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為「半邊天」,在各行各業中都不乏她們的身影,科研圈也不例外。
在學術圈中,她們不斷打破「史上最年輕」記錄,擁有遠超同齡人的學術能力和成就,也有令人羨慕的才華和造詣。科學需要女性,女性在學術上的光芒相比男性毫不遜色,我們不少優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更是在各自的領域裡努力探索,發出自己作為科研人的學術之光,推動科學的不斷前進。
今天,我們就介紹幾位中國學術圈裡優秀女性。
1977年出生,1996年高考後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2004年,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師從施一公,隨後在普林斯頓做了2年博後,2007年返回清華,30歲時開始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7歲時率領團隊攻克世界難題——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隨後揭示出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40歲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研究領域
•運用結構生物學和其他相關手段揭示膜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
•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膽固醇代謝的調控機理;
•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植物脫落酸信號通路的分子機理
代表性論文
1.Jianping Wu, Zhen Yan, Zhangqiang Li, Chuangye Yan, Shan Lu, Mengqiu Dong, and NiengYan*.(2015) 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Cav1.1 complex. Science, 350(6267):aad2395.
2.Dong Deng, Pengcheng Sun, Chuangye Yan, MengKe, Xin Jiang, Lei Xiong, WenlinRen,Kunio Hirata, Masaki Yamamoto, Shilong Fan & NiengYan*.(2015) 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by glucose transporters. Nature, 526(7573):391-6.
3.Ruobing Ren, Xinhui Zhou, Yuan He, MengKe, JianpingWu,Xiaohui Liu, Chuangye Yan, Yixuan Wu, Xin Gong, XiaoguangLei,S. Frank Yan, ArunRadhakrishnan, NiengYan*.(2015) Crystal structure of a mycobacterial Insig homolog provides insight into how these sensors monitor sterol levels. Science, 349(6244):187-91.
4.Zhen Yan, Xiao-chen Bai, Chuangye Yan, Jianping Wu, Zhangqiang Li, Tian Xie, Wei Peng, Chang-cheng Yin, Xueming Li, Sjors H. W. Scheres, YigongShi* & NiengYan*.(2015) Structure of the rabbit ryanodine receptor RyR1 at near-atomic resolution. Nature, 517(7532):50-5.
榮譽、稱號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者、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顏寧2000年獲得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2005年獲Science/AAAS評選的北美地區 「青年科學家獎」;2007年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主要致力於重要跨膜運輸蛋白及植物脫落酸受體信號通路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研究,2009年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40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學術論文13篇,並受邀為Annual Review in Biophysics、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等著名綜述期刊撰寫文章,其成果於2009年和2012年兩次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1977年出生,1996年高考後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2004年,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師從施一公,隨後在普林斯頓做了2年博後,2007年返回清華,30歲時開始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7歲時率領團隊攻克世界難題——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隨後揭示出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1],40歲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研究領域
細胞應激和穩態調控相關研究
科研成就
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Molecular Cell和Cell Research發表多篇論文。
榮譽、稱號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線粒體與代謝研究室主任、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
最年輕的北大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9年科學探索獎、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世界青年科學家、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惠康信託和卡洛斯提·古爾本金基金會聯合授予的國際研究學者(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
劉穎在應邀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強調「科研其實就是一份工作,會鼓勵自己的女學生,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如果自身適合科研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像顏寧老師一樣,劉穎老師同時在科研和生活上都能夠做到多姿多彩,不刻板、不單調、接地氣,這才是她們最具魅力的地方。
劉明偵,1990年出生於重慶,18歲留學英國布裡斯託大學,21歲劍橋碩士畢業,23歲發表NATURE一作論文,24歲牛津大學博士畢業,25歲被聘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牽頭成立「應用化學研究中心」,28歲被任命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並當選四川省婦聯第十三屆兼職副主席。
2012年,劉明偵教授在牛津大學光伏光電研發中心,以新型太陽能電池為研究核心,研究對象涉及材料學、光電學、電子器件等方面,主攻以滷化物鈣鈦礦(perovskite)材料為核心的太陽能器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2013年9月,其首篇基於平板薄膜結構的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文章在《自然》主刊上發表。
研究領域
(1) 重視基礎前沿科學研究,積極探索當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謎團
(2) 突破國內現有傳統太陽能電池瓶頸,實現與新一代薄膜電池疊加新技術
(3) 以鈣鈦礦材料為基礎,實現新材料在更廣泛光學器件上的應用劉明偵教授保持著同英國眾多知名高校及企業有長期密切合作,依託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是在中國頂尖電子器件應用技術的研究單位,劉明偵教授擬繼續開展對新材料在光學器件的應用研究,深入理解並發展光學器件理論,利用在材料製備、器件設計、實驗平臺搭建等優勢,目標開發出一系列新型高效的光學元件,在創新型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研究方面做出高水平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
2014 獲得由牛津大學Wolfson學院頒發的學院特別獎2013 獲得歐洲材料研究協會頒發的會議特別獎2012 獲得全英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金獎2011 獲得布裡斯託大學授予的「桑德爾獎 (Sander Prize)」2011 獲得由英國工程技術協會頒發的「工程技術獎(IET Prize)」。
2012年,劉明偵博士在牛津大學光伏光電研發中心,以新型太陽能電池為研究核心,研究對象涉及材料學、光電學、電子器件等方面,主攻以滷化物鈣鈦礦(perovskite)材料為核心的太陽能器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2013年9月,劉明偵博士《自然》(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當時年僅23歲。論文是她就讀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工藝的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經成為了新能源開發的新寵,預期將在2017年正式邁向市場。鈣鈦礦是於2012年底被發現的新型材料,價格低廉,製造工藝簡單。「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為了搶時間,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實驗,鑽在實驗室裡十幾個小時。」劉明偵說。
榮譽、稱號
2020年1月,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消息,材料與能源學院劉明偵教授團隊在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Energy》、《Solar RRL》上連續發表多篇關於進一步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研究論文,以及高效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結構組分的綜述論文。
出生於1994年,工學博士,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2015年畢業於 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研究領域
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
研究成果
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榮譽、稱號
李晟曼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網站2019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誠信前行」國獎經驗分享會順利舉辦》。2011-2015,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工學學士;2015-2020,華中科技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工學博士 (導師:吳燕慶);2020-,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本文由松迪科技編寫,綜合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