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法國科學家現在德國工作的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獲獎,原因是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這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俗稱為基因剪刀。
開發基因剪刀跟化學有什麼關係?其實,諾貝爾化學獎「不務正業」早就名在外了,因此有人戲稱諾貝爾化學獎為「理綜獎」。說起來,化學與物理、生物、醫學,還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化學發展到今天,已經越來越不像純正化學,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能說明化學應用廣泛,也可以說化學很厲害吧。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兩位都是女科學家,算上昨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今年已有3位女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要知道,自1901年諾貝爾獎頒獎以來,共有7位女科學獲獎,今年就有3位女科學家獲獎,女科學家獲獎是今年諾貝爾科學獎一個很大的特點。當然,每個獎項都有美國的科學家,也是一個重要特點,但這一點,已經有多年了,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
今年,因為「基因剪刀」而獲諾貝爾化學獎,那麼跟中國有什麼關係呢?
「基因剪刀」要說跟中國的關係,首先要說的一點,就是中國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反轉基因群體。「基因剪刀」這個強大的工具,肯定有助於轉基因的發展,在強烈反對轉基因的人們眼中,開發這樣的轉基因「工具」,顯然是「助紂為虐」吧。
不知,今天中國的那些反轉基因的人,看到兩位科學家因為開發出「基因剪刀」而獲得諾貝爾獎,到底會是什麼感想?在反轉基因的人們心目中,轉基因形同惡魔,他們恨不得將轉基因一棍子打死。同時,反轉基因者煞費苦心地大力宣揚,全世界都在反對轉基因,他們就是想讓人們相信,轉基因就是洪水猛獸,一定會禍害人間。開發轉基因工具的科學都獲得諾貝爾獎了,那轉基因能會是全世界都反對嗎?
如果一定要說,中國人在轉基因問題上非常保守,也不盡然。2018年,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已經於11月在中國誕生。此舉引起世界性轟動,招致人們的強烈譴責。因為,將轉基因技術用之於「造人」,嚴重違背公認的科學倫理。當然,後來賀建奎受到嚴厲處理。
一方面,有一個強大的群體,強烈反對轉基因;另一方面,有人竟然敢無視倫理道德,用轉基因技術來「造人」。這兩種情況,居然並存於中國,這是非常令人感慨,也是感到詭譎的事。
這,或許就是在中國發展轉基因面臨的困境。科學的發展,是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基礎的。今天,看到法、美科學因為「基因剪刀」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如果要問,中國人何時也能獲獎,除了考慮我們的科技實力之外,還需要考慮一下,我們科技研究的社會環境,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