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薔薇科蘋果亞科的一群小喬木或大型灌木,石楠樹早春紅葉繁繁,仲春白花簇簇,夏季綠蔭片片,秋季紅果纍纍,冬季如傘覆白雪,因為具備很好地觀賞性。再加上生長適應性也強,耐鹽鹼和乾旱,適合做公園、庭院、廣場、道路等處;;另外,它還對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有一定抗性,因而在中國作為行道樹而廣泛種植。
尤其是在高校,石楠樹十分普遍,然而很多人覺得石楠花的味道十分難聞,覺得有些像人類男性精液的味道,非常刺鼻,因此,雖然目前有很多城市將石楠花作為城市景觀和綠化植物,但是卻經常因為這個味道引起強烈吐槽。目前,以武漢種植此樹來作為綠化景觀樹最多。當地媒體也多次報導過石楠花花期期間的氣味引起居民不滿的新聞。
那麼,石楠花的味道真的是精液的味道嗎,其實不太準確,對於石楠花的味道你能精準形容出來算我輸!
科學家發現,天南星科和薔薇科的許多植物裡裡。氣味的主要來源是胺類物質,胺類是氨的衍生物,氨分子由一個氮原子與三個氫原子結合而成,如果把其中一個、兩個或全部三個氫原子換成含有碳原子的有機基團,得到的就是胺類。
在常溫下,低級脂肪胺是氣體,丙胺以上是液體,高級脂肪胺是固體。低級胺有令人不愉快的,或是很難聞的氣味。例如三甲胺有魚腥味,丁二胺(腐胺)和戊二胺(屍胺)有動物屍體腐爛後的惡臭味。而石楠正是屬於薔薇科植物。
2013年,中國研究者對石楠花的揮發成分做了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HS-SPME-GC-MS)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石楠花揮發物質中含有33種主要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總體積含量佔到了總揮髮油的93.8%。其中就包括2-(4-甲氧苯基)-乙胺和3-甲基-N-(2-苯乙基)-1-丁胺這兩種胺類物質。還有就是苯甲醛(63.9%)和一定含量的苯乙醇(3.9%)。這就是石楠花味道的組成來源。
之所以人們會認為石楠花和精液味道很像,這是因為精液中含量最多的胺類是精胺(spermine),它也是氣味的主要貢獻者;其次則是亞精胺(spermidine)。此外還含有少量名字聽上去有點恐怖的腐胺(putrescine)和屍胺(cadaverine)。
精胺是含有兩個氨基和兩個亞氨基的多胺類物質,在生物體內由腐胺(丁二胺)和S-腺苷蛋氨酸經多種酶催化後生成。屍胺不是只與腐敗作用有關,生物活體在生命代謝中也會產生少量的屍胺。它是造成尿液與精液的特殊氣味的部分原因。腐胺在每一個細胞中都可以找到,人們認為這種化合物通過升高或降低它的含量水平來控制細胞的pH值。
所以石楠花的味道和精液的味道會比較相似,但是它們結構與精胺、亞精胺差別甚大,味道其實仔細分析出來並不完全相同。
尤其是石楠花中還有苯甲醛(63.9%)和一定含量的苯乙醇(3.9%),苯甲醛為最簡單的,同時也是工業上最常為使用的芳香醛。在室溫下其為無色液體,具有特殊的杏仁氣味。而苯乙醇則具有具有清甜的玫瑰樣花香。
所以總結來說,對石楠花氣味的準確形容應該是——用杏仁味和玫瑰味調過的類似於人體精液的味道,是不是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調製一下這個味道,看看符不符合。
石楠花等植物為什麼會進化出如此刺鼻的味道,就是為了種群的延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許多人認為只有動物才具有複雜的、各式各樣的行為。但是現代生物學家們發現,植物能夠做動物所做的一切事情,而且植物行為比動物行為具有更多的獨特性、趣味性及隱秘性。
植物為了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植物在戀愛、結婚、生育、後代成長的各個環節都有著讓人嘆為觀止的行為。
比如依靠風力傳粉;依靠水流傳粉;還有依靠色誘的,生長在歐洲的眉蘭,它們花的形狀和顏色
都模擬某種雌蜂,並散發與雌蜂的性信息素十分相似的氣味,當雄蜂受到引誘爬上花試圖交配時,
花粉塊就粘在了雄蜂身上。
還有就是依靠動物傳粉,而如何吸引動物呢,植物就進化出來了濃鬱的味道,不同植物散發的氣味不同,所以趨附的昆蟲種類也不一樣,有喜芳香的,也有喜惡臭的。薔薇科通過胺類物質刺鼻的味道來完成授粉,這也是它們的進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