眼的攤販們則集中在一處市場,食物從這個地方走進了每一條大街小巷,與這座城市裡的每一個人,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接觸。在每一道食物背後,沒人知道攤販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酸。讓他們感到滿足的是,這些汗水和辛酸最終折合成了一個金錢的數字,來實現他們的每一個買房夢、上學夢,以及更美好生活的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