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穿梭在雲端的團隊,3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的研發將創新的標籤插在了城市的上空;這是一支不懼複雜空間結構的團隊,國家級BIM成果的運用為城市注入了新的靈魂;這是一支拓展人居幸福空間的團隊,住宅技術的創新為居民的生活質量添「智」又添「質」。他們就是來自中建二局廣清分公司的「三超鐵軍團隊」——羅資奇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被廣東省工業工會評為「大灣區建設勞動競賽創新先進團隊」稱號,相繼榮獲國家級科技榮譽34項。
羅資奇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主要成員合照(劉豔梅攝)
風順正是揚帆時,開拓創新潮頭立。羅資奇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以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為主要攻關方向,他們深耕這片創新熱土,始終洋溢著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初心,激情和夢想滿懷。
精益求精築匠心,務實精細重品質
群雁齊飛還需頭雁領,工作室領銜人羅資奇常以「大意一次,懺悔一世」這句話來警醒團隊。
在廣州華邦國際中心項目在初期進場時,面臨著原樁基單位施工連續牆質量較差,存在嚴重滲漏風險的問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連續牆進行注漿封堵滲露點,再增加一道內防水就可以把水擋在外面」,工作室成員王睿率先提出解決方案。
然而項目毗鄰珠江水系,地下水位高、水頭壓力大,採用內防水的做法治標不治本,必須要採用可靠的排水方案才能將項目的滲水問題根治。「既然水往裡走,那我們就把它再『請出去』」團隊成員賴明松創新性地提出了連續牆、襯砼牆+疏水構造的「兩牆合一防排結合」的工藝構想,並得到了工作室大多數成員的認可。
華邦國際中心項目地下室兩牆合一防排結合工藝做法(王睿攝)
這時,羅資奇卻並沒有急於做出採納的決定,而是帶領團隊查閱以往工程案例,並聯繫專家進行研究論證。他們發現在疏水板外側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使用耐久性將得不到保障。經過團隊的反覆優化後,形成了「連續牆+內襯砼牆+疏水板+磚牆保護的疏水空腔」設計方案,實現防排並舉同時保證結構經久耐用,所有問題最終迎刃而解。
華邦國際中心項目2019年廣州市質量月觀摩會牆體質量(劉恆超攝)
正是因為工作室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2020年2月10日,華邦國際中心項目被評為「2019年度廣州市建築施工質量安全示範工地」,成為2019年度廣州市僅有14個的示範工地之一。「工匠者,乃精雕細琢之人,一顆細膩心,兩隻勤勞手」,正是羅資奇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真實寫照。
開拓進取築匠思,創新求變出新招
「勞模引領」凝聚團隊向心力,「自主創新」激發無窮創造力。工作室自成立後,充分發揮著技術攻關隊、創新智囊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的重要作用,相繼孵化出了4個職工創新工作室、省教育廳命名的城市建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綠色建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為項目「智」造不斷貢獻力量。
美輪美奐、創意十足的騰訊廣州總部大樓的設計方案,出自於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讓·努維爾之手,199米高空超大花園式的直挑觀景平臺正是他的神來之筆。但是為了建築效果,28米直挑臂不允許任何下頂或上拉結構。如此設計直挑結構將導致後端核心筒頂部高達100mm的拉伸變形,存在嚴重的結構安全問題。
「如果從核心筒24層開始留置後澆,核心筒則不能向上推進,上部結構將陷入無法施工的死循環」,當羅資奇看到設計院的方案後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愈是艱難,羅資奇心中那股的不服輸韌勁兒愈是強烈,有好幾天深夜他怎麼也睡不著,半夜兩點打開電腦查找資料,不斷琢磨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不知不覺天都亮了。
羅資奇帶領團隊研究技術方案(王振攝)
在羅資奇的帶領下,工作室經過124個創新想法的碰撞,57種新型材料的調研,19份草案的反覆論證,最終匯聚成1種創新性可行方案——在核心筒牆體埋置豎向預應力鋼棒。這個方案完美滿足建築所需效果,又保證了結構安全可靠,最終得到了設計師及業主方的一致認可。
「創新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工作室成員之間思維碰撞帶來的「共振效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工作室的潛能,創造了一項項降低企業成本和推動行業進步的科技成果。
科學培養築匠人,提升隊伍攢後勁
工作室成員匯集了省勞模、中建二局十佳道德模範、羊城工匠等4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如今,工作室隊伍不斷壯大,正是這支敢拼敢闖的年輕隊伍,為推動建築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工作室理事作為我的職業導師為我職業道路點亮明燈,而另一位技能導師在專業技能上為我授業解惑,在他們的帶領下,我能走的更穩、走的更快。」賴明松在「雙導師」培養機制下,短短5年時間成長為華邦國際中心項目指揮長。而如今,他也開始帶領培養他的徒弟。
新成員與導師籤訂《雙導師帶徒協議》(劉豔梅攝)
「師傅除了教授我工作的技能,每周還會找我談心,了解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及時為我排憂解難,就像哥哥一樣。」工作室新成員鄭德榮在談心談話制度下,很快適應了新環境,現在已經能夠完全獨立編制施工方案。除了談心談話制度外,工作室還通過開展「我這兩年來集中匯報」、「同堂聽課」、「崗位模擬競聘」等人才培養措施,全方位助力青年人才成長成才。
賴明松與新成員談心談話(張幸攝)
在強化內部培養的同時工作室積極與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深化產學研課題研究,提升協同創新水平,讓創新的種子生根發芽。工作室還聘請優秀高校教授為青年職工開展培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新苗」的成長提供沃土與陽光。
勞模引領,「智」造未來。羅資奇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將繼續揚帆起航,他們意氣風發,心上滾燙有夢、肩上飛揚有風,步伐堅定而響亮,持續向社會奉獻著光和熱。(文/黃彥、劉豔梅)
[ 責編:戰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