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漢是我國古代照明設施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大量造型精美,風格獨特的的燈具製品。這些燈具幫助漢代人在黑暗中幻想白晝,在黎明前找尋光明,燈具不僅僅作為冷冰冰的物質性產品,其中還注入了漢代人熾熱的精神文化、審美想法。
漢燈搖曳,幵古銀今。多枝燈是古代燈具中很有審美意義的一個類型。而兩漢時期則是多枝燈具發展的繁盛時期,可以說是漢代的代表性燈具;長信宮燈,被稱為"中華第一燈",它傳奇的身世,與無與倫比的獨特設計,堪稱中國古代青銅燈具中的代表之作,全面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透過欣賞多枝燈具和長信宮燈,又是否能透物見人窺得漢代人的晝夜往事呢?
一、 夜深訴燈心:西漢燈具概述
燈具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燈最基礎的功能就是照明,此外還具有裝飾和美化環境等功能,是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要的角色。燈的出現驅除了不見五指的漆黑,燈具的發展也是人類照明歷史不斷進步的見證,是人類歷史長河的一個縮影。漢人們賦予它豐富優雅的造型,並用自己精湛高超的工藝凝聚起一個時代的的美與愛。
燈具的歷史悠遠流長,文字記載最早的燈具出現在春秋時期,但至今為止還未有考古發現證實這一說法。考古發現到最早的燈具是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一種有託盤並底部呈星狀凸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但這種陶質豆的製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了。
到了漢代,燈具有了極大的發展,此時的燈具無論是造型藝術、工藝製作還實際功能、普及程度上都大大的超越了前朝。漢代也因此成為我國古代燈具發展的第一個輝煌期。這一時期,漢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將燈具作為照明的工具,更將它們視為美輪美奐的藝術珍品。
漢代以前,人們往往席地而坐,家具製造配合生活習慣多為矮型。但隨著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的發展,漢代是我國木結構建築成型時期,鬥拱的成熟和歇山、攢尖等屋頂形式的應用,室內空間就顯得十分空曠,但兩漢時期的人們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俗,因此更需要更大型的燈具來增添照明效果。
青銅燈依然是兩漢燈具中的主流,但像是銅、鐵、陶、瓷、玉、石等在考古發現中也不乏身影。按照形制和結構的不同,漢代的燈具大致有五個類型。釭燈,也稱虹管燈,是漢代首創的燈具,它的燈身有虹管,虹管可將燈煙吸入燈座,非常實用。人俑燈,因造型是人物持燈狀而得名,銅製人俑燈多為達官貴人使用,造型優美,巧奪天工;陶製人俑燈則多明器。
類物型燈具,以豆形為主,也有奩形燈、卮燈、耳杯形燈等形狀,沿襲自戰國的淳樸之風,一般器形有渾厚端莊的特點。連枝燈,是漢代極為盛行的燈形。動物形燈,一般將動物形狀製成燈柱,造型設計豐富多彩。
二、「天下第一燈」的傳奇 :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1968年出土自河北滿城漢墓,是二號墓墓主人的陪葬品。長信宮燈的主要材質雖然是青銅,但卻有別於其他的青銅器。它採用了獨特的鎏金技術,使其在地下經過兩千年的歲月卻依然不失本色,通體金黃奪目。鎏金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記載,但在漢代是一種十分困難的技術。
首先要讓黃金高溫溶解到水銀中,製成銀白色泥膏狀的金汞劑,也就是"金泥",然後將其塗抹在器物上,用火烤制,使水銀蒸發,讓黃金停留在器物表面。這種技術,不僅可以使得器物更加美觀,也增加了器物的珍貴程度,甚至可以更好的保護內部的青銅器。長信宮燈就是這一技術的巔峰表現之作,複雜的工藝和爐火純青的時間掌握技術使長信宮燈的表面呈現出十分美麗的鎏金色,不僅耐用還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
其次在造型上,長信宮燈十分新穎。其樣式是漢代比較流行的人物形燈具,以一宮女跪坐持燈的造型為基礎,工匠對宮女的各個細節進行了精細的刻畫,她梳髻覆幗,身穿宮女服飾,光著腳,其神情是平靜隨和的,把宮女的心態拿捏的十分到位,栩栩如生。並且在造型和功能上實現了統一。
宮女左手託著燈的底部,右手提著燈的頂端,宮女的衣袖則自然的垂落下去,形成了燈罩。燈盤裡也有小巧思,設置了固定蠟燭的針,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室內的用火安全,還使得室內的光源更加穩定。此外,長信宮燈的燈罩和燈盤都採用的可轉動設計,燈罩是由一裡一外兩個青銅板構成,這樣的設計讓使用者可以輕鬆調節光源的強度和方向。
長信宮燈還有一些很符合現代環保理念的設計。比如宮女的人物造型是中空的,這樣不僅能夠節省製作材料,還為燈具增加了通風管道。這樣能讓在蠟燭燃燒的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進入燈腔內部,同時在宮燈的底座部分放置了水盤的話,就可以淨化廢煙氣了。這也體現出了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當中的"人貴論",不得不說設計是極為巧妙的。
塵封的歷史猶如漫漫永夜,時間似光,生命如燭,長信宮燈帶來了靈動的光亮,成為青銅器史一閃而逝的華光。
三、 繁星點點光如炬:多枝燈
多枝形燈具作為古代燈具一個重要的類型,是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風俗及審美情趣的客觀反映。兩漢則是的多枝燈的繁榮時期,漢代時期的墓葬中,經常會出土異常精美的多枝燈具。
多枝燈顧名思義形狀類似展開的樹枝,一般是在穩定的燈座上接上修長的燈柱。由燈柱或承盤向四周伸展出一些排列規整的枝條,枝條上託燈盤。大多多枝燈的枝條的數量從三枝到二十九枝不等,一般在高度在一米左右。燈具上刻畫一些人物、神仙或是動物、神獸等等形象。多枝燈基本上是單一材質,有陶製、銅製、鐵製、玉制及木製等諸多類型。
兩漢的多枝燈具有獨特的亮點,由於漢代建築外形雄闊威嚴,追求宏偉的特點,漢代的多枝燈的枝幹上安插著十幾支或幾十支不等的燈盞,可以同時點燃所有的燈,也可以根據需要點亮其中的一部分。燈樹的高度小者兩三尺,大者可達六七尺以上,這也和漢代人跪坐在地的高度大體相符,通過錯落的燈枝排列使得燈盞能從不同角度照亮室內的每個角落,而且少受燈影的幹擾,因而能滿足人們夜宴、照明、沐浴等多方面的需求。
兩漢墓葬出土的多枝燈,還反映了漢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徵。比如四川地區出土的多枝形燈具的造型並沒有體現最原始的特點即對樹形狀的模仿,而是以西王母為主要造型元素,反映升仙的思想。
此外,漢代的多枝燈也展現了漢代人對於力學的認識。兩漢多枝燈常常有很多的裝飾性元素,然而燈具的底盤卻並非很重,並且當時多枝燈的造型也並非是完全對稱的。這反映了當時的工匠們已經能夠合理使用各類材料,並且掌握了一定的力學原理。
最後,兩漢時期的多枝燈多以"升仙"為主題,比如裝飾物為朱雀、鳳凰、龍、羽人及西王母等形象。這個主題體現了早期社會的人們對天界的敬畏,也反映了受道教的影響下,人們對長生不死和飛升至天的渴望。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多枝燈很多是用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形象和現實生活中的動物、人物,充滿了神秘色彩和奇幻的浪漫。這樣人界和天界的融合,表達了當代人對仙界的嚮往和現世的依戀,也是一種對於自身美好的願景。
結語:
在火出現之前,白天有太陽照亮世界,而每到深夜,我們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日、月、星辰是他們接觸到的最為自然的光源,他們一直想要尋找光亮,特別是在星光黯淡、月色朦朧的漫漫長夜,對黑暗的恐懼會使他們更加渴望光明。
兩漢是中國古代燈具的第一個繁榮時期,從清晨"日出而作"到傍晚"繼之以燭",燈具既可作為精美的室內陳設以供觀賞,也可以作為實用的照明器具,漢人可以在夜間宴會、遊樂、讀書、沐浴。借長信宮燈和漢代的多枝燈為代表,展現兩漢燈具藝術之美,復原燈具在漢代社會日常生活中所承擔的重要角色,希望能傳達漢人對器物設計的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文物資料叢刊》
《西京雜記校注》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