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挺好看的石楠花,為什麼聞起來一股……精液的味道?
一個AI
昨天本AI發飛絮文章《》的時候,有網友留言指出另一個恐怖故事:石楠花也要開了……
不知道恐怖在哪?讀讀本文標題吧。
作者:劉夙
編輯:老貓
當我還在北京上學的時候,就聽說南方的常見觀賞樹木石楠到了春天開花時會散發出一種——嗯,難以描述的氣味,很多人都被燻得難受,不得不繞開它走路。當然,「難以描述」只是一種委婉語,因為對這種氣味還是有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準確的比喻的——只要你敢說出口——那就是精液味。
石楠是什麼?
石楠本名「石南」,早在漢末成書的《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被列為本草中的「下品」。按照李時珍的解釋,因為這種植物「生於石間向陽之處」,所以叫「石南」。如果李時珍所言無誤,那麼從造詞法來說,「石南」就是一個非常另類的植物名稱——是用了一個和這種植物的特性有關的方位詞詞組來指代它,就像「明前」指清明前採摘的茶葉,「陛下」指靠宮殿臺階(陛)下面的侍者傳話的那個人(皇帝)一樣。
石楠是一種非常好的綠化植物——除了開花的那一小會兒。圖片:mesarbustes.fr
正是因為「石南」不像植物名稱,後世的著作(比如清代的《廣群芳譜》)常常把它誤寫成「石楠」;這個名稱的構詞類似於人們熟悉的「小麥」「大豆」「紅花」之類,看上去就順眼多了。正好,「楠」也是南方的一類常綠樹木,「石楠」在產地和常綠習性這兩方面與楠木有相似之處,所以也不失為一個合適的名字。經過《中國植物志》等權威工具書的推廣,「石楠」在今天已經成了正名,像《江蘇植物志》那樣堅持使用「石南」反倒成了不合時宜的做法。
不過,對於這類植物,以前的學者們似乎過多地關注了它的葉子。石楠的學名叫Photinia serrulata,屬名Photinia(以及英文名photinia)來自古希臘語φωτεινός(phōteinos),意思是「閃亮的」,指的是它的葉片上表面光滑、亮光閃閃。種加詞serrulata的意思則是「有小鋸齒的」,描述的則是葉片邊緣。就連園藝界也很重視石楠葉子的觀賞性,特意把它和同屬另一種光葉石楠(P. glabra)雜交得到了紅葉石楠(P. × fraseri),在全世界都廣為栽培。
紅葉石楠的春季新生幼葉可以長時間保持紅色。圖片:wiki commons
然而事實證明,廣大人民群眾並不怎麼在乎它的葉子好不好看,真正存在感十足的,還是它開出滿樹白花時散發的那股令人窒息的味道……
精液味從哪裡來?
為什麼石楠花有精液的氣味?今年愚人節,果殼又開了這個玩笑(天了嚕希望沒人信)。接下來,我們會從化學成分的角度試著探索一下。
精液是人體重要的分泌物之一,又和生殖這種重要生理活動密切相關,所以醫學上早就弄清楚了引發它氣味的物質——是一些胺(àn)類有機化合物。胺類是氨(ān)的衍生物,氨分子由一個氮原子與三個氫原子結合而成,如果把其中一個、兩個或全部三個氫原子換成含有碳原子的有機基團,得到的就是胺類。分子量比較小的胺類幾乎都是氣味令(正常)人不快的揮發性物質。精液中含量最多的胺類理所當然叫「精胺」(spermine),它也是精液氣味的主要貢獻者;其次則是亞精胺(spermidine)。
除此之外,精液中還有少量名字聽上去很恐怖的腐胺(putrescine)和屍胺(cadaverine),顧名思義,這二者在腐屍中含量頗高,是屍臭的主要成分——急於給後代尋找食物的懷孕雌蠅對它再喜歡不過了。
那麼石楠花散發的「精油」又含有什麼成分呢?這就不那麼容易回答了。儘管花朵精油是香精工業的重要原料,一些極為著名的香花的揮髮油成分已經被研究得十分徹底,但是對於那些氣味沒特色或不討人喜歡的花朵來說,化學家就很少有動力去研究它們的揮髮油成分了。2006年,瑞典和德國的4位學者匯總了約270篇文獻對花朵氣味成分的分析,它們僅僅涵蓋了90個科的991個種,而且分布極為不均——蘭科的研究相對較多,而很多科壓根就沒被分析過。
不過,憑藉這些有限的分析,我們知道的確有些植物的花朵精油含有相當數量的胺類,而且這些植物集中在兩個科——天南星科和薔薇科裡。天南星科有很多植物的花以惡臭著稱,比如花序巨大、很多年才開一次花的「屍花」巨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就是如此。正是豐富的小分子胺類和其他一些含硫有機化合物讓它的花散發出腐屍般的氣味,所以可以吸引蠅類前來為它傳粉。
小分子胺類是使巨魔芋散發惡臭的元兇。圖片:sarracenia.com
在薔薇科中,花朵氣味含胺類的植物又集中於梨亞族(Pyrinae),相當於傳統分類中的蘋果亞科(Maloideae)。以山楂屬(Crataegus)為例,它的花朵能釋放出三甲胺和N-亞甲基乙胺。三甲胺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它是海鮮腥味的主要成分。生活於海洋中的很多動物在細胞中都含有氧化三甲胺,用來調節細胞內液和海水之間的滲透平衡。這些動物死後,氧化三甲胺就被微生物轉變成三甲胺,腥味就顯現出來了。山楂花的這種濃烈魚腥味令蜜蜂避而遠之,卻可以吸引蠅類為它傳粉。
山楂花。我跟你說山楂樹之戀什麼的一點都不浪漫……圖:riyuexia.com
除了山楂之外,梨亞族的栒子屬(Cotoneaster)、花楸屬(Sorbus)、梨屬(Pyrus)的花也都能散發以三甲胺為主的胺類。因為不同種或品種的花釋放的揮發性成分不一樣,在不同背景的烘託之下,有些花的氣味像山楂花一樣類似魚腥味,有些花的氣味就更容易令人聯想到精液了……
比如梨屬有一種豆梨(Pyrus calleryana),原產中國東部和越南北部,20世紀初引種到美國,50年代以後成為當地重要的觀賞樹種。它的花極為濃密,所以盛花的時候氣味也很大。很多美國人將這種花的氣味形容為「爛魚味和精液味相混雜的味道」,這也讓它在美國俚語中贏得了「精液樹」(semen tree)的諢名。
豆梨看上去好看,但是……圖片:Randy Stewart
石楠?還沒有定論
石楠屬也是梨亞族的成員之一,按說我們可以推測,它的花的氣味可能也是小分子胺類導致的。不過,事實沒有這麼簡單直接。
2013年,中國研究者對石楠花的揮發成分做了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HS-SPME-GC-MS)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石楠花揮發物質中含有33種主要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總體積含量佔到了總揮髮油的93.8%。然而,這33種化合物並不包括三甲胺或者任何一種小分子胺,其中只有2-(4-甲氧苯基)-乙胺和3-甲基-N-(2-苯乙基)-1-丁胺這兩種胺類物質。[1]雖然這兩種胺類在揮髮油裡的含量分別只有0.8%與0.7%,它們的結構也與精胺、亞精胺差別甚大,但是這些大分子胺類釋放出來的氣味倒是有可能更接近精液的味道,而不是三甲胺的魚腥味或者腐胺的惡臭味。
當然,我也沒有一種種聞過這些化學物質的真實氣味,所以即使有了上述的分析,石楠花精液味的由來恐怕仍是懸案。除了上述兩種胺類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可能,例如那6.2%未檢出的成分裡也許仍然含有三甲胺等小分子胺類。無獨有偶,對其他幾種具有「精液氣味」的花朵的分析也沒有定論。幾項對板慄花的研究並沒有在它的揮發成分裡發現小分子胺類物質,甚至連大分子胺類都沒有[2,3];而對女貞花的研究則在其揮發成分裡發現了吡啶的衍生物——雖然吡啶的氣味與精液非常類似,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確定女貞的氣味是由這種成分單獨導致的。
在很多介紹生殖健康的資料裡都有這樣描述:「正常男性的精液有慄子花的氣味。」圖片:chestnutfarmvic.com
不過,分析倒是還顯示,石楠花精油中含有極豐富的苯甲醛(63.9%)和一定含量的苯乙醇(3.9%)。苯甲醛是杏仁的風味物質,苯乙醇則有清甜的玫瑰花香。這樣一來,對石楠花氣味的準確形容應該是——用杏仁味和玫瑰味調過的精液味!
另外,還有一類叫「歐石南」(這裡的「南」倒是不建議寫成「楠」)的植物,雖然也帶「石南」二字,卻和石楠沒有親緣關係,而是杜鵑花科歐石南屬(Erica)植物,英文名heath。歐石南的花絕不含胺類,有的還有怡人的芳香,要不然,Heath(希斯)在英語中恐怕也不那麼方便作為男性名字了吧。
歐石南(Erica carnea)的花枝。圖片:wiki commons
一個AI
說「石楠花聞起來像精液」似乎很猥瑣,但如果說「精液聞起來像石楠花」……就……莫名有點文藝了呢⁄(⁄ ⁄•⁄ω⁄•⁄ ⁄)⁄
強行科普一百年
不是什么正經號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