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BCFD(生物和化學耦合處理工藝)」汙水處理工藝模型。
在首都「新國門」大興國際機場北側,有一排整齊乾淨的小房屋,很難想像這排不起眼的建築正是大興國際機場水體養護的「心臟」,肩負著大興國際機場34.2萬平方米範圍內的水體養護工程,而這僅僅是首發交通工程公司參與維養的30多個水體養護項目其中之一。
堅持技術創新,「小設備」實現「大突破」
「我們的BCFD設備特別適用於高速服務區等氮磷含量較高的汙水環境,脫氮除磷效果可比傳統設備提升20%以上。」首發交通工程公司技術帶頭人馬保龍告訴記者。高速服務區汙水由於衛生間人流量大,其汙水中氮、磷含量是普通社區生活汙水的1.5-2.5倍,過去在使用常規汙水處理設備時,受技術限制,處理後汙水標準通常僅能達到汙水處理標準中國標一級B排放要求。「這類水常常帶有一定的異味,色度比較高,通常只能用於澆灌綠地,連衝廁所都無法使用,適用範圍非常有限。」馬保龍說。
2018年,在國內最嚴苛的北京市汙水排放A級標準開始施行,由於市場上還沒有相關汙水處理設備,為了填補市場空白,適應汙水處理新標,首發交通工程公司開始依託北工大、北交大科研院校國家工程實驗室的核心工藝技術,通過因地制宜,權衡全壽命周期成本等因素,採取「BCFD(生物和化學耦合處理工藝)」技術路線,積極推進小型汙水處理項目建設施工。馬保龍說:「我們的BCFD技術擁有高效的汙染物去除能力,通過增加處理單元,可以更好地為汙水提供生化反應環境,從而有效強化氮磷的去除效果和提升出水質量,具有高質高效、靈活方便、建設費用低、維養經濟等特點,尤其適用於高速服務區等氮磷含量較高的生活汙水。」
目前在已應用BCFD技術的高速收費所中,其經過處理後汙水質量不但可以完全滿足北京市A級汙水排放標準,同時COD、氮、磷等關鍵指標更可在此基礎上優化10%以上。記者在大興國際機場水體養護項目部、京開高速西紅門收費站等地看到,經過處理的汙水已用於人工湖景觀建設、衛生間清潔等工作,原本人人避之不及的生活汙水已經變成了助力環保建設的「生力軍」,一批批「小設備」正在引領著首都汙水處理的「大突破」。
圖為監控室管理平臺顯示的汙水COD、氨氮、PH值等多項關鍵水質指標。
堅持數字創新,「小設備」引領「大變革」
「目前我們轄區35個汙水處理站,均已實現了汙水處理遠程監控。」馬保龍說。為了加強設備管理,實現數位化運營,首發交通工程公司研發上線了汙水處理遠程監控管理平臺,將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到汙水處理領域,實現了全過程智能化在線監測、網絡傳輸和遠程控制,解決了傳統水處理存在檢測時間長、效率低、數據採集難、誤差大、問題發現滯後、浪費嚴重等弊端。
記者在監控室中看到,該管理平臺不僅可以顯示汙水COD、氨氮、PH值等多項關鍵水質指標,同時還可以對全部水處理設備工作溫度、健康狀態進行全面檢測,方便監控人員第一時間掌握水處理系統全部信息。實現了「小設備」引領的數位技術「大變革」。
堅持展望未來,「小設備」引領「大發展」
「這是我們正在研發可移動式應急汙水處理設備,等該系統研發成功後,可隨時增援類似高速服務區節假日汙水處理量倍增等突發情況。」研發人員在水處理模型前介紹說。首發交通工程公司最新研發的可移動式應急汙水處理設備,具有啟動快、不受溫度影響、水處理時間短等優點,在使用時,整套水處理系統僅需一輛拖掛板車,即可實現整體移動。設備從進水到水處理完畢,整個過程根據汙水量不同,一般僅需3-5個小時,比普通汙水處理系統節約時間60%以上。
幾年來,首發交通工程公司有針對性的研究汙水處理工程,聚焦分散型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優勢,走出了一條綠色轉型升級發展之路,向環境保護治理、建設美麗鄉村、保住綠水青山邁出了堅定步伐。這臺「小設備」將繼續引領首都汙水處理技術革新的「大發展」。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俊鋒)
[ 責編:張悅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