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即法律科學,從學科培養目標上講法學致力於培養出具備良好法律素養,掌握法律知識的高級專門人才。當然,這是理論性表述,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意義不大。在法學院校招生泛濫的現在,無論專科生還是本科生,甚至名校碩士研究生,專業能力都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就業質量也不容樂觀。
從近五年教育部統計的專業紅牌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法學的就業態勢並不好,穩居「紅牌榜」前幾。那麼實際情況真如數據所表現的那樣麼?
不知道對法學感興趣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都說法學專業濫大街,為什麼年年圖書館都坐著成堆跨考法碩的人?都說法學專業就業難、工資低,為什麼年年法學考研都是報考最熱門、競爭最激烈的,為什麼年年都是法學生考上公務員的比例最大?為什麼近幾年那麼多熱門的電視節目都與法律有關?《人民的名義》(反貪局)、《決勝法庭》(公訴人)、《精英律師》(高級律師)、《令人心動的offer》(律所實習生),又或者《愛情公寓》裡大家喜愛的張偉(普通執業律師)、B站爆火的羅翔老師(法學老師、法考培訓講師)口中的「法外狂徒張三」……
我通過在律所、法院、法考機構對身邊的人進行觀察,以及分析百度貼吧、知乎等法律從業者的觀點,得出以下三點看法:
一、本身能力決定很多東西。我們要知道就算再熱門的專業都會有遇冷的從業者,每個行業本質上都逃不出「二八定律」。金融專業好麼?當然好,高考生的熱門報考方向,央財、上財的相關專業錄取分甚至超過大部分985院校。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專業好麼?當然好,近年來常出現其他專業學生轉入該專業。那麼,這兩個專業的畢業生都是offer拿到手軟,年薪50萬起步麼?答案是當然不!我也見過學經濟學金融的學生跨考法律碩士的,我也見過從事計算機行業月薪3000的,並非如大家所說的那麼必然。從來沒有不好的專業,只有不夠優秀的人,熱門專業、冷門專業只是基於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做的劃分,專業本身沒有問題。再說到法學,每年法學畢業生基數很大,這就當然會導致混得不好的人數量也會相比其他專業講更多,而網絡又是一個很好的匿名的發洩平臺……最後自然就形成了「法學偏見」。
二、法律本質上是「朝陽行業」。這點從我國的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需要上都可以得出。改革後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近兩年通過率基本在15%左右,看似與原來司考時代差不多,但是還並沒有官方數據得以支持,最可信的還是那句「在三年內突破60萬律師」,所以大部分考生都覺得考試通過率很高,司法部在給小禮物。
三、法律從業者要想獲得一份非常滿意的工作(俗一點講,就是地位高、薪資高)需要具備的條件,無外乎是學歷、能力、家庭支持三個方面(可能所有行業都一樣)。學歷,對於法學專業來講,個人認為最好或者比較好的情況是五院四系本科+四系研究生或者五院四系本科+我國top學校研究生或者985.211本科+五院四系研究生或者985.211(或者五院四系)本科+英美llm(或JD),當然這只是單純論學歷,我也見過很多自考生從事法律事務一樣非常優秀;能力,包括智商和情商,智商對於法律行業來講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和效率,情商指為人處世得當,會說話,說話都在點子上;家庭支持,即家庭給你帶來的人脈和經濟支持,我確實見過一些水平一般但是案源很多,風生水起的律師,也見過憑關係輕易進入相關行業部門的人,家庭條件對於法律這個樂觀點叫「越老越吃香」,消極點叫「起步難」的行業來說有時真的可以讓你少奮鬥很多年。
今天就談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