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吵架經驗的朋友大概都會明白,如果遇上的是一場「動口不動手」的「君子之爭」,那麼最終決定勝負的,往往不是誰的道理更頭頭是道,而是誰的嗓門更大、能夠把別人的聲音都壓下去。而在唱K的時候,細心的朋友可能也會發現,如果是一男一女情歌對唱,那麼假如男聲用力稍猛的話,女聲也往往會很容易就被男聲蓋過去。
上述情況之所以會發生,其實就是一個聲學上的物理現象在起作用:掩蔽效應。
關於掩蔽效應,準確而簡要的定義是:某個頻率的聲音,會阻礙人耳感受另一個頻率的聲音的現象。具體而言,有兩種情況都會導致一把聲音「掩蔽」另一把聲音的情況的發生,而我們把這兩種情況分別稱之為「頻域掩蔽」和「時域掩蔽」。
所謂「頻域掩蔽」,就是當兩個純音(純音即是指單一頻率的聲音信號)同時發聲時,音量較大的聲音就會把較弱的聲音掩蔽掉。在頻域掩蔽中,掩蔽效果是強是弱,首先取決於兩把聲音的音量差距,而同時兩個聲音之間的頻率差距(或者通俗地說是「音調差距」)也會起到一定影響,在音量差距是固定的情況下,兩個聲音的頻率越接近,掩蔽效果就越明顯;而同時,低頻的聲音對高頻會有著較為明顯的掩蔽作用,而高頻對低頻的掩蔽作用則比較弱。
而「時域掩蔽」,指的是兩個音量不同的聲音,如果到達人耳的時間同樣有先後差別的話,則人耳對音量較弱的聲音的聽覺,也可能會被音量較大的聲音所掩蔽。根據被掩蔽的聲音是先到達人耳還是後到達人耳,時域掩蔽也分為「超前掩蔽」和「滯後掩蔽」兩種情況;和頻域掩蔽(往往亦被成為「同時掩蔽」,以對應於「超前掩蔽」和「滯後掩蔽」)相比,時域掩蔽的掩蔽效果相對較弱,而在掩蔽的持續時間上,超前掩蔽往往只能持續5-20ms,而滯後掩蔽則可以持續50-200ms。
在了解「掩蔽效應」之後,我們就能夠明白到聽音響時許多「聽感」的成因,例如某個頻段總是感覺不夠,而同時另外某個頻段的聲音聽起來又總是太多,其實很可能就是因為不同頻率的聲音形成了「掩蔽效應」。
而同時,在調音中妙用「掩蔽效應」,也可以成為我們調出理想音效、讓音樂更加好聽的一種手段。事實上,通過使用一些具有EQ和時間延時等功能的主機,我們就可以對某個頻段的掩蔽效應進行弱化或強化,從而對聽感進行改變。而同時調音時,我們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之所以應該讓音樂的高頻、中頻和低頻保持適中的比例(也就是所謂的「平衡度」)(高、中、低各個頻段的量感比例適中),原因就是為了避免不同頻段的聲音會形成多餘的掩蔽。
相關閱讀: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