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捷說|可汗祠之謎:但見斛律明月起,德厚流光照山西

2020-12-04 騰訊網

厚卷沿帽武士騎俑

隋代斛律徹墓出土圖: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琉璃、水晶串飾

隋代斛律徹墓出土圖: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7月8日凌晨,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發布首款預告,

立即轟動一時。

花木蘭為何要代父從軍?

耳熟能詳的《木蘭辭》這樣說: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那麼,

可汗是誰?

山西介休、靈石、石樓、中陽和汾陽等市縣,

如今存在多座可汗祠或遺蹟,

它們供奉的又是誰?

魏晉時期,

鮮卑諸族始見 「可汗」之稱。

唐代起,

絳州(運城新絳縣)出現紀念斛律光的影堂,

後擴建成祠廟。

考察可汗祠,

初建於唐,

因此可汗祠供奉的對象當是唐代或北朝人。

在此區域和時段中,

流芳千年並被各族誠心供奉者,

細觀活動於該區域的遊牧民族首領,

達到「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捍大患」

等祭祀標準的,

據考唯有附屬鮮卑的敕勒人斛律光,

他應是這一帶可汗祠供奉的可汗。

可汗祠,

是遊牧民族英雄崇拜

和漢族建廟祭祀禮俗的自然結合,

歷經千載而不廢,

成為見證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鮮活實例。

本期推出的是,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慶捷先生的文章:

可汗祠探源

古代山西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區,又是古代建築保存最多的地區,兩者結合,決定了古代建築遺產帶有鮮明的民族多元特色。介休市祆神樓就是絕無僅有的一例,姜伯勤先生曾對它作過考察研究。下面我們探討的可汗祠在全國也屬鳳毛麟角之例。

關於可汗祠,以前無人研究,近年隨著北方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關心它的人越來越多,提出了一些疑問,如可汗祠建於何時?供奉對象是誰?對此,曾有幾位學者作過探討,或認為供奉對象是高歡及其「朔州軍人」,或斷言是隋末劉武周,或分析是初唐時期的突厥人突利可汗什缽苾,也有人推測是北齊名將斛律光。其中有一點共識,即可汗乃北地遊牧民族名號,供奉對象是遊牧民族首領。可汗祠關係到古代北方民族融合大背景,弄清可汗祠建立的時代和供奉對象,對研究古代民族融合,無疑有很大意義。

可汗稱謂的出現及其民族

魏晉時期,在鮮卑部落,始見 「可汗」之稱,最高首領被尊稱為「可汗」或「可寒」,夫人被尊稱為「可敦」。此後西北各民族或西域諸國,可汗之稱越來越多。關於可汗名號之性質,羅新已作深入研究,筆者完全贊同。本文僅注意可汗名稱的出現及其民族。

據《資治通鑑》,可汗名稱最早出現於鮮卑,其云:「是歲(魏元帝景元二年,即261年),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貢,因留為質。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強大,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五世至可汗推寅,南遷大澤。又七世至可汗鄰,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車惃氏分統部眾為十族。鄰老,以位授其子詰汾,使南遷,遂居匈奴故地。詰汾卒,力微立,復徙居定襄之盛樂,部眾浸盛,諸部皆畏服之。」

胡三省注此段中「可汗毛」云:「可汗,北方之尊稱,猶漢時之單于也。宋白曰:『虜俗呼天為汗。』」對於力微,徑稱力微可汗,如《通鑑·晉紀二》二七七年條云:「自沙漠汗入質,力微可汗諸子在側者多有寵。及沙漠汗歸,諸部大人共譖而殺之。既而力微疾篤,烏桓王庫賢親近用事,受衛瓘賂,欲擾動諸部,乃礪斧於庭,謂諸大人曰:『可汗恨汝曹讒殺太子,欲盡收汝曹長子殺之。』」這兩段記載與《魏書》、《北史》所記不同,《魏書》、《北史》的記載內容相近,早期首領名前皆加皇帝稱號,如毛,被稱作「成皇帝諱毛」。《資治通鑑》記述這段歷史時,凡早期皇帝名稱,皆更換為可汗。

對於兩者間的差異而言,《資治通鑑》較為合理,一是從情理史實揆度,早期的鮮卑拓跋勢小力薄,不可能使用皇帝稱號。《魏書》之所以冠以皇帝稱號,是遷都平城後追加的結果。二是《通鑑》編纂,在舊史基礎上將紀傳體改為編年體的同時,又尋找許多新資料,具體到可汗名稱改變,定是有所依據。直至目前,至少仍可見到三個證據。

第一個證據是原出土於河南洛陽、現藏於西安碑林的北魏《故徵士奚智墓誌》,墓誌載:「故徵士奚君,諱智,字淟籌若,恆州樊氏崞山渾人也,始與大魏同先,僕膾可汗之後裔。中古遷移,分領部眾,遂因所居,改為達奚氏焉。」由此志文看,奚智家族乃「僕膾可汗之後裔」,可見北魏前期,可汗之稱業已出現。

北魏《故徵士奚智墓誌》拓片

《魏書·吐谷渾傳》載,西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吐谷渾父涉歸去世,吐谷渾因馬而別若洛廆,「若洛廆悔,遣舊老及長史七那樓追謝留之。吐谷渾曰:『我乃祖以來,樹德遼右,先公之世,卜筮之言,雲有二子當享福祚,並流子孫。我是卑庶,理無並大,今以馬致乖,殆天所啟。諸君試驅馬令東,馬若還東,我當隨去。』即令從騎擁馬令回,數百步,欻然悲鳴,突走而西,聲若頹山,如是者十餘輩,一回一迷。樓力屈,乃跪曰:『可汗,此非復人事。』」

此段末「可汗」二字,不見於《晉書·吐谷渾傳》和《通鑑》,但是《魏書》乃寫鮮卑人歷史,那時是否稱呼「可汗」,修史者應該很清楚,故意補上可汗二字,是為更接近史實。特別是,早於《魏書》的《宋書·吐谷渾傳》中也有「樓喜拜曰:『處可寒。』虜言『處可寒』,宋言爾官家也。……樓力屈,又跪曰:『可寒,此非復人事。』」可寒即可汗,沈約記載這段故事比魏收更生動,成書又早百餘年,說明可汗之稱早已流行鮮卑諸部。

第二個證據是北魏定都平城後,拓跋統治集團對外尊稱最高統治者為皇帝,如《魏書·禮志》:「天興元年,定都平城,即皇帝位,立壇兆告祭天地。祝曰:『皇帝臣珪敢用玄牡,昭告於皇天后土之靈。』」然而鮮卑內部祭祀祖先,依然襲用可汗稱號。最典型例證即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拓跋燾派謁者僕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等率人長途跋涉到祖廟(即大興安嶺嘎仙洞)祭祀祖先,並在洞內巖壁刻下祭文,紀念此事。《魏書·禮志》詳細記述了祭文全文。

無人料到,1500年後,石刻祭文居然被考古工作者發現,祭文被刻於今內蒙古大興安嶺嘎仙洞內壁。對照嘎仙洞發現的北魏太平真君祭文,與《魏書》記載略有差別。嘎仙洞祭文全文如下:

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謁者僕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於皇天之神:啟闢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後胤。延及衝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克揃兇醜,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餘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祜。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

薦於: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饗!

東作帥使念鑿。

與史書記載對照,有同有異,異處之一就是嘎仙洞祭文尾有「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饗!東作帥使念鑿。」這裡稱皇祖為「可寒」。可寒即可汗,證明可汗之稱,直到北魏太武帝時,內部祭祀還在使用。也再次證明,「可寒」之稱,儘管早期史載鮮見,在鮮卑拓跋部卻是源遠流長。

嘎仙洞石刻祝文拓片

來源: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

第三個證據是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卷21《橫吹曲辭一》記載:「後魏之世,有《簸邏回歌》,其曲多可汗之辭,皆燕魏之際鮮卑歌,歌辭虜音,不可曉解,蓋大角曲也。」又在卷25《橫吹曲辭五》記載《古今樂錄》:「《企喻歌》四曲……按《企喻》本北歌,《唐書·樂志》曰:『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後魏樂府始有北歌,即所謂《真人代歌》是也。大都時,命掖庭宮女晨夕職之。周、隋世與西涼樂雜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淨皇太子》《企喻》也。其不可解者,鹹多『可汗』之辭。北虜之俗呼主為可汗。吐谷渾又慕容別種,知此歌是燕、魏之際鮮卑歌也。其詞虜音,竟不可曉。』」

文博山西相關文章

民族歌曲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郭茂倩指此歌時代在「燕魏之際」,田餘慶認為,所謂「燕魏之際」,指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至定都平城(398)。鮮卑是遊牧民族,喜歡歌舞,許多歷史事件、人物,都是用歌曲來記憶流傳,如《慕容可汗》、《吐谷渾》就是如此,可以和《魏書》諸傳互為補證。再次證明可汗稱號,早在定都平城之前,業已流行。此類文獻資料,司馬光等人編撰《通鑑》時也應該見過,因此《通鑑》記述這段歷史,順便正本清源,將《魏書》中的皇帝名稱皆更換為可汗。

力微「遣其子沙漠汗入貢」, 這一年是曹魏景元二年。如果追述可汗名稱來歷,當從毛算起,毛的時代距力微是十五代,至少間隔二百年時間,就到了公元初年。那時是否使用可汗稱號,因為缺乏確切證據,不便輕易斷言,但是說漢魏之際出現可汗名稱,應該不成問題。

柔然最高首領也稱為「可汗」。《北史·蠕蠕傳》載:「社侖遠遁漠北,侵高車,深入其地,遂並諸部,兇勢益振。……小國皆苦其寇抄,羈縻附之。於是自號豆代可汗。豆代,猶魏言駕馭開張也;可汗,猶魏言皇帝也。」這是史載柔然第一個可汗。《魏書》卷103《蠕蠕傳》載:「社侖遠遁漠北,侵高車,深入其地,遂並諸部,兇勢益振。……小國皆苦其寇抄,羈縻附之,於是自號丘豆伐可汗。」兩者對可汗名號的記載稍有出入。諸史所記大同小異,社侖「自號豆代可汗」之時,已是北魏道武帝天興年間,社侖採用可汗稱號,實是與鮮卑同源。柔然本是「東胡之苗裔」,自稱「出於大魏」,研究者也認為柔然與鮮卑俱是東胡一系,柔然社侖也可以稱為「鮮卑社侖」,因此柔然使用可汗稱號,應是與鮮卑同源。

自匈奴衰亡,鮮卑崛起,魏晉之後,北方遊牧民族首領大多稱為可汗。可汗之稱,流傳久廣,使用於鮮卑、高車、吐谷渾、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女真諸民族。

可汗祠的始建時間

可汗祠,俗稱可汗廟,顧名思義,供奉對象是一位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可汗。以往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到張壁可汗祠,雖有開拓研究之功,然視野狹窄,資料收集和研究結果不免大打折扣,沒有回答出可汗祠創建時間和分布範圍。對於供奉何人?也是見仁見智,難以令人信服。

山西介休、靈石、石樓、中陽和汾陽等地,存在多座可汗祠或遺蹟。我們於2011—2018年數次實地調查,發現這些可汗祠已不是最初建築,廟裡碑文明確記載,屢次經過重修或重建。殿內原初塑像早已坍毀,現存殿內或者沒有塑像,或者是現代塑像,從塑像身上難以找到最初的線索。幸虧幾座可汗祠都或多或少留存修寺或補建碑刻,仔細閱讀遺碑,主要記載重修重建情況,但並未記載供奉對象是誰,祠廟創建何時。碑文字裡行間隱約透露,可汗祠初建時間比較遙遠。想窺視原貌,需要排查勾稽,作一番穿越歷史的探尋。

張壁古堡供奉元朝可汗的可汗王祠

圖片來源:學者梁勇的博客

介休市張壁古堡可汗祠是我們第一個調查對象。該祠位於張壁古堡內,坐北朝南,規模不大卻很整齊,正殿內塑一將軍神像,殿外廊前有兩塊碑,其中明代天啟年《重修可汗祠碑記》記載:

邑之東南張壁村,綿山環亙焉。古地肥潤,人居稠密,誠南鄉之巨擘也。兼且五日一雨,十日一風,旱魃不為災,蝗蟲不入境。適其地,見其嘉禾遍野,問其人,鹹頌年歲豐登,原闕所由,非神之呵護默佑不至。此村惟有可汗祠,創自何代殊不可考,而中梁書「延祐元年重建」雲。第年深日久,牆垣不無傾圮,彩色不無剝落。睹故宮而泣下者有之,於是僧人寬節慨於衷,約於村之善士天禎、大權等曰:「可汗祠,一方之保障也,廟宇如是,於心安乎?」禎等皆勃然曰:「師之所言,實眾人之素志也。」即書名捐資,鳩眾興工,修墜舉廢,革故鼎新。以基址則壯固也,以彩色則璀璨也,飛漆流丹,奪人心目,視昔之傾圯剝落大不侔矣。則歲時祭享,何至遺人以風木之悲哉?餘嘗瞻禮其地,眾謁餘為記。餘為,可罕,夷狄之君長也,生為夷狄君,歿為夷狄神,夷狄之人宜歲時薦俎焉。以我中國人祀之,禮出不經。然有其舉之莫敢廢也。況神之福庇一方,護佑眾生,其精英至今在,其德澤至今存,則補葺安可廢,而祀典又安可缺耶?且傍有子孫聖母祠,復同時振飾,則啟我後嗣,保我嬰赤者,其慈烏可禪述乎?而答報之貺亦烏可少哉。是役也,起於萬曆四十七年之秋七月,告竣於今年之冬十月,何速哉?緣人之趨事者亟耳。故一時與事之人鹹得備勒於石,以為不朽雲。是為記。

大明天啟六年七月吉旦府庠廩生

宋可大沐手拜撰

本村張寶林沐手拜書

張壁古堡可汗祠《重修可汗祠碑記》

圖片來源:冰上漫步的美篇

碑文敘述修廟緣由,有段話值得留意,「此村惟有可汗祠,創自何代殊不可考,而中梁書『延祐元年重建』雲。」講清村裡最早的廟只有延祐元年重建的可汗祠,佑護張壁的神自然是可汗祠裡的可汗神。可汗神是誰?與張壁有何關係?碑文作者繼續寫道:「餘(以)為,可罕,夷狄之君長也,生為夷狄君,歿為夷狄神,夷狄之人宜歲時薦俎焉。以我中國人祀之,禮出不經。然有其舉之莫敢廢也。況神之福庇一方,護佑眾生,其精英至今在,其德澤至今存,則補葺安可廢,而祀典又安可缺耶?」這段話既點出可汗出自遊牧民族,也指明他一直佑護地方,「況神之福庇一方,護佑眾生,其精英至今在,其德澤至今存。」 言外之意,沒有理由不繼續補修可汗祠,讓他繼續護佑眾生。

通過碑文提供時間線索發現,此廟曾於「延祐元年」重建,延祐是元仁宗年號,即公元1314—1320年。既是重建,說明該廟創建時間在元代之前。

靈石縣南關鎮喬家山村可汗祠

圖片來源:考古匯

靈石縣南關鎮喬家山村舊址也有一座可汗祠,距張壁直線距離僅有數十裡。可汗祠位於舊村一個四合院內,廟坐北朝南,既無香火,也無塑像,遺存古碑三塊,一塊金元碑,正面乃金代刻辭,背面為元代刻辭;一塊清碑,一塊民國碑,內容皆與集資重修可汗祠有關。

其中金碑高125釐米、寬56釐米、厚16釐米,青石質。碑文為楷書,共11行,滿行43字。額題「泰和年重建廟主:喬和、喬信」。細觀碑文,是一塊建廟功德碑,內容簡單,碑文有500餘字,都是重建時妝鑾功德主、立石功德主以及捐獻者的姓名和捐款數額。泰和是金朝皇帝章宗完顏璟的年號,即公元1201—1208年。碑文明載金泰和年間重建,說明該廟創建時間當在金代之前。然而該碑不見有關可汗的隻言片語,也沒記載重修寺廟名稱,不易推定是重修可汗祠。該碑背面是一篇元代碑文,乃元至正六年(1346)立石,碑文彌補金刻之缺,補載了可汗內容。該碑碑文為楷書,共18行,滿行32字。額「可汗商山」。其碑文云:

重修可汗廟碑記

河東貢士喬思庸撰,授大醫院剳靈石縣教諭張彬篆,敕授晉寧路絳州陰陽教授喬鎮書。

河東要於西北霍之屬邑。越靈石東直有徑名千裡,而喬山直其衝,有廟曰可汗,不詳何時建。裡人喬恭詣予言:「廟宇自金泰和元已成,迨大德地道失寧,棟宇瓦礫殆不能基,後雖粗完,民情未愜。歲時,相帥懇禱,神既下惠,禮不可曠,今欲鼎新神屋,以妥其靈,功之所施亦欲炳於後人也。」既來徵辭,予詢其故,但曰可汗而不能言其始末,雖恭之遠祖落成,高曾和、信重建,而亦不名其所以始建之由,則今日之辭恐未可筆也。及請不己,且欲表今日之功,以見其家世之克媚神意也。且言民有忤北方之事者則必震怒,怒之所形則不福其人,若然則信有之乎?果然則廟之一再新矣,而不以一言垂記於後者,豈當時執筆者果無其人歟?抑一時林野之士,重於古質而不能修其禮意歟不然,凡有神於人血食,於後而起人之敬者,豈獨無其端哉。其詳既不可知,而有不能意料者重為之嘆惜也。傳不云乎: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奈之何耶,以其要於西北,則其神於此者又必有由矣。恭備廩糗、鳩木石,新神宇二間,命工壁粉而丹青其上。於是,門垣重固,廟貌顯嚴,坐列有次而饗祀有度矣。

時大元至正柔兆歲在閹茂月當黃鐘即工,至大呂甲戌朔十有一日告成。予既訪圖記未得,且聆請者之語以紀今日之績焉。

霍州在城石匠馬義、男馬諒刊。

靈石縣南關鎮喬家山村舊址可汗祠中的金碑碑文

圖片來源:山西日報

此元代碑文非常關鍵,續接金碑內容,彌補了金代碑文記載之闕,證明金碑所敘是可汗祠重建情況,金代碑文全稱應該是「泰和年重建可汗廟碑」。由此碑觀之,此廟創建與喬家淵源很深,至少喬恭遠祖參與其事,後來在高祖喬和與曾祖喬信時都修過。可惜金代碑文和元代碑文,均沒說清建廟緣由和供奉對象。不過通過碑文,我們至少了解到,該廟由來已久,金泰和年間,只是重建一次而已。

此廟還有一塊清碑,清嘉慶十二年立,內容是集資重建。還有一塊是1917年「重修碑記」,內容也是集資修廟,都屬功德碑。幾塊碑反映出在金代泰和、元代至正、清嘉慶、民國時,幾度重修或修繕。

英武鄉平泉村龍天可汗祠

圖片來源:考古匯

靈石縣英武鄉平泉村有一座龍天可汗祠,坐北朝南,最近得到修繕。院內留存兩塊清碑,一塊是乾隆十年(1745)碑。碑高130釐米,寬 56釐米,厚20釐米,青石質。碑文為楷書,共13行,滿行42字。碑文首行是「重修龍天可汗廟碑記」,內文敘述修廟緣由以及資金來源情況,沒提及可汗廟創立時間等。碑文記載:

此廟增修於康熙五十年間,至今已有成規,其神像雖不赫赫在上也,然廟貌雖具,而兩旁仍多隙也;樂臺固有,而東西尚少山門。即住持心切,仍未有所造焉,鄉人固籌之久矣。嘗聞努力,獨苦於力薄而寡助。詎意時有信士房如參者,忽起願心,直然欲修廊房,以成功課,第後以遘疾不痊,終致有志而未逮。繼有男監生耀章者,始成乃父之志,獨捐銀五十兩,自募化銀二十餘兩,於是即欲造兩下廊房矣。而鄉人則曰:「事猶有未備,為兩傍固可觀,而兩旁之出入不可無門也,斯廟總雲完,而斯廟之住持不可無地也。況狹者弗擴大,而其狹者仍隘也;舊者弗演浴,而其舊者弗新也,又豈可以妥神靈而美神居乎?」故又賴有候選縣丞房龍章者,先慨然捐資,極力倡率。於乾隆八年七月十五日會茶公議,合村施銀二百餘兩,且合村前後共捐銀三百餘兩,一概開列於碑後。而因興土木之功,為營造之事,後卷磚窯三空,前後廊房之間更卷山門兩間,上復建鐘鼓樂樓,又且院宇重砌,聖像金妝,而殿堂門蕪是已黝堊丹漆。是舉也,洵盛事也。蓋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今後此之舉均有心繼前此之美也,將神靈於是乎妥,而神居於是奠矣。不誠卓卓可記載,故鄉人求餘為文,餘即因其事為之志雲。

邑庠生任兆麟撰文。

太學生房齡旺書。

乾隆十年五月初之日立。

任兆麟施銀五錢。

……

廟內還有一塊道光年碑,內容基本相同,皆記載清代修補之事。

中陽縣上頂山尅汗(可汗)龍王廟

圖片來源:考古匯

呂梁市中陽縣上頂山也有一座尅罕(可汗)龍王廟,距縣城約50裡,經實地調查,廟已殘破,坐西向東,位於一個高聳的圓丘之東,距離約17米。該圓丘直徑約25米,高約5米,下為巨型自然巖石,上堆許多明清碎磚,呈饅頭形,應該就是唐代《元和郡縣圖志》所謂的「可汗堆」。廟現存三間坐西向東的磚石窯洞,兩側還有南北兩道石牆,院內東西約28米,南北約30米。窯洞下為巖塊,上為磚圈,南北寬14米,深6米,牆厚約1米,單間內寬不足3米。院內留存四塊清碑和一塊民國碑,其中最早的是兩塊康熙碑,一塊是康熙甲子年立,即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塊是康熙庚寅年立,即康熙四十年,碑文記載該廟名稱為「尅罕(可汗)龍王廟」。康熙甲子碑碑額豎刻「孝義縣」三字,碑身下半部殘缺,現存碑文是:

重修上殿龍王廟碑記

夫嘗考《禮》云:有能為民捍大患御大災者則祀之,能興雲致雨……

者莫不振舉,而崇祀之曰:「紀功,宗於功作元祀」,正此意也。矧……

龍王職司風雨,造福蒸黎,功垂社稷者乎,以為捍大患則能捍……

祀,不可勝紀,此因孝義縣西鄉劉王裡八甲開府等村有古……

丁未重修,數十年風雨浸淫,廟貌頹敗,而勝像為之蒙……

聖拔一毛而利天下,普濟霄露,萬民均沾。七月內送聖歸山……

四積錢糧開光公議,勸萬代流傳,我……

尅罕龍王播手雲復手雨,赫赫懸靈,其(豈)不是萬世之德矣?眾民……

四方趕積相助焉,理告成之後,勒石名功,永垂不朽,諸後雲……

太原府寧武關人遊遇、孝義縣上殿山經理主持比丘普觀、徒通寶自撰碑文、喬則村祖(立)……開府村總都糾首陳應祥、督工糾首陳喜、陳應春、陳應金

……(按:以下為贊助者,人名很多,省略不記)

大清康熙甲子歲次月上旬動土乙丑季月末旬工完勤……

該碑下半部殘,碑文提到,在丁未年(康熙六年),曾對該廟做過維修,最可貴的是,該碑已經提到尅罕龍王廟,並且稱為尅罕龍王。

中陽縣上頂山尅汗(可汗)龍王廟康熙甲子碑

圖片來源:考古匯

此廟的康熙庚寅碑完整,但字稍小,筆畫纖細,不易識讀。該碑寬86釐米,高192釐米,厚23釐米。碑文是:

重修上殿山龍王廟碑記

大廟以安神,神以佑民。上殿山者,諸山之首也。其山荒煙斷雲祥日花開放滿山存山境者,曰山勢險峻巍巍哉。尅罕龍王翻手雲覆手雨,赫赫懸靈,其不是萬載之德矣。眾民之其不揚矣。能興雲致雨者則祀之,其德澤及民,佩服思報也。延及於今,春祈秋報之祀典諸民,有功德於民者莫不振舉而崇祀之,曰:「紀功,宗於功作元祀」,正此意也。矧龍王職司風雨,造福蒸黎,功垂社稷者,以為捍大患則能捍,以為捍大災則能御矣,以為興雲則為興矣,以為致雨則能致矣,人心蒸動,欽崇奉祀,不可勝紀,此因孝邑縣西鄉劉王裡八甲開府等村有古籍四界相連。上殿山尅罕龍王神廟,相傳至宋朝,有敕封為伏煞侯之典,又越數百餘年至今,屢歲廟貌頹敗補修,今於庚寅年神感五社眾姓,匯集公議,總都維那陳應祥經理補修金妝,缺乏僧房,公議捐一楹,約費百金,四集錢糧,開光勒石,萬代流傳,名功不朽,諸後云爾,眾等糾首,花名開列:

開府村總都維那糾首陳應祥妻張氏男陳守峰……

旹太原府寧武關人遊遇僧人比丘普觀撰文,書碑人:陳玘

……(按:以下為贊助者,人名很多,省略不記)

大清康熙歲次庚寅年菊月貳拾捌日立

此碑是一通公益活動紀念碑,許多字句照搬甲子碑文,內容也是圍繞修建,其中「上殿山尅罕龍王神廟,相傳至宋朝,有敕封為伏(煞)侯之典,又越數百年傳至今」等關於可汗祠歷史的記載最為重要,與靈石縣南關鎮喬家山村可汗祠金代《泰和年重建碑》都是推定可汗祠創建時間的可靠證據,一個記載金代重建,一個記載該廟「相傳至宋朝」,兩種說法皆傳遞出一個明顯信息,即可汗祠創建於宋金之前。

上殿山確有可汗廟,曾見於雍正四年《孝義縣誌》,其志云:「可汗廟,上殿山,甃甓為龕,塑可汗像,旁塑可汗夫人。碑稱唐時北狄藩王也。」這段記載很有價值,不僅記載了可汗廟,可與現存可汗廟遺址相互為證,而且還記載供奉的有可汗夫人。尤其是「碑稱唐時北狄藩王也」,敘述曾有碑記載可汗是唐代藩王,可是現存碑刻都沒有提到唐代藩王,說明此地原來另有記載唐代藩王的碑刻。該碑現已不存,是什麼時代的碑刻?可信度有多少?一概不得而知,然隱隱透露出,可汗廟建於唐代的信息。

此外,這通碑很可能時代較早,且稱可汗廟,否則康熙時廟碑已稱該廟為可汗龍王廟,雍正四年《孝義縣誌》成書晚於康熙,怎麼還記載是「可汗廟」,不稱可汗龍王廟?

中陽縣上頂山尅汗(可汗)龍王廟康熙庚寅碑

圖片來源:考古匯

上頂山古稱遠望山、可汗堆、上殿山,始見於唐代。唐宋時期,遠望山屬於隰州溫泉縣,《元和郡縣圖志》卷12《隰州·溫泉縣》記:「遠望山,一名可汗堆,在縣西七十裡。高五裡,周回七十五裡。」本書只記載可汗堆,沒記可汗祠。宋代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在卷48《河東道九·隰州·溫泉縣》」一字不差照錄此段話。此山唐代以可汗堆命名,顯然為紀念某個可汗。與前述雍正四年《孝義縣誌》 「可汗廟,上殿山,甃甓為龕,塑可汗像,旁塑可汗夫人。碑稱唐時北狄藩王也」的記載聯繫對照,可以得出結論,此地唐代已有可汗祠,可汗堆之名,應是據可汗廟而來。《元和郡縣圖志》成書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豈不是說,可汗廟當創建於之前嗎?

可汗祠出現於唐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上自唐太宗李世民,下至官吏百姓,都在為斛律光鳴冤昭雪,唐代武成廟祭祀,提議列古今名將配享,斛律光名列其間。二是能在并州建立可汗祠的,無疑是長期活動在并州的遊牧部落。唐政府對諸民族一視同仁,北朝進入并州的遊牧民族部落成員基本上都居留在當地,最典型如斛律部,斛律光的孫子死後葬在晉陽,就是最有力證明。甚至還有一些粟特人居住於今山西地區,如在大同、朔州、忻州、晉陽和汾州等地,都有粟特人居住,甚至可以信奉本族傳統宗教,這就形成可汗祠出現的客觀基礎。

中陽縣上頂山可汗廟遺址

圖片來源:山西晚報

時過兩年,中陽縣又發現一處可汗祠遺址。該廟位於中陽縣城西北的金羅鎮殿則村,距縣城35裡,廟於文革期間拆毀,僅留下數通修廟功德碑。有明代碑和清代碑。豎立在一塊小高地兩側。

據遺址觀察,這裡原有三開間一座廟,坐北朝南,兩側有偏房,房前有碑。可汗祠一事記載於明代崇禎碑上。該碑名《重修應雨龍王廟記》,其碑云:「考之祀典曰:『山林川谷能出云為風雨者皆為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況夫應雨龍王,職司禾稼,專攻雨澤,御災捍患有益於民生者偉矣。而非有祠宇以棲之,頻繁以薦之,何以妥神居而昭美報也。州治西南十五裡許名四塔村者,舊有可汗神廟,相傳胡元之陋也。世屆初,地震塌毀。或者天厭腥羶而滅此湮祠乎?然其地非神不棲也,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裡人馮伯順起意改建應雨龍王神廟,乃謀及同社,眾人鹹曰快哉。」另在該遺址一塊僅存35字的明代殘碑上,也有「可旱」二字,碑上「可旱」即可汗。另外在該遺址,還發現一塊殘碑上記載「靖初年,地震廟塌,基址雖顯,木植無存,改建誠有幾馬。至四十一……」按此碑文,首句當為「嘉靖初年」。與該遺址第一塊碑對照,可以互相參證。

中陽縣金羅鎮殿則村明代嘉靖碑

圖片來源:考古匯

數周后,該遺址又出土一個六稜形醮爐,正面刻有銘文,曰:「時大元壬辰歲辛亥月己未日,為殿則可旱大王廟前豎六面焦爐一座。」其他幾面是當地宗教人士與出資人姓名。該銘文中,「殿則」即殿則村,「可旱」即可汗,可與前面明代殘碑內的「可旱」互證;「焦爐」即醮爐。壬辰歲元代有兩個,一個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另一個是元惠宗至正十二年,根據後面辛亥月,只能是至正十二年,該年十二月正是辛亥月,己未日為十二月二十日。

這幾段碑銘很重要,一是說明元代壬辰年(1352),可旱(汗)廟依舊存在,當地人曾集資製作一個醮爐,以便人們觀瞻,反映出該廟香火較盛。二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間,人們已經不知該廟起源,誤以為是元人修建,故說「相傳胡元之陋也」。三是透露出,該可汗廟在至正年間香火旺盛,但以後逐漸衰落,明代塌毀後無人重修,到明嘉靖四十二年,鄉人又在可汗廟遺址上新建了應雨龍王廟。由《重修應雨龍王廟記》可知,此廟原是可汗祠,也被稱為「可汗大王廟」,結合上頂山可汗祠宋代已有的歷史,可以推斷,這一帶的可汗祠供奉的應該是同一個人,祠廟都是建於宋金之前。

中陽縣金羅鎮殿則村元代礁爐銘文

圖片來源:考古匯

2018年6月6日,在中陽縣下棗林鄉下棗林村,又發現可汗廟遺物,仍然是一塊碑刻。

該碑分新舊兩塊,舊碑斷裂為七八塊,豎不起來。村人又仿製一通新碑,大小尺寸相同,豎立於廟內碑亭,為《大局財廟崇祀》碑,清乾隆十三年刻。碑文前幾句是「天神、東嶽、五龍、風伯、雨司、地神、橫山、土地、可汗、吳王,由來久矣。自金元明迄於本朝,八村歲時享堂,屢世不怠。其創建重修之跡,前人已勒石以志之。今歲月變遷,風雨摧殘,復有剝落景象」。由碑文看,此地有過可汗廟或可汗殿,和其他神廟一樣,「由來久矣」。此地距上頂山可汗廟數十裡,其供奉的可汗,當為同一個人。

呂梁市石樓縣前山鄉鳳山寺也發現可汗廟遺蹟,劉勇首先作了報導,筆者聞訊跟進調查。鳳山寺位於前山鄉宋家莊村南約1000米處,東距石樓縣小蒜鎮大陰塌村約1500米,當地人稱可汗石崖或可汗石巖,相傳與可汗廟有關。

廟中有通乾隆十七年刻立功德碑,碑陽刻「千秋不朽」,碑文說「蓋聞先王之道設教,而神為靈昭昭也。自古以來妥有創修廟宇之制。今石邑城西崇德裡許可寒石巖有虸蛾、龍王、二郎、古佛廟一所,歷年久遠,風雨剝落,金身損壞,村人不忍坐視,意欲補修,奈工程頗大,獨立難成,因而不得不募化四方,得仁人君子隨心施捨,共成盛事」。該碑陰碑額豎刻「碑陰題名」四字,碑文第一行是「重修龍王廟碑陰題名」,正文記述:「嘗思,神靈之應矣,視乎人心之城格,可以格思。神靈之問應,理所固然,情所必至也。縣治西崇德裡許有可寒神,距城七十餘,舊有龍神廟乙所,亦不知建於何代,創於何人。奈歷年久遠廟宇傾圮,神像無影而圮猶存。蓋神之為道,雖澤被一隅而利濟無邊。稍有利於世道人心者,尚且創祠以祭祀之,建像以禮之也,矧靈應如我龍王尊神乎!……貴官長者喜舍貲財,共襄盛事……工竣之日,勒石刻名,以志不朽,是為序。」落款為乾隆十七年。石樓縣毗鄰中陽縣,兩地相距數十裡,古代界域屢有變動,又都在清代之前,推知石樓縣可汗廟供奉的主像與中陽縣可汗廟供奉的主像應該相同。

汾陽市三泉鎮鞏村也曾存在可汗祠,見於民國汾陽縣長王堉昌所著的《汾陽縣金石類別》,他在《元可汗廟匾》條下記載:「大元元統二年七月初七日孝義縣趙昌書——可汗之廟,劉崇善、弟崇美、男順祖。豎匾高約三尺,寬二尺,四大字徑約七寸。在鞏村龍天廟大殿。」我們按圖索驥,赴現場調查,可惜廟殘殿塌,匾額不存。據當地老鄉講,可汗殿和龍王殿俱毀於「文革」期間。

張慶捷(右二)一行在三泉鎮鞏村考察唐「可汗廟」遺址

圖片來源:知味齋123的博客

據文獻記載,孝義市也曾有可汗祠。雍正版《孝義縣誌》卷7《祠祀》載:「可汗龍王廟,縣西南邑馬村」。乾隆《孝義縣誌》記載:驛馬,城西南四十五裡。據了解,邑馬是古村名,從乾隆起改稱「驛馬」,驛馬現在是鄉政府所在地。根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此地沒發現寺廟遺址,估計已被後建民居代替。但在明清時期,這裡確實存在過一座可汗龍王廟,有雍正《孝義縣誌》記載為證。

靈石縣、中陽縣和石樓縣可汗龍王廟的碑刻反映出可汗祠歷代修補的情況,除中陽縣金羅鎮殿則村明代碑刻外,卻沒有記載從何時起,可汗祠演變為可罕龍王廟,需要略做分析。據前引諸地可汗祠碑文,宋金元時期可汗祠性質沒發生改變,因為金元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執政,可汗祠的名稱一直得以保留。靈石縣喬家山元至正六年《重修可汗祠碑記》內,只提及可汗祠,不見龍王廟隻言片語,也證明祠廟性質和名稱都沒有改變。由此分析,可汗祠名稱改為可罕龍王廟,是明清兩代之事。再進一步分析,中陽縣上頂山龍王廟康熙碑和靈石英武龍天可汗祠乾隆十年碑都記載,清初寺廟名稱已是尅罕龍王廟或龍天可汗祠,說明寺廟名稱的改變當在這之前。具體地說,發生變化的時段應在清之前與元之後,按照這種排除法,改變名稱之事只能發生在明代了。

此外,中陽縣金羅鎮殿則村明代碑刻嘉靖四十二年在可汗神廟基礎上新建應雨龍王廟之文,也是這種推斷的證據。探求演變原因,一是數百年過後,周圍民眾只知有古廟,已不知創建何時,供奉對象為何人,所以介休張壁可汗祠明代碑云:「創自何代殊不可考。」喬家山元代碑文也說「但曰可汗而不能言其始末」。中陽縣金羅鎮殿則村明代碑刻也籠統記載「相傳胡元之陋也」。

同時,北朝唐代進入今山西地區的遊牧部落逐漸漢化,吸收了漢族生產方式和文化,離原有崇拜漸行漸遠,甚至遺忘,轉而接受漢族信仰。加之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雨水較缺,生活中離不開水,雨水成為各民族的共同需求,對龍王的崇拜有增無減。在這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可汗祠在明代就變化為可汗龍王廟或者龍天可汗祠。

說到底,這種轉變也是民族融合過程中的變化,但不徹底,依然保留可汗名稱,為我們留下探尋演變的線索,也反映出當時民眾對可汗神的敬畏。奇怪的是,唯獨張壁可汗祠沒有受到影響,依然將原名傳承下來。追溯緣由,大概與張壁獨特的「五日一雨,十日一風,旱魃不為災,蝗蟲不入境」地理環境形成的小氣候有關。

山西張壁古堡可汗祠

圖片來源:雪松的博客

張壁古堡可汗祠院內的戲臺

圖片來源:雪松的博客

張壁古堡可汗王祠的大鐘

圖片來源:學者梁勇的博客

關於可汗祠院內的布局,可從現存可汗祠或可罕龍王廟考察。

現存最完整的是介休張壁可汗祠,是一個大四合院,北邊是三間正殿,南面是戲臺,院內東西有廂房,靠南有東西鐘鼓樓。靈石英武鄉平泉村可汗祠原為兩進院,南面是山門兼戲臺,中間大殿,後面還有小院廂房。靈石喬家山可汗龍王廟和中陽上頂山尅罕龍王廟布局比較簡單,面積較小,前者不見鐘鼓樓,卻有山門,東西廂房;後者只有正殿,山門,背靠一個可汗堆。這些布局,有的碑文中也有涉及,此不贅述。殿內布局,僅有張壁可汗祠比較完整,三開間殿內,只塑一像。據靈石喬家山龍天可汗祠元代《重修可汗祠碑記》碑文記載:「恭備廩糗、鳩木石,新神宇二間,命工壁粉而丹青其上。於是,門垣重固,廟貌顯嚴,坐列有次而饗祀有度矣。」殿內尚有壁畫,神像也分主次。有的碑文僅載「聖像金妝」,沒載聖像數量,據廟宇規模大小不等看,估計有的廟內塑像較多,有的較少。

可汗廟內供奉幾位神,碑記不詳,雍正版《孝義縣誌》卷7《祠祀》另載:「可汗廟,上殿山,甃甓為龕,塑可汗像,旁塑可汗夫人。」說明塑的是兩個人的像,而汾陽民國縣長王堉昌考察鞏村「可汗之廟」時,其神像也在。他說:「廟神似為賀虜將軍,而匾書可汗未解。」似乎塑的是一個人的像,可見各地可汗廟塑像數量不等。此處「賀虜將軍」史書不見,或是「徵虜將軍」、「破虜將軍」、「討虜將軍」和「平虜將軍」。王堉昌提到「賀虜將軍」,與汾陽市安頭村五神廟供奉的北魏「賀虜將軍」有關,懷疑有誤,究竟什麼來源,需要下一步考證,然而至少傳遞出一個信息,即從古代起,就認為可汗廟主神是一個武將。

可汗祠供奉何人

介休市張壁古堡、汾陽市、靈石縣、中陽縣、石樓縣可汗祠的建造時間,當在宋遼金之前的唐五代甚至北朝,這就排除了契丹、蒙古和後金。下一步尋求可汗祠供奉的是何人,應該著重注意鮮卑、吐谷渾、柔然、高車、突厥諸民族成員。

古代為人立祠建廟,有一定規律和標準。其規律是,廟宇的地理範圍和數量多寡和其人的影響有關。影響達於一國者,在一國範圍內有廟,如關帝廟、孔廟;影響達於一地區者,會在一地區有廟,如東南沿海的媽祖廟和晉東南的二仙廟;影響限於一省或數縣市者,廟宇也見於數縣市,如介子推廟。總之,影響大小和廟宇數量多寡、範圍廣狹是正比關係。反過來看,也是如此。以此規律檢查介休市、汾陽市、靈石縣、中陽縣、石樓縣(包括孝義市)的可汗祠範圍,可以說,受供奉者生前應該在這幾個市縣有較大影響。

關於入廟標準,先秦已經制定,即《禮記·祭法》所載:「夫聖王以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具體來說,「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這五條標準,至少需要達到一條,方可入廟享受供奉。總而言之,是對國家民族作出較大貢獻的人,才可以享受後人祭祀。《禮記》所記,是指官方祭祀,對於民間祭祀對象來說,與官方祭祀對象的標準有所區別,突出對地方社會民眾、生產生活諸方面的貢獻以及民眾信仰。可汗祠是民間祭祀,也不例外,廟內可汗神應對地方有重大貢獻。

張壁古堡可汗祠內供奉的神像

圖片來源:魚在在藻的博客

以此為標準考察前面學者提出的可汗神原型,高歡及其「朔州軍人」位高德鮮,無大功於民,過於牽強;隋末劉武周不是遊牧民族成員,儘管有過「定陽可汗」稱呼,僅僅虛有其名,曇花一現;初唐突厥人突利可汗什缽苾,離入祠標準甚遠,難以入選,更無理由流傳千年。最後是斛律光,斛律光是國之名將,保民安邦,勞苦功高,達到「以勞定國」、 「能捍大患」的入祠標準,在沒有發現有關可汗祠祭祀對象的新證據前,斛律光的可能性最大,有必要做進一步考察。

斛律是高車(也稱丁零或敕勒)大姓,《通典》記載:「高車,蓋古赤狄之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焉。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雲其先匈奴之甥也。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可見,斛律是高車族的一個部落名稱,後來以部落為氏,遂成斛律氏。

較詳細記載斛律家族依附拓跋鮮卑的史書,是《北齊書》和《北史》,內容大同小異,《北齊書·斛律金(子光、羨)傳》云:「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高祖倍侯利,以壯勇有名塞表,道武時率戶內附,賜爵孟都公。祖幡地斤,殿中尚書。父大那瑰,光祿大夫、第一領民酋長。」史文記載清楚,斛律金家族是道武帝時依附北魏。其高祖倍侯利,原是敕勒的一個部落首領,內附後,「位大羽真,賜爵孟都公」。北魏道武帝實行「離散諸部,定居使役」政策時,沒有包括斛律部落在內的高車族,《魏書·高車傳》:「太祖時,分散諸部,唯高車以類粗獷,不任使役,故得別為部落。」使得斛律部依然保留了傳統的部落制,追隨鮮卑拓跋平定北方。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載隨從官員中,有斛律氏7人;在《孝文帝弔比幹碑》從官中,也有斛律氏1人;史籍中,也不乏斛律氏記載,證明斛律氏逐漸滲入統治集團的核心。

斛律家族從斛律金時走向鼎盛,斛律金既是東魏北齊最高軍事集團成員,也兼領部落(編者註:相傳著名的《敕勒歌》即為其所作),《北齊書·斛律金傳》:「武定初,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城西叛,周文帝入寇洛陽。高祖使金統劉豐、步大汗薩等步騎數萬守河陽城以拒之。高祖到,仍從破密。軍還,除大司馬,改封石城郡公,邑一千戶,轉第一領民酋長。」斛律之子斛律光青出於藍,兼領本部落,在朝為將,擔負著徵討和抵禦北周的重任。《北齊書·斛律光傳》載:「先是世祖命納光第二女為太子妃,天統元年,拜為皇后。其年,光轉大將軍。三年六月,父喪去官,其月,詔起光及其弟羨並復前任。秋,除太保,襲爵鹹陽王,並襲第一領民酋長,別封武德郡公,徙食趙州幹,遷太傅。」可見斛律金、斛律光曾相繼出任第一領民酋長,反映出斛律部落歸附北魏後,一直以部落單獨存在,由本部落第一領民酋長率領。

對於領民酋長,周一良有過專文研究。他說:「領民酋長之稱雖是漢名,實亦給予此種部落酋帥之稱號,猶何諢地汗之類也。」「領民酋長皆鮮卑或服屬於鮮卑之敕勒、匈奴、契胡族,昭然可曉。」「領民酋長之『民』本指各酋長所統部落,言其領於酋長,不同編民也。」由領民酋長乃「部落酋帥之稱號」,可見斛律光在統軍轉戰四方或主政地方時,仍掌控著他的部落。

俞鹿年繼周一良後,也研究過北魏「領民酋長」,他認為,「(北魏)對於其統治民族鮮卑本族或早期降附的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仍讓他們保留酋長制,依照部落原來居住的地區分封給各部落酋領。這些部落首領初期沿襲原有習慣稱為『汗』。……領民酋長領有部落和封地,在其封地內按舊制進行管理。其與中央的關係是隨時朝覲。遇有戰爭,每戶出兵士一人,組成軍隊,由酋長統帥,以部落兵力和私產助戰。……領民酋長大的轄地三百平方裡,小的也有一百平方裡,部落人口一般接近一萬戶,其地位略似州刺史。」以上兩位研究者的結論使我們對「第一領民酋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斛律父子相繼為「第一領民酋長」,實質是「這些部落首領初期沿襲原有習慣稱為『汗』。」草蛇灰線,暗示出第一領民酋長與可汗的某種關係。

酋長是部落首領,酋長實力大者,則被尊稱可汗,十六國時已有先例。《魏書·吐谷渾傳》:「吐谷渾與若洛廆分家時,僅七百戶,就被部下稱為 「可汗」。另如,《北史·裴矩傳》:「矩以始畢可汗部眾漸盛,獻策分其勢。將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設,拜為南面可汗。叱吉不敢受。」以上事例說明,一個大部落之內,隨著內部實力變化,可汗可多可少。

比照斛律部落,斛律金和斛律光相繼擔任「第一領民酋長」,就是該部落最高首領。按前引俞鹿年「仍讓他們保留酋長制,依照部落原來居住的地區分封給各部落酋領。這些部落首領初期沿襲原有習慣稱為『汗』」。因此在斛律部落內部,極有可能稱斛律金和斛律光為可汗,正如北魏,在中原稱最高統治者為皇帝,但在嘎仙洞祭祀祖先,卻稱可汗。再如北朝民歌《木蘭辭》中,既載有天子,也載有可汗,而此可汗,正是指北朝遊牧部落首領。

斛律光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斛律光(515年—572年8月22日),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朔州)人,北齊名將、軍事家。祖父斛律大那瓌,為北魏光祿大夫,第一領民酋長,父親斛律金。

斛律光年少時期善騎射,以武藝知名,17歲時為高歡所欣賞,任其為世子高澄的親信都督,當時傳號為「落雕都督」。天保三年(552年),從徵出塞,先驅破敵,多有斬獲,班師後被任命為晉州刺史。大寧三年(562年)正月,北周遣將進攻平陽(今山西臨汾),斛律光率步騎三萬擊敗之,追入周境,獲二千餘口,升為司徒。同年,周武帝號稱十萬大軍進攻洛陽,斛律光率五萬騎兵前往會戰大破之,斬獲三千首級,以死者堆積為京觀,升太尉,又封冠軍縣公。武平二年(571年),北周柱國普屯威、韋孝寬等率步騎萬餘進犯,與斛律光在汾水之北交戰。斛律光大破之,俘虜千餘,又封中山郡公。其後他又曾多次擊敗北周進犯。後與尚書右僕射祖珽、高緯乳母之子穆提婆不和。

斛律光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武平三年七月戊辰(572年8月22日)斛律光到後,被引入涼風堂,由劉桃枝從背後拉住刺殺,時年五十八歲。北周武帝得知斛律光身死,大赦境內慶賀,滅北齊後下詔追封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

《北史》、《北齊書》都沒有記載為斛律光立祠建廟之事,不過到了唐代,在斛律光曾任職的并州晉陽,卻出現一個斛律寺。既冠以「斛律」二字,以斛律為寺名,尤其在朝野高度評價斛律光的唐代,似乎和斛律父子不無關係。斛律寺見之於正史記載,如《舊五代史》卷72《張承業傳》:「張承業,字繼元,本姓康,同州人。鹹通中,內常侍張泰畜為假子。光啟中,主郃陽軍事,賜紫,入為內供奉。武皇之討王行瑜,承業累奉使渭北,因留監武皇軍事,賊平,改酒坊使。三年,昭宗將幸太原,以承業與武皇善,用除為河東監軍,密令迎駕。既而昭宗幸華州,就加左監門衛將軍。駕在鳳翔,承業屢請出師晉、絳,以為岐人掎角。崔魏公之誅宦官也,武皇偽戮罪人首級以奉詔,匿承業於斛律寺,昭宗遇弒,乃復請為監軍。」

此事在《新五代史·宦者傳》、《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後梁紀一》也有記載,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後梁紀一》曰:「斛律寺,蓋高齊建霸府於晉陽,斛律氏貴盛時所立。」斛律寺首見《舊五代史》,許是北齊所立,也可能是唐人追念斛律光所立。

前文談到古代為人立祠建廟有一定規律,其規律是,廟宇的地理範圍和數量多寡和其人的影響有關。因此,我們有必要依此規律檢視斛律光的活動範圍與可汗祠分布是否吻合。

斛律光的活動範圍,由其官職變化可以窺視。為便於閱覽,茲將他任職和活動地域、時間等制一簡表,如下:

斛律光先後任職晉州刺史、朔州刺史和并州刺史。晉州,《魏書·地形志》載:「晉州,孝昌中置唐州,建義元年改。治白馬城。領郡十二,縣三十一。」領郡十二有平陽郡、北絳郡、永安郡、北五城郡、定陽郡、敷城郡、河西郡、五城郡、西河郡、冀氏郡、南絳郡和義寧郡。這十二郡是北魏後期情況,到北齊時,發生一些變化,《北齊·地理志》考訂云:「《魏書·地形志》:晉州領平陽、北絳、永安、北五城、定陽、敷城、河西、五城、西河、冀氏、南絳、義寧等十二郡。北齊廢河西、冀氏二郡,天保七年後晉州只領十郡。」需要注意的是,斛律金父子任職的汾州或者晉州,都有西河郡,《魏書·地形上》記載:「西河郡,……孝昌二年為胡賊(劉螽升)所破,遂居平陽界,還置郡。領縣三:永安(今孝義一帶)孝昌中置,治白坑城。隰城(今汾陽市),孝昌中置。介休,孝昌中置。」《隋書·地理志》記載:「西河郡,後魏置汾州,後齊置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統縣六,戶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一。」六個縣是隰城、介休、永安、平遙、靈石、綿上。而現存幾個可汗祠,基本在北朝後期西河郡範圍。

斛律光又於天保九年,任職朔州刺史。《魏書·地形志》載:「朔州,本漢五原郡,延和二年置為鎮,後改為懷朔,孝昌中改為州。後陷,今寄治并州界。領郡五,縣十三」。領郡五分別是大安郡、廣寧郡、神武郡、太平郡和附化郡。他又於乾明元年和武平元年二度出任并州刺史。《魏書·地形志》載:「并州。漢、晉治晉陽,晉末治臺壁,後治晉陽。皇始元年平,仍置。領郡五,縣二十六。」領郡五是:太原郡、上黨郡、鄉郡、樂平郡和襄垣郡。

斛律光除地方行政職務外,還有軍職。作為北齊第一大將,軍職更為突出。他半生率軍徵戰,作戰或者屯聚兵糧最頻繁的地點,也是以晉州為中心,史書記載頗為詳細。即使介休張壁,也是他的一個軍事據點。

《周書·齊煬王憲傳》記載:天和六年「憲乃渡河,攻其伏龍等四城,二日盡拔。又進攻張壁,克之,獲其軍實,夷其城壘。斛律明月時在華谷,弗能救也,乃北攻姚襄城,陷之。」以上提到伏龍等四城,再加上張壁,共五城。《周書·劉雄傳》也說:「齊人又於姚襄築伏龍等五城,以處戍卒。雄從齊公憲攻之,五城皆拔。」五城的名稱在史書中有記載,《隋書·趙仲卿傳》:「趙仲卿,天水隴西人也。父剛,周大將軍。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周齊王憲甚禮之。從擊齊,攻臨秦、統戎、威遠、伏龍、張壁等五城,盡平之。」這五城均為斛律光率軍所築,都在斛律光戰區範圍。

上文提及的張壁,北朝史書記載較少,但出土於張壁附近的金大定四年(1164)《張氏買地券》記載「張壁」村名,其文云:「維大定四年歲中二月丙辰朔十一月丙寅。汾州靈石縣張壁村祭祖張竧伏,為安葬父母並已請靈,謹用錢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兼五彩信幣買地一段,東西一十三步,南北一十三步。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證明張壁之名確是古村名,決非近世所創,名氣不大,卻由來已久。北朝張壁,應該就是金代張壁,即今介休市張壁。而張壁至今保存一座完整的可汗祠,難道僅僅是一個巧合?

需要指出的是,山西可汗祠所在地區,至今還有許多斛律部落成員的後裔,這些人依然在那裡生活。我們曾前去介休市三佳鄉東湛泉、西湛泉村調查,兩村有斛姓300人左右,自認是斛律光後人。再查全國斛姓分布,主要在山西,山西主要分布在呂梁的中陽縣、柳林縣和晉中的介休市,這種情況莫非也是一種巧合?顯然不是。這種情況啟示我們,北齊前後,斛律部落逐漸從朔州遷徙到這一帶,長期活動於該區域。

關於斛律部落遷徙的問題,並非只是分析,還有一些證據。如史書記載, 「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斛律金次子斛律羨墓誌具體記載他為朔州「大安人也」。即朔州太安郡人。朔州太安郡,是斛律部落和其他部落較早居住的地區,如莫多婁貸文、竇泰、步大汗薩等,都是太安人。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重心南移,晉陽地位提升,經過百餘年的互相通婚和民族融合,斛律部除了保留傳統的弓馬騎射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應漢化,斛律部落的活動範圍逐步脫離朔州地區,南遷到晉陽附近甚至更南部地區。證據是,斛律金在位時,將其父親之墓由朔州改遷晉陽,成為斛律部落南遷的鮮明標誌。

斛律金的父親是斛律(大)那瓌,史書有傳,《北史》記載:「父那瓌,光祿大夫,贈司空。」近年斛律(大)那瓌墓碑也在太原晉源區發現,其碑文云:斛律(大)那瓌於北魏景明三年(502年)薨於雲朔。30年後,「帝欲嘉公殊績,追褒舊勳,無因不舉,以公喪禮未闋,賜聽改葬。天平二(年)(535)四月中,特贈使持節……軍事、車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司空公、酋長如故。即以其年八月十六日窆於并州晉陽城西南」。與斛律那瓌遷葬晉陽相關聯的是,時過30年,斛律金將自己的墓葬也選定在父塋之旁。唐《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二·太原府·晉陽縣》記載,「高齊相國鹹陽王斛律金墓,在縣西南十七裡。」明嘉靖《太原縣誌》載:「斛律丞相墓在縣(指太原縣)西南十五裡。」清道光《太原縣誌》也載:「丞相斛律金墓在縣西南十五裡,光之父,封鹹陽王。」

此外,到隋代時,在經歷家族被誅之慘事後,斛律光孫子斛律徹仍將墓地落在晉陽。他的墓位於唐代晉陽西北,與斛律金墓相距約30裡。

為何數代斛律部落首領的墓葬都要放在太原,而不是放在朔州?我認為,除了表明斛律部落隨著形勢發展而從朔州南遷,很難找到其他更合理的解釋。上述墓葬之所以集中於晉陽,只能說明晉陽盆地已成為斛律部落新的居住地區,何況還有前述斛律部後人大量分布於晉陽以南或西南的調查統計,也是不可忽視的旁證。

實際上,大多數遊牧部落都在該階段向南轉移,晉陽古城遺址附近發現許多北齊遊牧民族墓葬,著名的有壽陽縣賈家莊北齊定州刺史順陽王厙狄迴洛墓、晉源區王郭村北齊右丞相東安王婁睿墓,還有北齊賀拔昌墓、北齊侯莫陳阿仁墓、北齊狄湛墓、北齊庫狄業墓、北齊賀婁悅墓、北齊僖墓、北齊竇興墓、北齊獨孤輝墓、北齊右引墓、北齊景安墓等,表明北朝後期,民族匯聚的中心已經由平朔分流至晉陽、洛陽、長安、鄴城各地。

綠釉陶尊

隋代斛律徹墓出土

圖片來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吹排簫伎樂俑

隋代斛律徹墓出土

圖片來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斛律光家族被誅,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震動。

(一)朝野的評價。唐李百藥著《北齊書·斛律光傳》評論曰:「(斛律光)自結髮從戎,未嘗失律,深為鄰敵所懾憚。罪既不彰,一旦屠滅,朝野痛惜之。」最後總評又說:「光以上將之子,有沈毅之姿,戰術兵權,暗同韜略,臨敵制勝,變化無方。自關、河分隔,年將四紀。以高祖霸王之期,屬宇文草創之日,出軍薄伐,屢挫兵鋒。而大寧以還,東鄰浸弱,關西前收巴蜀,又殄江陵,葉建瓴而用武,成併吞之壯氣。斛律治軍誓眾,式遏邊鄙,戰則前無完陣,攻則罕有全城,齊氏必致拘原之師,秦人無復啟關之策。而世亂才勝,詐以震主之威;主暗時艱,自毀藩籬之固。昔李牧之為趙將也,北翦胡寇,西卻秦軍,郭開譖之,牧死趙滅。其議誅光者,豈秦之反間歟,何同術而同亡也!內令諸將解體,外為強鄰報仇。嗚呼!後之君子,可為深戒。」《顏氏家訓》道:「斛律明月齊朝折衝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關中至今譽之。此人用兵,豈止萬夫之望而已也哉!國之存亡,系其生死。」《北齊書》卷50《恩幸傳》記載一件事,與斛律光有關。其云:「時又有開府薛榮宗,常自雲能使鬼。及周兵之逼,言於後主曰:臣已發遣斛律明月將大兵在前去。帝信之。」這段話反映出,斛律明月無愧北齊幹城之譽,有他抵禦北周,國家才可安穩。

(二)敵國的反應。斛律光家族被誅,消息傳出,北周大為振奮,認為北齊自毀長城,滅齊時機成熟。史載:「周武帝聞光死,大喜,赦其境內。後入鄴,追贈上柱國、崇國公。指詔書曰:『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太原附近出土的隋開皇十七年《斛律徹墓誌》也記載:北周滅北齊後,對斛律光封墓表閭,繼絕存亡,旌賢顯德,「周贈使持節、上柱國、恆朔趙安燕雲六州刺史、崇國公、邑五千戶。」作為抗周大將,死後反被敵國皇帝追贈。有時候,對手的評論比自己人的評論更客觀也更真實。

(三)後世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極其推崇斛律光,唐太宗與大臣評議前朝人物故事,專門評論說:「斛律明月,齊朝良將,威震敵國,周家每歲斫汾河冰,慮齊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徵讒構伏誅,周人始有吞齊之意。」可見斛律光在世,北周不敢去想吞齊,斛律光被誅,北周才有攻滅北齊的信心和行動。唐代史學家杜佑《通典》也載:「以謠言啟後主誅光。周武帝聞之,遂大赦境內,始有滅齊之志,竟平其國」。《晉乘搜略》卷13記載:「史稱光以高氏霸王之期,屬宇文草創之日,戰無不克,屢挫兵威,既而讒興,詐以震主之威,自毀藩籬之固。如秦之期間李牧,牧死而趙滅,千古同憾也。」

還有一點間接資料對考察可汗祠也有助益,即斛律光墓所在地。

斛律光死於抄家滅族,後事一定簡單,草草埋葬,不可能歸葬斛律金墓旁。查閱資料,斛律光墓地有三說,兩說在山西襄汾縣,一說在山西新絳縣。新版《襄汾縣誌》記載:斛律光墓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鄉斛冢村,還有一說,說是在襄汾縣城南面的解村。通過調查了解,這兩處均為傳說,均無任何遺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當地文物部門將此作為一個目標,由於缺乏證據,最終也未能認定。第三說的斛律光墓地在運城市新絳縣,這裡也是斛律光率軍鎮守的地區。金代,當地人孫鎮專門撰寫一篇《斛律光墓記》,清人編纂的《山右石刻叢編》收錄了孫鎮於大定二十八年寫的《斛律光墓記》,其文云:「祭法:有功於民者祀之,鹹陽王可謂能保全國家,有大功於民,宜在祀典者也。王諱光,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人。世載忠謹,北齊社稷賴之以安。不幸為祖珽、穆提婆輩所讒,命而死,惜哉!王之祠堂舊在州衙子城東北隅。俚俗相傳云:王嘗指此地曰:『吾死之後必葬於此,若及百年,當有二千石為吾守墳者。』後人遵其旨葬於此,構諸孤墳之上。……然綿歷久遠,由五季迄於今,數百年間祭祀不絕,吏民俞敬而屢有靈應。但時代寢遠,棟宇傾獘,不蔽風雨者積有年矣。」碑載斛律光墓金代確實存在,不僅有墓,還有祠堂,「數百年間祭祀不絕」,可證其歷史久遠。明萬曆《絳州志》也載:「北齊斛律王墓在城隍廟後州治東。」民國《新絳縣誌》卷8《古蹟考·陵墓》也載:「左丞相鹹陽郡王斛律光墓在縣衙子城東北隅城隍廟後。」是該墓歷代存在的證據。該墓位於縣城「隋代花園」,現存一通1943年所立墓碑,上書「斛律光墓」。五代以降,新絳縣斛律光墓的記載不絕如縷,看來更為可信。

位於新絳縣隋代花園內的「斛律光墓」墓碑

更為重要的是,民國《新絳縣誌》卷9《金石考》中,還載存《後晉新修斛律王廟碑》,並且介紹斛律王廟碑「在絳州城內州治東偏,天福五年立,正書。」追蹤索跡,查閱《山右石刻叢編》,其卷10收一篇五代後晉軍事判官朝議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張粲奉命撰寫的《創建斛律王廟記》,該文也見於《全唐文》,云:「當州子城內正衙東北隅,有北齊季世斛律王影堂。雲葬於此,構諸孤墳之上矣。王諱光,字明月,實北齊之良輔也。」《創建斛律王廟記》與前述《後晉新修斛律王廟碑》儘管碑名稍異,然而立碑時間相同,均為天福五年(940),應該為同一通碑。通過這塊碑的名稱不難看到,原先的斛律光影堂已經擴大或者重修為斛律王廟,間接反映出,直至五代,民眾對斛律光的崇拜仍然是有增無減。

《斛律王廟創建記》詳記了斛律王廟的地點、創建時間、原委、規模和該廟氣象,信息量非常豐富,民國《新絳縣誌》卷9《金石考》另載「《金重修斛律王廟碑》,在絳州城內州治東,大定二十三年,孫鎮撰石,琮立石,正書。」可惜沒載碑文。前引孫鎮大定二十八年的《斛律光墓記》,從文內「祭法有功於民者祀之,鹹陽王可謂能保全國家,有大功於民,宜在祀典者也。……然綿歷久遠,由五季迄於今,數百年間祭祀不絕,吏民俞敬而屢有靈應。但時代寢遠,棟宇傾獘,不蔽風雨者積有年矣」等記載看,不像是描述墓葬,更像是描述祠廟,懷疑這應是《金重修斛律王廟碑》的碑文。孫鎮認為斛律光影堂的建造時間,不是張粲所言的北齊季世,而是唐代長慶年間樊宗師離任之後,證據是「不然,樊宗師號為紀錄細碎,曾不一言及此,何也?」樊宗師的《絳守居園池記》寫於長慶三年(823),幾乎提及所有景物,卻沒提到影堂,顯然是當時沒有影堂。北齊季世,冤案未昭雪,昏君在位,即使人心所向,也難出現影堂。唐代政治環境徹底改變,朝野一致為斛律光伸冤頌功,在這種環境下出現影堂合情合理。

山西稷山縣也曾修建過斛律王祠。稷山是北齊、北周爭戰之地,以汾水為界,汾河之南,屬北周,有玉壁城;汾河之北,屬北齊,有平隴鎮。相傳在平隴鎮遺址上,曾經建斛律公祠。《稷山縣誌》記載:「斛律光,字明月,朔州敕勒人。以并州刺史守平隴。武平元年,築華谷、龍門二城於玉壁,與周宇文憲、拓跋顯敬相持,憲等不敢動。二年,築平隴、衛壁、統戎等鎮戍十有三所。周人以步騎萬餘來逼平隴,與光戰於汾水之北,光大破之,封中山郡公,邑人立祠祀之。」後該祠廟改為崞山龍王廟,明代萬曆年間,鄉人認為不妥,再次建造斛律公祠,並撰立《創建斛律公祠記》碑。

以上這些證據,足以證明早在唐代,在斛律光鎮守的地區已經出現斛律光的影堂,隨後影堂發展成為廟宇。建廟之事出現在斛律光長期活動的地區,並非沒有緣故,與民間對他的追念和崇拜有關。同理,在晉中介休、靈石和呂梁的孝義市和中陽縣出現可汗祠,也是出於相同原因。尤為重要的是,唐代斛律光影堂的出現時間,和前面推析的可汗祠創建時間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說,山西發現的可汗祠,其創建時代當為唐代。

結語

歸納以上探討,圍繞可汗名號出現和流傳,可汗祠創建時間及供奉對象,經過追索現存幾個可汗祠的碑文以及對斛律光民族屬性、時代、活動地域、事跡、後人分布範圍和斛律寺廟的探討,可以得出初步結論。

一是通過對介休、靈石和中陽等地可汗祠遺存碑文考察分析,可以得出其創建時間與地方志記載的斛律王廟相同,都是唐代。延續到宋金時,可汗祠開始破損補修,逐漸遠離民眾視野,以致到元代,已無人說出準確創建時間和供奉對象。延續到明代,可汗祠才改稱可罕龍王廟或龍天可汗祠。其間變化,與北方遊牧民族盛衰有關,特別是與鮮卑族或斛律部的衰落和漢化有關。

二是可汗祠的供奉對象,因為缺乏直接信據,只能依靠現有資料分析。從地域分析,斛律王廟和可汗祠主要分布於北至并州晉陽、南至絳州稷山之間的城市鄉村,可見供奉對象在此區域影響極大;特別是可汗祠延續千載之久,宋代還得到敕封,證明供奉對象是一個深得北族和漢族衷心尊敬的首領。在此區域和時段,能存在千年並被各族誠心供奉者,細數北朝唐代該區域遊牧民族首領,能達到「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捍大患」諸祭祀標準的,應該就是附屬鮮卑的敕勒人斛律光。

三是可汗祠無疑與鮮卑或附屬鮮卑的北方遊牧民族有關,是民族融合的體現和結晶,是遊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漢族建廟祭祀禮俗的自然結合。山西是鮮卑及其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留存著許多鮮卑及其附屬北方遊牧民族的遺蹟遺物,可汗祠只是其中之一。可汗祠與斛律王廟供奉對象相同,稱呼有異,晉陽的稱為斛律寺,絳州的稱為斛律王廟,稷山的稱為斛律公祠,介休、靈石、石樓、汾陽和中陽的稱為可汗祠。凡是稱「可汗祠」者,理應是遊牧部落建造,反之,則由漢族建造。諸地民族不同,名稱有異,顯露出不同民族的信仰存在一定隔閡,也反映出各民族對忠臣良將的功、德評判標準幾近相同,成為各民族聯結相融的思想基礎,自發地建廟立祠,既為紀念忠臣良將斛律光,也為弘揚超越於民族之上的人間正氣。

四是可汗祠是古代民族融合的文化遺存,有必要加大保護力度,不能任由它默默消失。現存山西幾座可汗祠,屢經劫難留傳下來,歷經千載而不廢,是中古民族融合的碑記。雖然多數在明代改為可汗龍王廟,加入更多中原漢民族的多元信仰元素,然而仍然保存著原貌的印記。相信它們的存在,會使學界對發生在古代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厚卷沿帽武士騎俑

隋代斛律徹墓出土

作者丨張慶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漢唐考古與歷史研究,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雙一流」特聘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世界古典文明中心特聘研究員、敦煌石窟研究院絲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文|張慶捷

原文刊載於《歷史研究》2019年第一期

標題為編者所加

原題|可汗祠探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End

特約刊登

點擊往期原創

山西古代壁畫|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

錯金鳥篆銅戈.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鉤.魏文侯之嘆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

相關焦點

  • 昨晚《新聞聯播》剛強說的「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啥意思?
    《新聞聯播》是筆者吃晚飯是經常收看的電視節目,昨晚的《新聞聯播》「國際銳評」主持人剛強對忙於汙名化、抹黑中國的美國政客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那麼這句話的出處在哪?是什麼意思呢?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在古代的詩詞中,「明月」絕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很多詩人、詞人的作品中,「明月」都是出現不止一次的題材。其中的唐代詩仙李白,絕對是寫明月詩最多也最好的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佳篇名句。一、《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5句寫月亮的古詩詞,讀之令人神往
    明月千古,夜空的皎月已經照耀了千年,它的清輝散盡人間,也灑滿了歷史。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輪明月相伴,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說「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歐陽修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月色朦朧而清冷,它照耀悠悠歲月,也照進了千百篇古詩詞。
  • 《明月曾照江東寒》更新時間是什麼 大結局是什麼
    《明月曾照江東寒》更新時間是什麼《明月曾照江東寒》是新的成長系的武俠言情劇,由於朦朧、邢菲等主演的古裝武俠言情劇,定於2020年10月6日在愛奇藝播出。大結局是什麼電視劇《明月曾照江東寒》的熱播受追捧,劇情亦是引起討論,其中不少劇迷想知道戰清泓喜歡誰,結局和誰在一起了。現在,劇集剛開播,但就劇情簡介而言,戰清泓兩條感情線極為的明朗,最開始,戰清泓和溫宥互生情緒,二人應該是有到一起的,所以,溫宥便是戰清泓的官配嗎?倒也不見得。
  • 人道秋中明月好,一年今日最分明
    中秋月裴說一歲幾盈虧,當軒重此期。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色靜雲歸早,光寒鶴睡遲。相看吟未足,皎皎下疏籬。中秋月李洞四十五秋宵,月分千裡毫。冷沉中嶽短,光溢太行高。不寐清人眼,移棲溼鶴毛。露華臺上別,吟望十年勞。
  • 霍山米斛價格真相:正宗霍山米斛多少錢一斤?
    霍山米斛,也就是正宗的霍山石斛,大家都知道,由於只能生長在安徽霍山地區,至少要生長三五年。所以,霍山米斛既有地理位置的稀缺性,又有時間上的稀缺性,更有品種效果的優越性了,那霍山米斛價格自然比霍山普通的鐵皮石斛,或者其他地方鐵皮石斛貴很多了。
  • 霍山石斛米斛多少錢一克?2018年最新統計報告
    百斛之首 霍山石斛 金山藥嶺霍山石斛因為種子胚芽不全,無法直接播種獲得種苗,在古代沒有人工組培的技術,產量一直靠野生,價格就要相比米斛遜色很多,經過這次的走訪,記者發現雖然霍山鐵皮暢銷,但因為需求大,而且造假容易,所以很難買到真品,米斛因為是地理標誌的道地藥材,其它地區很少有種,所以一般只要買到真米斛,品質都不會差到哪裡去,但鐵皮石斛中國目前有20多個品種,而且相似的有40多種,加工出來的幹品(楓鬥)非常不容易分辨。
  • 中秋詩詞96首 | 人道秋中明月好,一年今日最分明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白居易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中秋月裴說一歲幾盈虧,當軒重此期。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色靜雲歸早,光寒鶴睡遲。相看吟未足,皎皎下疏籬。
  • 斛寶之家來幫你!
    今天,霍山明星石斛品牌——斛寶之家就來為你揭露那些冒充霍山石斛產品的真面目!讓你能夠輕而易舉分辨出真正的霍山石斛。了解更多霍山石斛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霍山斛寶之家石斛。1、用銅皮石斛冒充霍山鐵皮石斛。銅皮石斛顏色金黃、比較細、質輕。膠質少,纖維特別多,吃起來像乾草。而真正的霍山石斛顏色的黃中帶青、青中帶黃的。質地實沉,外表有撕裂感。膠質滿滿,幹嚼後基本無渣。
  • 中國古代的UFO飛碟目擊之謎
    江心似有炮火明,飛焰照天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讓,非鬼非人竟何物?」這一首《遊金山寺》正是蘇軾在某一夜間見到一發著光亮的物體降於江中所寫,這一「非鬼非人」之物不僅引起蘇軾的迷惘,直至今日,人們也疑惑它究竟為何物,不過它發著強光、隕落的特徵倒和現代人們所說的「飛碟」有相似之處。
  • 山西山河景航空科技聯手億航智能推出的無人駕駛載人飛行器受青睞
    9月29日,國際通用航空展上,山西山河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聯手億航智能推岀的全球首款無人駕駛載人電動飛行器——億航216不僅吸引了眾多目光,還首批籤約了3個共計57億元的合作項目山河景航空科技聯合創始人斛小港表示:「即使某個部件出現問題,備份部件會立即無縫接管,飛行器依然能夠平穩飛行。」
  • 吃什麼增強免疫力,霍山石斛(米斛)是首選
    2、修復細胞受損細胞依賴多糖、蛋白類成分來進行修復,霍山石斛(米斛)蘊含多糖、生物鹼、多酚、蛋白等功效成分多達100多種,可被人體吸收進入細胞間質,幫助受損細胞修復,恢復其功能。中醫裡常說的陰陽平衡,水份就是歸屬到陰的範疇。人體、皮膚水份的缺失,歸根到底就是陰虛。石斛是所有傳統藥材中滋陰效果最好的,陰陽平衡狀態下,皮膚自然水潤透白,粉嫩白皙。而在西醫中,石斛多糖可以修復體內的細胞,也可幫助我們肌膚底層細胞的修復,活性多糖能增強細胞活力,由細胞組成的表皮組織就更加飽滿有光澤。吃什麼增強免疫力?
  • 正宗霍山米斛花在幾月開長什麼樣
    正宗的霍山米斛被稱為龍頭鳳尾草,是植物界的大熊貓,也是植物軟體黃金百斛之首。(經驗中圖片由霍山-劉建剛提供)霍山米斛是蘭科植物,一年中有一季花期,花期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初,花期為2周左右。現在市面很多霍山米斛楓鬥是用平頭蘭加工的仿品。
  • 明月曾照江東寒:開局落入數不清的俗套中,這部劇的發展堪憂
    古裝劇,尤其是武俠劇,開篇也就那麼幾種,而且還被人們拍了很多次了,所以這次新劇明月曾照江東寒剛一開播,便引來了很多人的注意,雖然劇中的女主在最開始就給我們留下了極盡搞怪之能事,但是作為路人表示還是難以進入他們的故事中來,追下去的動力不足,像是多個武俠劇拼湊在一起的一樣,落入俗套。
  • 登古觀象臺賞明月
    農曆八月十六的夜,有著近600年歷史的北京古觀象臺響起悠然琴聲,古臺之外,是繁華都市的車水馬龍;古臺之上,是8架數百歲「高齡」的古老天文儀器……人們登臨古臺,共賞明月,感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境。已經存在快600年的古觀象臺,是世界上持續觀測時間最長的天文臺。
  • 明月清輝照江源
    青海新聞網訊 9月24日,是中秋佳節,伴著朗朗明月,江源大地的人們舉起美酒,寄託思鄉之情,歡慶豐收幸福。這一天,大家最愛說的就是「花好月圓」,月亮的圓滿寄託著親情、思念,哪怕身在他鄉,也會對著同一輪明月許下心願。
  • 天涯明月刀手遊五星運有哪些 天涯明月刀星運介紹
    天涯明月刀手遊中有獨特的星運系統,其中還有五星運的設定,並且和角色屬性息息相關。下面就來看一看小編整理的天涯明月刀星運介紹吧!五星運破軍破軍相照之人,以天下為念,行俠義之事,所求者,天下有道也。從這句話就可以得出破軍被俠,群兩個屬性所影響。破軍相照之人可以為葉知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