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一家公司是金銀河,名字聽起來蠻奇怪的,確實A股上市公司中,很多股票簡稱,都會讓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翻開金銀河2019年的年報,我們得知:這家公司全稱叫做:佛山市金銀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廣東佛山的企業。佛山,雖然不像廣州,深圳那樣耀眼,不過也是珠三角的一個製造業大市,是廣東第三個GDP破萬億元城市。
金銀河從事專用設備製造和化工產品生產,其中專用設備製造按行業又分為有機矽生產設備製造和鋰電池生產設備製造,化工產品主要包括有機矽高分子材料、聚氨酯材料及氣凝膠材料。這兩點在年報裡面寫得非常清楚。
業績下滑,毛利率較低
首先,我們看下這家公司的規模,並不大,資產總額11個億,2019年的營業收入只有5.9個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只有4100多萬,兩者相比2018年都是負增長,其中營業收入下滑了6.58%,淨利潤下滑了10.47%。所以單純從這個數據來看,金銀河這家公司業績表現不算好。
其次,我們看下營收的結構:2019年度金銀河鋰電設備業務方面取得收入2.38億,佔營業收入39.75%,同比下降14.48%。年報說是,下遊鋰電池行業整體增長放緩,鋰電池行業不斷整合,動力電池行業向寡頭格局發展,市場有所收縮,有實力的頭部鋰電池生產企業布局謹慎。
有機矽設備業務方面取得收入1.7億,佔總營業收入28.40%,同比增長12.76%,主要是下遊有機矽高分子材料產品價格上漲,帶動了企業擴產的積極性。另外一塊是化工產品,收入在1.8億左右,佔比31.47%。
總的來說,鋰電設備在營收中的份額並不是具有絕對優勢。毛利率方面,鋰電池設備為36.67%,有機矽設備35.62%,化工產品相對低點,只有13.05%。
鋰電池設備行業發展現狀
我國鋰電池的產業化始於1997年,早期設備主要依賴進口。隨著我國鋰電池製備技術從不成熟到成熟,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國內的鋰電池裝備也經歷了以手工製造為主逐步發展到今天的半自動或全自動化的產業化裝備製造。目前國內鋰電池專用設備行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生產企業多達100餘家,基本涵蓋鋰電池製造的所有環節,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進口替代。國內鋰電池生產設備行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7-2002年是我國鋰電池中試生產和小規模化生產裝備研究、製造階段
這一階段國內幾乎沒有專業鋰電設備製造商,鋰電設備主要依賴進口。進口設備雖然自動化程度較高、穩定性較好,但價格昂貴、作業系統複雜、售後服務不便利。此外,國外出於技術保護方面的考慮,對我國鋰電廠商出口的基本是相對落後的機型。因此國內一些機械製造企業、電池生產企業和鋰電池研究院所一起合作,研究、開發和製造了我國第一代鋰電池製造裝備,為我國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階段:2002-2006年是我國鋰電池規模化生產裝備研究、製造階段
隨著手機、數碼產品、筆記本電腦、電動玩具、軍工等領域大量採用鋰電池作為電源,國內鋰電池產業獲得了迅猛發展。新的應用領域對鋰電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鋰電池生產企業逐步放棄原有的手工為主的生產模式,改為採用半自動化、自動化生產裝備。電池裝備製造業也隨之發展壯大,有更多企業加入鋰電池生產設備行業,部分企業從日本等國聘請電池裝備專家,加速了我國鋰電池裝備的發展。這一時期,我國鋰電池裝備開始向國外出口,標誌著我國鋰電池裝備製造水平得到國際同行業的認可。
第三階段:2007年以來是我國鋰電池裝備向國際水平發展階段
近年來,日本三洋、松下、索尼等外資鋰電巨頭紛紛調整其全球戰略,在中國投資建設新的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國內鋰電池產業在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支持下也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據統計2009年我國鋰電池生產企業多達1500多家。技術上,隨著國際社會對環境汙染和能源資源的憂慮,鋰電池開始進入到大容量儲能電池和高倍率動力電池應用領域的研究和製造。國內一些鋰電設備製造廠商抓住契機,在充分借鑑國外鋰電裝備製造技術的基礎上,率先轉向全自動化控制、可實現大規模穩定生產的鋰電池裝備研發與製造,使國產鋰電池裝備向國際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