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乍一看這個標題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你了解印度人那神奇的腦迴路,和一些以他們奇葩生活為原型而創作的笑話,或許就不那麼難理解。比如印度兩輛摩託車相撞,有十幾個人受傷……
而標題裡的印度笑話,就是印度看到中美兩國都紛紛探測月球火星,然後宇航局高官提出印度要登陸太陽的計劃。然後有人告訴他太陽很熱的,太空飛行器到不了。印度宇航局高官說:那晚上上去不就行了嗎?
這個看似荒誕的笑話,或許還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那印度航天員樂壞了:白天也可以登陸太陽。
「太陽常溫假說」:太陽表面溫度只是常溫?
在咱們的印象裡,太陽就是一個熱熱的大火球。而科學家們,也通過一系列的天文觀測資料,計算出了太陽的表面溫度大概是5500攝氏度,而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是1500萬攝氏度。
但是探索和研究的核心就是敢於提出質疑,更何況關於太陽溫度的計算,只是依靠一些觀測到的數據,並沒有任何一個地球人近距離接觸過太陽。所以,「太陽」的溫度一直都小小的爭論。
而這個爭論,最早出現在18世紀;然後就是1988年,NASA測量太陽的溫度26-27℃;接著是1995年與1997年,科學雜誌《Science》刊登了兩篇「太陽上發現水」的文章。下面就來好好聊一聊,這三個關於「太陽常溫」的說法。
首先是最早的「太陽常溫說」,它是弗裡德裡希·威廉·赫歇爾提出的一個經典假說。赫歇爾這個人了不得,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首任會長。作為一個天文學會的會長,赫歇爾有真才實學,但在18世紀的大背景下,他並沒有太多的測量太陽溫度的辦法。
所以「太陽常溫說」在當時只是一個假說,就跟咱們中國人老祖宗的「天圓地方」說是一樣的。只是在蒙昧的狀態下,人們通過猜測形成的一個推測罷了。
其次是1988年,有一位自稱在NASA工作過的日本人川又審一郎透露,NASA測量出太陽的表面溫度僅為26-27攝氏度。川又審一郎也是一個天文學家,畢業於日本成蹊大學理論物理學專業。
大學畢業之後前往美國繼續深造專業,並且稱自己在NASA工作過8年,主要負責研究行星表面溫度,其中尤以研究太陽、水星的表面溫度為主。回日本之後,川又審一郎在個人演講上,不小心透露了「NASA測量出太陽的表面溫度僅為26-27攝氏度」這件事情。
後來經過調查發現,川又審一郎在NASA深造的經歷其實是偽造的,而他整得那麼花裡胡哨只是為了推銷產品,然後還因為偷稅漏稅被起訴了,「太陽常溫」說又被證實是假的。
最後,科學雜誌《Science》刊登了兩篇「太陽上發現水」的文章。首先要肯定的是,這兩篇論文是真的,1995年的論文題目是《Water on the Sun》,1997年的論文題目是《Water on the Sun: Line Assignments Based on Variational Calculations》。(太陽上的水:基於變分計算的譜線分配)
然而學者們發現,這兩篇論文其實有「標題黨」的嫌疑,因為它們全篇內容都沒有真正確認「太陽有水」以及根本沒有提到「太陽常溫」。
太陽溫度爭論依然存在
現在又有一種假說,推測說太陽其實本身不會發熱,但是它釋放出來的「波」,會使得分子運動加劇,然後物體變熱,這個說法是從物理學「溫度」的微觀定義去推定的。物理學上說,分子熱運動越劇烈,溫度就越高。
太陽光以「波」的形式,使得被照射到的物體分子發生劇烈熱運動,然後物體溫度升高。就像原本兩塊鐵是沒有溫度的,但是它們互相擊打摩擦之後,就會產生熱量。
不過,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太陽光」的定義。而且光和熱本身就不是一個含義,也就說不管太陽自身溫度高低,太陽光本身就是沒有溫度的。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本身就有點以偏概全的意思。
後記
當然了,如果是從研究和探索的角度,提出太陽常溫假說是值得肯定的。但像川又審一郎這種利用誇張話題博眼球,不可取。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的證明了太陽表面溫度不高,甚至上面還住著太陽星人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