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018年平昌冬奧會即將拉開大幕。或許你對於冰雪項目依然感到陌生,不急,先看完下面這八件「奇聞異事」,相信你一定會對冬奧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正所謂:
冰天雪地怪事多
劇情如同過山車
人生百態全嘗盡
冬奧會版「奇葩說」
① 躺贏造就南半球英雄
競技體育中「躺贏」的例子並不罕見,但要說起幸運的程度,相信史蒂夫·布拉德伯裡的故事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布拉德伯裡在預賽中成功突圍,此時他抬眼看了看1/4決賽同組的對手:東道主奪冠熱門阿波羅,加拿大短道王者加尼翁。成績平平的澳大利亞人心中默念:「也罷,重在參與」。此時他並不知道,屬於自己的一段傳奇即將上演:
1/4決賽,同組兩位「大神」包攬前兩名,布拉德伯裡最終位列第三,面臨淘汰,這時候「主角光環」首次閃耀,加尼翁因阻擋他人被判犯規,澳大利亞人闖入半決賽。
突如其來的大禮並沒有砸暈布拉德伯裡,在與教練商量過後,澳大利亞人決定採取跟隨戰術,事實上,成績遠不如對手的他當時只能這麼做。但就是這樣「與世無爭」的滑法,在半決賽中再度奏效。衛冕冠軍韓國選手金東聖,多枚世錦賽金牌得主中國選手李佳軍,以及加拿大好手圖爾科三人意外相撞,將布拉德伯裡再度「保送」到決賽中。
連續兩次被幸運「擊中」,澳大利亞人不由得有些恍惚,以至於他沒有意識到,自己頭上的「主角光環」越發璀璨奪目。欲揚先抑往往讓故事更加精彩,決賽開始不久,布拉德伯裡不出意外地被其他四人瞬間拉開,領先集團(阿波羅、安賢洙、李佳軍、圖爾科)激烈的競爭在最後一圈達到頂點,離終點只有50米處,李佳軍外道超越失敗,摔倒後率先退出競爭,隨後阿波羅與安賢洙身體碰撞,同時將圖爾科一起帶倒,處在他們身後15米開外的布拉德伯裡成為了唯一一位順利到達終點的選手,高舉雙手、一臉驚訝的澳大利亞人就這樣成為了南半球國家中首位問鼎冬奧的運動員。
「很顯然我不是滑得最快的,我認為我肯定進不了前三,但在比賽開始一分半後,我竟然奪冠了,我把這看做是對我10年來努力的最好回報。」布拉德伯裡在賽後如此說道。
雖然人生處處有驚喜,但幸運地如此離奇,如此戲劇,奧運史上能與布拉德伯裡媲美的寥寥無幾,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因此在「奧式英語」中,誕生了一個與布拉德伯裡(Steven Bradbury)名字有關的短語——「to do a Bradbury」,意思便是「意外獲得勝利」,即「躺贏」。
② 「死神」也望而卻步
如果說布拉德伯裡是上帝的寵兒,那麼赫爾曼·邁耶則算得上是「死神」的「天敵」。
相比於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的危險程度更勝一籌。選手時速可達130公裡/小時的高山滑雪速降賽正是不折不扣的「勇敢者的遊戲」。
1988年長野冬奧會,組委會雖然特意將速降賽第6到第7個旗門間的坡度加以調整,但其陡峭的程度仍然十分危險。
澳洲名將邁耶在那屆冬奧會前的世界排名中高居第一,但同時因其勇猛的比賽表現也贏得了「拼命三郎」的稱號。奧運史學家瓦勒欽斯基曾這樣評價澳洲人:「邁耶的字典中沒有『小心』二字」。
正如瓦勒欽斯基所言,邁耶在冬奧會中將「無畏」二字發揮到了極致,在到達速降賽的危險區域前,澳洲猛將的時速已經達到了113公裡/小時,隨後的一幕令人大驚失色:邁耶身體斜著飛出了賽道,重重地摔在了雪坡上,連續翻滾著衝過了三層護欄,最終趴在了雪山的側面。
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們都屏住了呼吸,然而沒過多久更令人驚訝的一幕出現了:澳洲人竟然自己爬了起來,簡單查看了一下左膝,隨後若無其事地走了下去。
更讓人瞠目結舌地是,僅僅休養了一天,邁耶便「滿血復活」,在超級大迴轉比賽中勇奪第一,而在三天後的另一項大迴轉比賽中,澳洲人再度折桂。頑強的生命力,無畏的體育精神令人嘆服,也讓「死神」對其望而卻步。
③ 冬奧史上「未解之謎」
哪裡有名利,哪裡就有違規造作。「開掛」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人用藥物提升能力值,有人則將心思花在了裝備身上。
恩德萊因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女子雪橇選手」,然而1968年格勒諾布爾冬奧會上的一幕讓其名聲大打折扣。在女子單人無舵雪橇決賽中,代表東德出戰的恩德萊因以0.02秒的優勢領先隊友穆勒摘金,她們的另一位隊友則位列第四名。但在賽後檢查時卻發現,這些東德選手的雪橇一旦碰觸賽道,雪便會發出嘶嘶聲,並且迅速氣化。隨後恩德萊因及其隊友因賽前違規加熱雪橇以減小摩擦,被判犯規並取消了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這則奧運醜聞發生在冷戰時期,因此成為了東、西兩德相互指責的一個重要事件。之後東德方面不斷指控西德雪橇協會故意在冬奧會上製造事端,以恩德萊因為代表的東德選手更籤署了宣誓書試圖證明自己的清白。而2006年公開的一份文件中顯示,68年冬奧會上負責檢查選手雪橇的負責人被指控收取了西德和奧地利兩國的賄賂。究竟恩德萊因和她的隊友到底犯規與否至今無人知曉,這也成為了冬奧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④ 從芸芸眾生到「飛鷹艾迪」
魯迅先生有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的確,先驅並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他們向夢想邁進的過程值得被銘記。
為了圓自己的奧運夢,麥可·愛德華茲在1986年,距離卡爾加裡冬奧會還有兩年的時間,便來到了紐約進行高山滑雪備戰,由於資金有限,這位英國的泥匠不得不改練跳臺滑雪,便宜而競爭更少。
在87年的世錦賽上,愛德華茲首次代表英國出戰,水平遠低於其他選手的他最終位列第55名,但這個成績卻足以讓他成為英國歷史首位參加冬奧會的跳臺滑雪選手。
由於高度近視,在到達卡爾加裡時愛德華茲曾因撞到自動門的玻璃而被媒體揶揄為「脫線先生」。儘管在冬奧會上三跳皆位於倒數第一,但其對於喜愛運動的執著以及頑強不屈的奧林匹克精神打動了所有人,愛德華茲被人們冠以「飛鷹艾迪」的稱號。
遺憾的是,隨著晉級冬奧會的要求提高,愛德華茲雖不曾停止嘗試的腳步,但卻沒能再度踏上奧運舞臺,最終又變回了「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理想之火熄滅,但奧運精神不死,以愛德華茲為原型的電影《飛鷹艾迪》在2016年上映,英國滑雪名將的事跡至今為人們所傳頌。
⑤ 失而復得的金牌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單板滑雪在1998年正式加入奧運大家庭,成為長野冬奧會的一個比賽項目。然而由於當時單板運動員的生活普遍散漫,無拘無束,因此這項新興運動的價值觀是否與傳統奧運精神相符一直飽受爭議。
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在長野冬奧會達到頂點,加拿大運動員雷巴利亞蒂在平行大迴轉項目中一舉奪金,成為了奧運會男子單板滑雪首位冠軍。但僅僅3天過後,他便因為被檢測出吸食大麻而被取消金牌,輿論一片譁然。
事情隨後再度反轉,雷巴利亞蒂堅持表示檢測結果是由於自己在朋友聚會中不小心吸到二手菸而造成的。與此同時,加拿大奧運代表團基於THC(四氫大麻酚)在當時並未被列入違禁藥品列表,且並無證據顯示其能夠提升運動員的表現,而向國際奧委會進行申訴。雷巴利亞蒂的這塊奧運金牌最終失而復得,其本人一時間成為了風雲人物,被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這次事件也直接導致了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將THC列入了違禁藥品清單中。
⑥ 「同室操戈」引發收視狂潮
1994年的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在項目設置上與往屆相比並沒有特別之處,但這屆冬奧會的花樣滑冰決賽卻成為了電視史上收視率第六高的節目,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兩個人——坦雅·哈丁和南希·克裡根。
作為首位在比賽中完成兩個阿克塞爾三周跳的女子花滑選手,坦雅·哈丁在90年代初期憑藉其出眾的天賦一躍登上世界舞臺。但好景不長,到94年冬奧會前夕,哈丁的狀態已然嚴重下滑,不僅世界排名一落千丈,經濟狀況也亮起了紅燈。而哈丁的隊友克裡根在這期間迅速崛起,成為美國花滑屆的新寵,哈丁心中的失落逐漸轉化成了對於克裡根的妒火。
94年1月份,全美花樣滑冰錦標賽期間,克裡根在一次訓練後被一名叫做謝恩·斯坦特的男子襲擊而腿部受傷,事後調查顯示,斯坦特受僱於傑夫·吉盧利,此人正是坦雅·哈丁的前夫。雖然克裡根因傷退出了比賽,但卻並沒有錯失參加奧運會的機會,反而因此成為了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她在利勒哈默爾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空前的關注,而她與哈丁在花滑決賽的「狹路相逢」則引爆了全球的觀賽熱潮。最終傷愈的克裡根摘得銀牌,而哈丁僅位列第8。
與克裡根遇襲事件有著緊密關係的哈丁雖然逃過了牢獄之災,又在質疑聲中參加了奧運會,但在隨後舉行的世錦賽中被迫退出,同時也遭到了美國花樣滑冰協會(USFSA)的除名。經過深入調查後,USFSA剝奪了哈丁參加全美錦標賽的資格,同時終身禁止其以隊員或教練身份參加USFSA舉辦的一切賽事。
⑦ 互不相讓 一同亮相
同一國家兩名運動員同場競技十分常見,但你聽說過同一國家兩支隊伍同時參加一個項目嗎?
1948年聖莫裡茨冬奧會上便發生了這樣的「奇聞」。當時美國冰球協會(AHA)和業餘體育聯合會(AAU)對於冰球的主管權一直爭執不下。由於商業贊助原因,時任美國奧運代表團主席艾弗裡·布倫戴奇雖然偏向於AAU,但拒絕對AHA進行制裁,而國際冰球聯合會卻官方做出了由AHA替代AAU的決定。
雙方各執一詞,最終兩大協會各派出了一支冰球隊代表美國參賽。國際奧委會最初決定禁止兩隊參賽,但經過多方協商,最終同意由AAU派出的隊伍(主要由業餘運動員組成)代表美國參加冬奧會開幕式,而AHA派出的隊伍(主要由職業運動員組成)則參加比賽,但沒有奧運官方名次。這場鬧劇最終以美國隊在冰球項目上零獎牌收場。
⑧ 著名的「花滑門」事件
前面我們提到的冬奧會上的「奇聞異事」多以運動員為主角,而接下來這個故事則證明了裁判同樣可以「扭轉乾坤」。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決賽,俄羅斯組合伊琳娜·別列日娜婭和安頓·西哈魯利澤在雙人短節目中位列第一,加拿大組合傑米·塞爾和大衛·佩勒蒂爾緊隨其後。在之後的自由滑比賽中,俄羅斯組合的技術動作出現了明顯失誤,而加拿大組合的表現則堪稱完美。然而裁判最終的打分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塞爾和佩勒蒂爾依然不敵別列日娜婭和西哈魯利澤,最終摘得銀牌,俄羅斯組合則成功奪冠,現場頓時噓聲四起,憤怒的加拿大代表團提出抗議。
質疑聲持續發酵,最終牽扯出了冬奧史上的一樁著名醜聞。持法這場比賽的法國裁判勒古涅不久後承認遭到了法國冰協官員的施壓,要求她打分偏向俄羅斯選手,此消息一出引起軒然大波。國際滑聯迅速召開發布會表示將對裁判的判罰進行內部評估,幾天後,時任滑聯主席欽寬塔與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共同宣布向塞爾和佩勒蒂爾追授金牌,而俄羅斯選手保有原來的金牌,同時對勒古涅的裁判資格實行三年期禁止。
於是冬奧歷史上神奇的一幕上演:花滑雙人滑頒獎典禮二次舉行,兩對組合共同奪金,銀牌位置則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