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聽|最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綜述(語音版)及文章精選

2021-02-12 全球醫生組織

Mar. 19th, 2020 (摘要):

Featuring articles on diskectomy or conservative care for sciatica, no sedation or light sedation in ventilated ICU patients, long-acting therapy to maintain HIV-1 suppression,A screening program to eliminate hepatitis C in Egypt; a review article on hereditary angioedema; A case report of a man with shortness of breath, cough, and hypoxemia; and Perspective articles on universal disease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on when medical care ignores social forces, on opioid prescribing in the midst of crisis, and on the dishonesty of informed consent rituals.

Dr. Stephen Morrissey《NEJM》執行主編,訪談傳染病專家Dr. Eric Rubin 和Dr. Lindsey Baden,兩位也《NEJM》副主編和執行編輯。最近一周醫界一直在探討關於治療和支持治療Covid-19感染患者,也爭議藥物驗證方法和老藥新用選擇,大家似乎在談同一件事情,又好像各持己見和觀點。聆聽專家評論【語音】:WHO拉響全球公共衛生緊急警報快兩個月了;從美國確診第一例Covid-19患者到今天飆升至2萬多人確診,時間不到一個月時間。《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形象地比喻,大家都聽了警報聲音震天響,但誰都沒當會兒,直到三周前開始抓瞎了。談什麼亡羊補牢呀!

案例報告一


案例報告簡述如下(英文),希望有關醫學專家和臨床醫生仔細研讀,從中汲取一些教訓。

藉此機會表述一觀點:微信裡一篇文章說「國內醫生向美國頂級專家、政界分享抗疫經驗」。提到張文宏、曹彬和彭志勇三位。

坦率講,他們三位所說的不是經驗,而是經歷!甚至是倉促上陣迎戰疫情的慘烈經歷。

Courtney Enix, M.D., Kevin Seitz, M.D., DavidRoach, M.D., Robin Stiller, M.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Harborview Medical Center

Case presentation:
A man in his 6th decade of life with no significant past medical historypresented with acute onset fever and difficulty breathing.

The patient had been in his usual state ofgood health until late 2019, when he experienced a polytraumatic injury,requiring prolonged hospitalization and ultimate discharge to a skilled nursingfacility (SNF) for ongoing rehabilitation. He had been residing at the SNFsince, and in the week leading up to admission started to develop coughproductive of sputum. On day of admission, he developed fevers and tachypneaand was brought in for evaluation.

Physical exam:
On arrival, he was found to be febrile to 40.7°, tachycardic to the 140s, andtachypneic to the low 40s requiring 15L by nonrebreather to maintain an SpO2greater than 90%. The patient was in distress and unable to speak in fullsentences. He was using his accessory ventilatory muscles; breath sounds werecoarse bilaterally. His cardiac rhythm was regular and he was warm and wellperfused.

Pertinent laboratory values:
A venous blood gas revealed a pH of 7.46 and pCO2 of 45 mmHg. Lab work wasremarkable for hypernatremia to 151 mEq/L, hypokalemia to 3.1 mEq/L, creatinineof 1 mg/dL (baseline 0.5mg/dL) and BUN of 39mg/dL. He had a leukocytosis to16K/μL with neutrophilic predominance to 82% and mild leukopenia 0.9K/μL. Hisliver function tests and lactate were normal. Influenza and RSV were negative.

Pertinent imaging:
Chest radiograph demonstrated bilateral patchy opacities but notably improvedfrom prior films in our system from months before this admission. A CTPulmonary Embolism Protocol was obtained, as well, and showed bronchial wallthickening, nodular consolidations and centrilobular nodules favored torepresent endobronchial spread of infection (image attached).

Treatment and Outcomes
Blood and urine cultur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patient was started on empiricantibiotics with cefepime, linezolid (due to vancomycin allergy) andazithromycin. He was admitted to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MICU) forongoing management of his respiratory failure. While in the MICU, the patientcontinued to have hypoxemia and tachypnea despite oxygen delivery by high flownasal cannula. A conversation was held with the patient’s wife and durablepower of attorney, who felt that further invasive interventions would not be inline with the patient’s goals of care and he was transitioned to comfort basedmeasures. He was transferred to the acute care medicine service and died twodays later. Post-mortem COVID-19 testing was performed and later confirmed tobe positive.

Lessons learned: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increased risk to individuals who reside in communalsettings,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other medical comorbidities. Vulnerablepopulations deserve close consideration of COVID-19 testing.

*This case has been reviewed by a NEJMeditor.*

案例報告二

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化引發了業界討論:現有公共衛生策略能否阻擋住病毒入侵?

新冠病毒已遍布全球!各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實施自我隔離和旅行禁令。中國封閉武漢長達兩個月之久;義大利也實施了全國限行。緊接著美國讓加州整個矽谷和紐約停擺,超過7千多萬美國人必須遵守緊急法案「自我隔離」至少15天。

此外,全球各國紛紛暫停國際旅行和禁止非本國國民入境。然而這樣做的目的,並非是降低死亡人數,僅僅緩慢疫情爆發的曲線(curve)。

從傳統流行病學和傳染病學角度看,隔離和旅行禁令是對傳染病的第一反應。這些傳統工具和策略看來應對高度傳染性疾病,似乎作用有限,如果用力過大或過度強硬,會適得其反,不但阻止不了疫情的蔓延,反而徹底拖垮了全球經濟發展。

尋找治療方案——應對Covid-19病毒感染

當自我隔離後,你認為是為了保護其他人,或者你本身就是潛在傳播源?
在醫院裡,當你救治患者時是否意識到也在無意中傳染了更多其他患者?據WHO數據統計,在武漢確診患者中41%是在醫院環境中傳染播散的。

案例分享:兒童Covid-19感染病例

儘管本報告中探討的兒童Covid-19感染患者為輕度症狀,即65%的兒童患有肺炎,並且認為兒童是低危人群。難道這是一個錯誤或失誤的判斷?在評述這個案例時,甚至有人公開質疑中國的臨床數據和信息。

相關焦點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推出中文電子周刊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平臺《NEJM醫學前沿》網站截圖www.nejmqianyan.cn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
    2016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教授擔任副主編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肖瑞平擔任該平臺執行主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了這一消息,並稱這一周刊「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柳葉刀》是一般認為的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英國醫學雜誌》),由英國外科醫生湯姆·魏克萊於1823年創立。
  • ...疫情中頻頻發文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武漢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同仁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聽到柳葉刀這個名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外科手術用的手術器械,因其彎、小、薄,狀如柳葉,故稱之為柳葉刀。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 人民日報華盛頓10月9日消息,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日發表社論,批評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幾乎每一步都出現失敗,給美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文章的冷思考
    然而,最近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相繼發表文章對此表示質疑,並引發科學家激烈討論,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識「精準醫學」 。 「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
  • 最新心血管領域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附熱門文章連結)
    四大綜合醫學期刊排位依舊沒有變化。LANCET(柳葉刀)、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BMJ(英國醫學雜誌)的影響因子均較去年繼續升高,特別是BMJ排名較去年提升了10。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則未能保持以往的上升趨勢,但仍為四大綜合醫學期刊之首。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文 / 夏洛特2020-10-10 05:51:06來源:FX168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日發表社論,批評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幾乎每一步都出現失敗,給美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的說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的說明】2020年1月2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有關專業人員共同在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有網友提出質疑。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然而,最近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相繼發表文章對此表示質疑,並引發科學家激烈討論,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識「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並不能惠及大部分患者?「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
  • 學習怎樣在《Science》上發Letters|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這次的疫情,讓大家應該不止一次的看到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柳葉刀》(Lancet)的身影。按照2019年公布的最新IF排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影響因子高達70.67,位居SCI收錄的3000多份期刊裡的第三名,《柳葉刀》則以59.102緊隨其後。
  • 為什麼說《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文章誤解了精準醫療?
    備受關注的「國家級」科研項目「精準醫療計劃」,近期遭遇到了兩年來最大的輿論風波,來自頂級學術雜誌《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的兩篇報導,似乎在表示精準醫療概念被「濫用」,腫瘤精準醫療理念的「失敗」。Nature和NEJM兩篇文章的批評都對嗎?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高福等人論文「有急迫公共衛生需要」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這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因為人傳人的結論在中國被真正公開,是1月20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外發布的。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邢泉生教授團隊研究文章
    相關文章發表後半年時間被引近200次,下載轉載10萬餘次。針對局部疫情和局域全民規模核酸檢測如何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邢泉生教授團隊再次用數據說話,與Gary Wong教授團隊密切協作研究,第一時間把青島在局部疫情防控中開展的「全民」核酸檢測做法和取得的積極成效,以翔實的數據成文介紹給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照日格圖教授當選國際權威雜誌NEJM唯一中國編委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總編輯照日格圖教授近日當選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 Engl J Med)新一屆編委,並已於2月8~9日在美國波士頓市出席了2008年編委會。
  • 海豚有聲語音閱讀器--文章小說想聽就聽!
    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淹沒在海量的信息文字中,每天低頭刷手機,抬頭看電腦讓眼睛越來越疲勞,今天給大家安利一款解放雙眼的語音閱讀神器——海豚有聲APP,任意文章小說,既能看又能聽!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一鍵朗讀超便捷,多種音色供選擇,解放雙眼雙手,場景隨時切換!是您保護視力,學習休息兩不誤的最佳選擇!
  • 新藥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證實對2019-nCoV感染有效,確定在中國...
    雷鋒網消息,近日,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位2019-nCoV感染者在美國治癒過程的文章。文章中這名2019-nCoV感染者在美國隔離治療之後病情出現惡化,對其使用抗病毒藥物Remdesivir(瑞德西韋)之後,症狀出現了立竿見影的變化,用藥次日退燒、不再需要吸氧、血氧飽和度恢復到94%-96%。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態雜誌簡介及2019最新影響因子
    作為本領域的專業公眾號,每年都會藉此機會系統介紹一下本領域的雜誌,為同行文獻閱讀選擇、文章投稿雜誌選擇、畢業升職加薪助力。祝大家2019都能實現自己的一個小目標,集齊CNS!後臺回復影響因子,獲得2019最新完整版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精選本領域雜誌影響因子等詳細信息。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綜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上周三(2020年12月3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綜述《保證SARS-Cov-2疫苗的安全性》,詳細介紹了目前報導的mRNA疫苗相關嚴重過敏反應最可能的致敏原和其致敏機制,公共衛生和個體兩個層面的應對措施,以及仍待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