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的《南方周末》刊發了一篇題為《畢業了,我們的工作在哪裡》的記者調查文章,該文以較大篇幅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進行了報導分析。其中有一段寫道:「武漢大學法學院300多名碩士畢業生差不多全部報考了公務員,最後被錄取的只有五六個人,這幾位『成功人士』成為年級裡的傳奇人物。
」名牌大學的法學碩士就業也這樣難令人震驚。法學碩士就業選擇當公務員,可以說不論從專業意向還是社會發展需求來講,都是順理成章的。因為當前我國司法機關隊伍中法學碩士還很缺,非常需要法學碩士這類專業人才,這對於國家法治建設有益。提高法律工作者的執業水平,也應是社會的必然選擇。按講目前開設法學碩士專業,主要是為公務員隊伍輸送人才。然而,武大的法學碩士卻被拒絕於法律工作者等公務員門外。這不能說不是一件憾事。
就業難並非僅表現在這些法學碩士身上,在《南方周末》發表的這組反映大學生、研究生就業難的文章中,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生許多人面臨就業難。有的人為了找工作長期住在「10元店」裡,有的人為了應聘「盲流」於各城市之間,有的人不斷參加招聘面試考試成了「面霸」、「考霸」,有的碩士研究生為了就業只好到小學當教師,這些都無不透露著大學生們就業難的辛酸。
關於大學生就業難,已不是新問題,近幾年始終是社會的焦點話題,而今尤烈。用百度搜索「大學生就業難」幾個字,竟然能夠搜到20多萬條相關信息,可見這個問題已相當普遍。這些現象也給還在大學學習的大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幹擾了他們的學習精力。甚至在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中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不少高三生紛紛傳閱這份《南方周末》,有的還帶給家長閱讀,對選報專業猶豫不定,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天如此嚴重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較為集中的說法是:因為前幾年開始高招擴容;都想在大城市謀發展;就業觀念存在問題,高不成低不就等。這些看法似乎都有道理,但認真分析,筆者以為並非問題的實質。
這些年雖然大學不斷擴招,但這是相伴國家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表現。這些年我們經濟發展每年以8%以上增幅遞進,伴隨這樣的發展速度,各行各業都應有所發展,特別是教育,不僅不應落後於社會的發展步伐,且應有所超前,否則勢必影響社會的持續發展。所以,這些年的高招擴容是正常的,高校不擴招才不正常。其實,近年我國得以持續快速發展,就有高校擴招的積極作用。
從人口比例看,我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是過剩了,而是比例還十分低。我國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美國是35%,日本是23%,我們遠遠落在發達國家的後面。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想在未來趕上發達國家,今天就應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而不應出現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情況。大學生就業難反映出的高等教育「過剩」,顯然是一種虛假現象,實質是社會人才配置協調出現了問題。
大學生就業要轉變觀念,當然很對,但把「觀念」轉到到街頭擦皮鞋、賣糖葫蘆即為就業上,也過了頭。那樣,我們也不必辦高等教育了,大家也不需要上大學了。人們上大學的一個十分現實的目的就是為了「低不就」,要求大學生去從事一些有中學學歷、小學學歷就能幹的工作,顯然誤解了高等教育,也是在浪費社會寶貴資源。
大學生都想往大中城市擠也有社會原因。輿論總是導向大學生要到基層去、到艱苦地區去,好像那些地方有許多就業機會在等著大學生。事實上,越是艱苦地區、基層,就業的矛盾越突出,在那些地方有的就是有職業,收入也很微薄。要求大學生到基層、到艱苦地區去當「困難戶」也不現實,這同大學生高考、上大學時的投入相比,回報很不對稱。
不錯,我國所面臨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大約有1400萬城市人口需要解決就業問題。但是,每年社會發展也需要增加900萬個就業崗位,就人的素質來講,大學生、研究生不僅不應是就業困難戶,而且還應是優選的對象,比別人有更多就業條件。為什麼大學生就業反會遭遇「優汰」呢?
筆者認為,大學生面臨就業難,有著深刻的社會因素。
首先,高考較好地體現了公平、精英原則,但聘用卻沒有嚴格的公平、精英原則。參加高考時,由於有嚴格的原則保證,你只要才華出眾,就能上好學校好專業;但就業時卻不一定講這個,各行各業、各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原則」,因此在沒有公正保證的「原則」面前,大學生的就業優勢銳減,大學生同常人一樣體驗就業難也就不奇怪了。人才選拔、培養、使用缺乏系統性,社會人才配置就會出現不協調。
其次,大學生畢業求職市場化了,但聘用還停留在計劃、半計劃狀態。市場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優質優價。大學生求職靠自身的「質」,來換取最大的求職效益;但不少用人單位卻不是這樣,他們並不以社會、市場效益為目的選人,有時選用什麼樣的人會帶來什麼效益並不重要。求聘雙方的出發點錯位,吃虧的當然只能是處於弱勢一方的大學生。
再者,多年以來,謀生就業靠關係,是社會傳統。如今的中年人當年就業,許多人是靠父母「操辦」的。現在雖有好轉,但卻沒有完全排除。因此,家庭、親友關係背景好的大學生,就不會遇到就業難,或者不算很難;難的是那些平民子弟。遭遇就業難的大學生中,工人農民的孩子居多。
另外,各級政府這些年儘管也過問過大學生就業的事,但實事求是地講,成效明顯的不多。如作為國家機關的法院、檢察院用人,就應有硬性選用法學碩士、本科生比例要求,以此推進國家法治建設。國家也缺乏操作性強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規章制度。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越來越嚴重的現狀,國家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這不僅關係著國家人才戰略的成敗,也將對未來社會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就業難,是一種嚴重資源浪費。我們總是說,要加大教育投入,但投入了,也培養出了更多的人才,然而卻沒有用武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加大投入」有意義嗎?所以,筆者以為,在加大投入之前,國家應該認真檢討一下,此前已有的投入是不取得了應有效益?
為了改進大學生就業難工作,確保人才資源公正合理配置,筆者建議:
一是建立行業就業資格考試體系。如設置公務員、教師、醫生等資質考試項目,欲在相關行業就業者,必先通過該行業就業資格考試。這種考試參照高考做法,每年全國統一組織,最低應以省為單位,保證考試的公正、權威。
二是層層建立人才檔案信息庫。該信息庫應收錄各行業就業資格合格者的有關情況。國家公職人員(含國有企業人員)的錄用,必須從信息庫備案合格人員中按考試通過時間先後依次錄用。特殊機構選人可由權威機關增加審查內容。私營企業從業人員也應要求取得相應資質。
三是成立社會人才協調機構,認真調查人才市場弊端,協調人才市場科學發展,抓緊出臺強有力的人才調控機制。
四是建立落後地區人才牽引激勵基金,引導鼓勵人才到艱苦地區、艱苦崗位就業,平衡人才流動。
五是建立人才考核、聘用法規,嚴格考該、聘用程序,嚴防出現不公,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嚴厲查處營私舞弊、弄虛作假者。
來源:光明網
編輯:蘇琳
(責任編輯:李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