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性單戀者的話題。
所謂性單戀者,指的是對某人產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來自對方的情感回應的人,這類人的戀愛情節可能會因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
下面5點判斷標準如果能中3條以上的話,很大概率你就是性單戀者。
第一,當有人表示想跟你發展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你就會感到厭惡,果斷拒絕。
第二,即使確立了親密關係,也會對對方產生排斥心理,企圖在生活各個方面逃離對方,且每段戀愛周期都很短。
第三,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更美好,男女關係反而會讓生活變得有負擔。
第四,有過長時間暗戀一個人的經歷,暗戀過程中經常把對方的優點無限放大。
第五,童年時期渴望得到父母的愛,沒有得到回應就感到焦躁,可當父母想給予安慰,就採取迴避的態度;且童年有過不快樂的回憶。
1
雙向奔赴的暗戀本是一件很甜的事,你喜歡的人恰好也喜歡你。
可對於性單戀者來說,被喜歡的人喜歡卻會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他們不希望獲得情感回應。
網上有許多資料都將性單戀歸為性向問題,就是可能不喜歡異性。
但我覺得全部歸為性向問題有點以偏概全,視為心理問題可能更為貼切。
因為性單戀關乎著一個人的情感認知、行為模式,甚至跟童年時期被愛的方式有關。
大多性單戀者在童年時期就學會了逃避,他們渴望父母的愛,在缺乏關注時會顯得焦躁,可當父母想給予安慰和評價時時,他們便選擇了逃避,長此以往與父母建立了一種迴避型依戀的相處模式,也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長大後,他們會用相同的模式去和周圍的人相處,但要注意的是,長大後的性單戀者並非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而是焦慮型依戀人格。
簡單來說,迴避型依戀人格是針對他人對自身評價的逃離,就像你考試考砸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父母卻來評價你哪做得不好,於是你選擇了逃離;而焦慮型依戀人格是指對自我評價的焦慮。
性單戀的特點是,一開始時喜歡對方,可當得知對方也喜歡自己時,就會迅速跑開。這就符合焦慮型依戀人格的自我消極評價。
就像你遇上喜歡的人會非常關注他,會把他的優點無限放大,可當對方也想靠近自己,把這個距離縮短時,自我評價就佔據了更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對自身消極的評價,所以會想要逃離。
2
但不是所有的性單戀者都是單身,部分人也會投入到戀愛中,只是每段戀愛周期都比較短暫,甚至分手了都還沒有感受到彼此的愛意。
而分手的理由大多都是因為性單戀者習慣性逃避關係,逃避付出,逃避對方的給予,甚至會讓對方覺得不過是在玩弄他。
(這裡要說明下,對於那些熱戀時甜言蜜語不斷,可交往一段時間後,開始忽冷忽熱,聊天敷衍,找不到人的男生,性單戀者不是他們的藉口,他們只是沒了新鮮感的表現。)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性單戀者就是自卑心理,但其實不是。
大部分性單戀者並不會為自己配不上對方而感到難過,他們也不會說為了配得上對方,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是他們思維就是如此,覺得自己不應該得到回應。
這與部分性單戀者孩童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有關係,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時間長了也就不知道如何與人建立牢固的情感聯結。
而他們認為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沒有開始,那樣就不會有結束,這也成為大部分性單戀者長大以後滿足愛的需求的自我方式。
我們渴望愛的方式是希望被愛,而對於性單戀者而言,他們更希望通過愛別人來感受愛,可以說單方面地給予愛就是他們愛的全過程。
他們會在自身周圍築起一道高牆,而他們最享受的狀態就是「我喜歡你,與你無關」,因為喜歡你,是在試探你的邊界,我是安全的,而當你開始喜歡我,則是挑戰我的邊界,意味著危險,會覺得個人邊界被侵犯了。
簡言之就是,他們用逃避來緩解內心的緊張和焦慮,甚至會在意識層面壓抑自己對被愛的渴求。
3
如果你是一名性單戀者,不必過於慌張。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親密關係裡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愛而不得,有的人得到又失去。
如果你一個人過得也很瀟灑,在愛別人的過程中,也滿足了愛的需求且並不為此感到煩惱,那就選擇自己最舒服的狀態,完完整整地接納原本的自己。
你要明白,戀愛並非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如果不想談戀愛,一個人也沒什麼問題,如果你特別想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那就推動自己一步一步地改變,去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比如,你害怕得到回應,那就在自己對別人產生喜歡之前,去接受他人的回應。
人生那麼長,還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好事,在等著你。
建議:
1,對浪漫和愛有渴望,並不意味著必須要談戀愛。
如果你更習慣單身的狀態,那就享受這個狀態,不必為自己單身的狀態而感到羞愧。
2,長期不接納自己,只會讓你陷入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就像你喜歡一個人,於是認為自己必須需要一段戀情,但當對方回應了又讓你厭惡和困擾。
不要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情,不然只會傷害自己和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