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大學專業與就業
近十年,在人們的印象中,法學已經多次被教育部列為最難就業的專業之一。
就讀法學專業,真的就很難就業?如果讀的是實力最好的法學專業呢?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學科名單、一流大學名單和教育部學科評估結果來看,下面這20所高校法學畢業生就業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困難:
這些高校不僅擁有一流的法學專業,學校本身在法學業界也有很響的名聲。
比如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專業型高校,還有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綜合性高校。它們的法學不僅在國內名聲顯赫,學校本身也擁有很強的實力。
所以,這些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生找工作並不難。
還有一些高校本身被列入一流高校名單,或者擁有法學博士點:
其實,這些高校的法學畢業生也不難就業。
一方面,這些高校本身都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這些高校與法學業界有著很好的合作關係,畢業生在某個單位某的一份職業,這並非一件難事。
與上面列出的高校相差不大,這些高校的法學專業也值得考生報考:
當然,目前高校的法學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也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告訴關注,比如,部分高校提出並踐行「導師制」培養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較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運用案例教學法、時事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通過課堂練習及課堂回答,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及文書寫作能力,以期能幫助學生增強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學生的肯定,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這樣的大班教學模式,教師很難有精力關注每位同學,也很難親自指導每位同學,結果導致部分同學並沒有得到有效的鍛鍊機會,為部分同學逃避實踐創造了機會,所以雖然實踐課程設置已經比較完善了,但是效果卻不是特別理想。
通過課外與學生的線上線下聯繫,使所有的同學都能獲得有效指導,這樣能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使他們願意也能夠有機會接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提高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水平。
所以,老師與學生常常通過網絡及座談等方式,集體討論時下社會中發生的真實案例,通過討論讓學生們能主動查詢法條以及相關科研論文,從而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幫助他們鞏固已經學習的法律法規,完善知識體系。
學生在案例討論中通過指導發現問題,並和指導老師在溝通中解決問題,在反覆的訓練中,提升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在冷絲看來,更重要的是,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專業機構,應順應時代需求。
比如,高校法學專業針對社會發展需要,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強化基於勝任力提升為導向的模塊化就業指導教學課程體系。
在保證公共課、專業課培養模塊的基礎上,高校應當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模塊,著重提升法學人才職業水平和適應崗位能力。
同時,高校應當結合學生特點和職業需求,採用普遍性教學和個性化培養相結合的就業指導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做到因人而異、因崗位而不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教而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滿足不同崗位需求,提升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和水平。
教學改革的目標在於高知識水平、高專業技能的複合型人才,重點是培養學生個性化就業需求和職業能力,使法學專業學生自我規劃職業發展方向。
在培養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增加講習模塊,邀請法律權威解譯法律背景,使學生通過了解法律出臺誘因,深入理解法律條款。還可通過邀請大公司法律顧問,講授實戰案例,使學生懂得如何恰當運用發揮。
在實踐模塊,要加強寓教於學,深化實習過程,延長實習周期,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基於學生個性特徵和職業訴求,為不同學生聯繫不同實習、實踐單位,使學生在實習中和目標單位建立聯繫,提升目標崗位職業能力,真正成為崗位所需人才。
所以,在職場勝任力的導向下,基於知識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複合型人才模塊化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和就業指導的有效手段。通過加強實訓培養,打破傳統思維和校企壁壘,使人才供需雙方不再有障礙,疏人才流通渠道。
因此,冷絲認為,在有效提高校法學學生就業能力的同時,為國家發展輸送符合法學崗位定位的急需人才。
也許再過若干年,所謂「法學專業畢業生難就業」的看法將會大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