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生活在2億年前的中生代,它們曾是地球的霸主,但卻於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只給我們遺留下骨骼化石,成為研究的重要資料。那麼,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
科學家在研究恐龍時,首先關注的是:龐大的恐龍到底是冷血動物還是溫血動物。持冷血動物觀點的學者主要的根據是,恐龍是屬於比較低等的動物,鱷魚、青蛙、蛇都是典型的冷血動物。但是冷血動物的體溫都是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升降,龐大的恐龍依靠什麼達到最佳溫度呢?如果也依靠曬太陽,則很難自圓其說。經推測,最重恐龍達80噸重,如此龐然大物,依靠曬太陽升溫,簡直無法想像。 另一些學者提出恐龍是「溫血動物」,體溫恆定。但是「溫血動物說」仍舊難以服人:最大恐龍身高9米以上,身長20米以上,重量達80噸,多大的心臟才能推動如此大量的血液、維持血液循環而滿足身體各部位的需求啊!
恐龍末日:小行星撞地球
這是一個發生在史前年代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它也曾被人反覆講述過:
距今6500萬年前的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熱帶灌木林中,許多不同種類的恐龍平靜地像往常一樣或在湖邊漫步,或在水中覓食。在森林的邊緣,一隻性情溫和的雷龍正在水草豐美的地帶來回踱步;在一片開闊的原野上,一隻霸王龍正準備撲向一隻巨大的三角龍……
突然,遙遠的天際出現了一團巨大的火光,一聲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巨響打破了這個寧靜的世界。一個直徑幾公裡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這是一顆不期而至的小行星,與地球碰撞後產生的撞擊力可達1015噸TNT炸藥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卷著塵埃的一個巨大的蘑菇雲迅速升起,直衝天空,而後彌散開來,最後把整個地球都籠罩在裡面。很快,恐龍就彼此都看不見了,因為黑雲遮天蔽日,白天也沒有了陽光,這種恐怖的狀況持續了一兩年。植物因為光合作用中斷而大量枯萎、死亡,「食草」恐龍率先相繼死去,「食肉」恐龍也由於失去了食物而陸續滅絕了。
氣候變冷改寫恐龍命運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有一個重要的說法就是氣候變遷。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
而在侏羅紀時期,聯合古大陸又開始分裂,到白堊紀晚期加速分裂,而且氣候逐漸變冷,全球海平面下降,陸地面積增大。一項科學研究顯示,1.37億年前,世界海洋的溫度突然從13℃~14℃急劇下降到9℃。白堊紀時期氣溫突然下降,很有可能是導致全球的恐龍消亡的主要原因。進行這項重大研究的科學家稱,這一現象導致恐龍走向最終的滅絕之路。
【閱讀思考】
1、恐龍生活在多少年前?又於多少年前滅絕?
2、文中說恐龍滅絕有幾種說法?分別是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