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監管部門對大型農貿市場、超市、冷庫等重點場所,以進口冷凍畜禽肉、水產品為重點產品,開展採樣檢測。
今天10時,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88場新聞發布會在浦東新區疾控中心舉行。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許瑾介紹了監管部門常態化防控冷鏈食品疫情,防範新冠病毒汙染風險的情況。截至11月22日,上海共出動執法人員18萬人次,檢查食品經營單位17.7萬餘家。
一是加強秋冬季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上海市場監管等部門組織開展了對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海鮮市場)、冷凍冷藏肉類、水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冷庫的專項檢查,按照國家疫情防控有關要求,落實「凍品入庫前必須消殺、作業人員必須做好防護」的「雙必」措施。
針對近期國內多個城市發現在進口冷凍牛肉、水產品等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情況,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機制,開展全面排查,確保冷鏈食品安全。
目前,上海監管部門已推進405家冷鏈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倉儲、運輸、餐飲服務等生產經營企業納入追溯體系,累計上傳肉類、水產品及其他冷鏈食品等追溯數據300餘萬條,實現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市市場監管部門會同市衛生健康部門對大型農貿市場、超市、冷庫等重點場所,以進口冷凍畜禽肉、水產品為重點產品,按照「天天有採樣,周周有重點,月月全覆蓋」的工作要求,開展進口冷鏈食品採樣檢測工作。至今,開展冷鏈食品採樣監測13萬件,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對全市2000餘名進口冷鏈食品相關從業人員,上海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和個人防護專業技術培訓。督促企業嚴格執行進貨查驗、索證索票、環境衛生、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加工製作規範以及餐飲具清洗消毒等要求,進一步加強進口冷鏈食品貯存、運輸、加工分裝等環節的疫情防控工作。
二是圍繞「三點一庫」,形成進口冷鏈食品閉環管理。
為進一步防範進口冷鏈食品疫情輸入風險,上海按照「三點一庫」閉環管理的原則實施精準、科學防控,於11月16日零時起,啟動「中轉查驗庫」,對從上海口岸入關,在本市倉儲、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的高風險進口冷鏈食品,除已由海關檢測和消殺的可以直接放行外,必須統一進入企業中轉查驗庫或公共中轉查驗庫,進行核酸檢測和外包裝消殺,檢測結果陰性後,才能放行進入下一環節生產經營單位,環環銜接,全鏈條管控。
「三點一庫」即口岸查驗點、港區提貨點、市內第一存放點和中轉查驗庫或區域。
口岸查驗點由上海海關按照海關總署的布控要求,提升源頭管控能力。
港區提貨點由上港集團負責對未經海關布控消殺的進口冷鏈食品,告知提貨人至中轉查驗庫作核酸檢測和消殺。
第一存放點由冷庫企業負責查驗貨物信息,做好貨物的消殺、核酸檢測、出入庫記錄。
中轉查驗庫由各區市場監管、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派駐工作專班,對中轉查驗入庫貨品進行核酸檢測等,督促落實消殺、人員防護等各項疫情防控措施。
目前上海已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公共中轉查驗庫1家,34家企業冷庫被列為首批市內「第一存放點」,實施進口冷鏈食品中轉查驗工作。截至11月22日20時,累計到達「第一存放點」736車(箱),已查驗622車(箱),採集樣本3420件,已出核酸檢測結果2432件,均為陰性。
下一步,上海將繼續加強對流通領域冷鏈食品管控工作,並全力保障市場供應。
一是督促指導相關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落實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消毒,落實食品從業人員、原料、設備及環境消毒等。
二是市場監管部門開展冷庫全覆蓋檢查,加強流通環節冷鏈食品監管,重點檢查進貨查驗、索證索票、追溯管理等制度的落實情況。
三是繼續加強食品和外包裝風險監測,聚焦重點場所(大型批發、農貿市場和超市)、重點環節(儲存、加工、銷售)、重點產品(水產品和肉禽類),開展核酸檢測,做到「應檢盡檢」。
來源 上觀新聞
編輯:高珊珊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