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觀象臺遭劫前的最後一幕

2021-01-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最近,清華大學成立天文系的消息刷屏各大網站,如果聯繫《流浪地球》的票房突破46億,那麼也許真的可以說:一個全民熱愛科普的氣氛正在形成。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不忘仰望星空,向宇宙的更深邃處探求知識與真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而那座矗立在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的古觀象臺,正是這一優秀傳統的明證。近年來,在我童年記憶中永遠古樸而孤獨的古觀象臺,正在逐漸告別門可羅雀、觀者寥寥的歲月,迎來無數人的登臨和膜拜,因為,那裡包涵著太多太多值得深思的史、事與物:過去、現在與未來,光榮、恥辱與悲傷……

從比利時來的欽天監

童年,我家就住在建外大街的南邊。平時吃完飯,老爸經常帶著我到建國門立交橋下面的草坪上溜達。深灰色的古觀象臺身材敦厚、造型古樸,矗立在車水馬龍的建國門立交橋邊,無論是白日裡的車流奔湧,還是傍晚時的街燈齊明,都絲毫不能攪擾它的緘默和沉雄。它仿佛是一位歷盡滄桑、心如止水的老人,在遼闊無垠的天幕下,在白雲蒼狗的變幻中,無聲地凝視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安放在頂端的璣衡撫辰儀、象限儀、黃道經緯儀和紀限儀,依次羅列,宛如老人頭頂的桂冠。

事實上,這座古觀象臺及其儀器,不僅集我國古代天文學成就之大成,還是融東西方科技與文化於一體的象徵。

古觀象臺初名司天台,位於元代司天台遺址之上。據史料記載,元朝至正初建司天台時,曾在臺中蓋有一座金碧輝煌的重簷大殿。巨匾御書「紫微」二字,高懸簷下,臺上的渾天儀、簡儀、銅毯、量天尺等諸般天文儀器,皆由擅長儀器製造學的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主持建造。之後數百年間,原來的建築雖然逐次塌毀,但這些儀器卻留在臺上完整無缺。明朝建立後,司天台已經殘破不堪。據《明實錄》記載,「正統七年三月壬子,造會同館和觀星臺」,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古觀象臺是公元1442年重建的。當時觀星臺下還建了紫微殿庭院,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又增造晷影堂。這時的觀象臺就算正式「定型」,除了臺頂因為增加了一些儀器曾往東擴充了三米之外,至今沒有大的變化……

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舉世公認的古代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從史書上看,堯就曾讓羲和氏觀測天文,到舜時已經開始有簡易的天文觀測儀。包括太陽黑子、彗星、流星雨等天文現象,在我國古籍中都有大量記載。觀測天象是欽天監的工作,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協助皇帝制訂和頒布曆法,如果推算錯了節氣,對農業生產影響巨大。明末清初,隨著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傳教士的來華和科學交流的不斷加強,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西方天文學在制定曆法上更加準確,但由於楊光先等保守勢力的阻撓,導致湯若望等人被投入監獄。

楊光先連地球是圓的都不知道,滿嘴「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對付這種科盲,最好的辦法就是一腳踢飛,康熙就是這麼幹的。康熙親政後不僅罷黜了楊光先,還任命比利時人南懷仁任欽天監一職——在歷史的這一瞬間,中國傳統文化借康熙大帝的博大心胸,表現出了兼容並蓄的積極一面。

瓦德西下達劫掠命令

在康熙的支持和南懷仁的主持下,從康熙十三年開始,重新設計天文儀器的工程開始啟動,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被陸續製造並放置於觀象臺上。康熙五十四年製造了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國傳統的渾儀再造璣衡撫辰儀。至此,八架新儀器全部製造完成,而將原來的舊儀器移到臺下寶藏。「每逢玉兔東升,臺上各種天文儀器,便一起對準浩瀚的星空,觀察宇宙深處的天地變化,這種觀測手段為古時世界上許多國家望塵莫及。」

來自外國的學者或外交官在撰寫北京遊記的文章時,都對觀象臺及其儀器驚嘆不已。這裡舉德國為例。1861年普魯士東亞外交特使團在參觀完觀象臺之後,雖然抱怨「觀象臺的大門已經被蟲子蛀壞,面朝大街,裡面的院子古樹參天,房屋坍塌,陰溼不堪,兩個星盤和一個很藝術的水鐘上面覆滿了厚厚的鐵鏽和銅綠」,但仍然盛讚觀象臺上的天文儀器「是真正的工藝品傑作,儀器上所有的把手、支腳和底座都刻著龍和其他神話動物,盤繞糾結,造型奇特,線條、澆鑄和鏤刻的工藝完美無缺」。1864年5月12日,普魯士駐華參贊拉度維茨在參觀觀象臺後,在給親友的書信中稱讚:「這些古老的儀器製作得真是非常有藝術性。」1875到1893年任德國駐華公使的巴蘭德在回憶錄中說到觀象臺時感慨:「漂亮精緻的銅鑄儀器在藝術上更為完美。」

這些國寶引來了強盜的垂涎。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德國侵略軍從東便門進城,把德軍司令部設在觀象臺。德軍統帥兼聯軍統帥瓦德西登臺看到天文儀器時,震撼得目瞪口呆:「這些儀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們的造型和每個儀器上的龍形裝飾都是極為完美的!」於是下達了劫掠命令。法國侵略軍也要分一杯羹,得到了瓦德西的批准。

英國隨軍學者阿諾德·亨利·薩維奇·蘭道爾記錄下了這些國寶被劫走前,觀象臺上的最後一幕:「黃道經緯儀直徑六英尺,總重量兩千多磅,由幾個大圈組合而成,日月星辰都準確地刻在圈子上,整個儀器結構精密,稍稍用力便可隨意改動它的高度,水平的那個圈由四條巨龍支撐。龍的造型美觀,背向而立,巨爪強勁有力,子午圈兩極由捲雲紋支撐。整個球體的銅軸就位於子午圈上,一系列巧妙的鋼軸轉動,就能改變圈的高低……半徑八英尺的紀限儀上有許多精妙的齒輪來完成各種測量任務,支撐半徑六英尺的扇面的是五個龍爪,既美觀又實用,整個儀器由兩個優雅的柱子支撐,有一道裝飾了雲紋的橫梁,用來加固底座上鑄有兩條生猛健碩的龍。」

「代表皇室的五爪龍和捲雲紋都是重要的裝飾,在中國的雕塑和繪畫上能經常看到它們。所有的儀器都安放在漢白玉基座上……所有到觀象臺參觀的人,都畢生難忘。」站在古觀象臺上的蘭道爾留下了一句令人回味無窮而又不寒而慄的話:「此時的北京城,到處是已經倒塌或正在倒塌的建築和器物,惟有在觀象臺可以看到如此壯觀、保存得又如此完美的大型儀器。」

德法侵略軍登上觀象臺臺階的鐵蹄聲,由遠及近……四百多年歷史的觀象臺遭到洗劫前的飲泣聲,清晰可聞。

日本扣留儀器當「人質」

兩個強盜把中國的國寶瓜分。法國搶走了赤道經緯儀、象限儀和黃道經緯儀,運到駐華大使館裡。德國將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天儀裝上「法南廳」號運輸艦,運往德國。此後的歲月中,古老的觀象臺上空無一物,只能望著蒼天流雲,不發一語。

幾年後,法國政府遭遇到了法國人民的輿論壓力,因此將一直藏在使館中的幾件天文儀器歸還中國,而德國則依然將儀器據為己有,安置在距柏林不遠的波茨坦宮中。直到一戰戰敗,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歸還被劫走的天文儀器的要求並寫入《凡爾賽和約》,德國才在1920年6月將這批儀器拆卸後,裝上日本的「南開丸」號輪船運往中國。中間還有一段波折,「南開丸」號到達日本神戶時,日本政府將儀器扣下,要挾中國政府承認其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中國引發輿論譁然,國際社會亦覺得此種行徑幾近無賴,往好了說算是個訛詐犯,因此一同聲討。無奈之下,日本政府只好將儀器裝上另一艘日輪「櫻山丸」號開往天津,並於1921年4月7日輾轉到北京,由荷蘭公使歐登克代表德國將儀器交給北京觀象臺——在21年後,古觀象臺終於迎來了近現代史上罕見的一次被劫文物「大團圓」。

日本學者中野江漢在二十年代初登上過一次古觀象臺,那時法國已經歸還了被劫走的天文儀器,而德國劫走的尚在歸途。望著「左側角隅殘存著臺石」的觀象臺,再俯瞰臺下「幾乎只見樹木不見屋的北京城」,目及翠叢之間的景山亭榭,遠眺黃瓦綠甍的紫禁城,中野江漢這樣書寫著自己的心情:「歷史的聯想如走馬觀燈般展開在眼前,導向無限之境,使人徘徊不忍離去。」不久,另一位日本學者丸山昏迷也造訪了這裡,還記錄了當時在觀象臺工作的職員人數:「臺長1名,技正4名,技師20名,主事5名。臺長高魯,字曙青,福建省長樂縣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華北形勢緊張,中國政府擔心觀象臺上的國寶再一次遭遇劫難,於是將明代製造的渾天儀、簡儀、漏壺、圭表和清代制的小地平經緯儀等七件儀器運往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和南京博物院。新中國成立後,古觀象臺久不使用,幾乎荒廢,經過整修後才在1956年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之名向公眾開放,不久又暫停對外,直到1983年才再度對外開放——大約也就是在那之後不久,老爸帶著我第一次登上了古觀象臺,年幼的我完全不懂那些天文儀器的用途,但照樣為它們的巧奪天工而迷魂奪魄。我在古觀象臺上奔跑、蹦跳和大喊大叫,仿佛要把稚嫩的聲音從堞口傳遍整個京城……也許,歷盡滄桑的古觀象臺最盼望的,不過是自己家孩子的歸來。

來源:北京晚報·文史 記者:呼延雲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焦點

  •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觀象的縮影
    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位於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東段的北側,繞過遺址公園的東南角樓一路往北很快就可以看到了,北京古觀象臺西側即海關博物館,可以一併列入行程。觀象臺現在歸口北京天文館管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科普基地。
  • 北京古觀象臺:追日問天五百年
    北京古觀象臺正式建造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當時選址在貼近元大都城牆的東南角樓。其實建國門附近的天文觀測機構,可以追溯至元朝。在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和王珣就在現建國門西北側(大概今社科院的位置,與古觀象臺相隔長安街)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機構太史院和司天台,並且裝置了很多天文儀器。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天文學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 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北京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北京市中心長安街東端,建國門立交橋的西南側。古觀象臺曾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後,改稱為中央觀象臺,成為民國初年的國家天文臺,1929年停止觀測,更名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成為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
  • 北京這座古觀象臺上都有什麼?這些儀器曾讓外國學者驚嘆不已
    近年來,在我童年記憶中永遠古樸而孤獨的古觀象臺,正在逐漸告別門可羅雀、觀者寥寥的歲月,迎來無數人的登臨和膜拜,因為,那裡包涵著太多太多值得深思的史、事與物:過去、現在與未來,光榮、恥辱與悲傷……古觀象臺遠景 資料圖 高銘/攝一、從比利時來的欽天監童年,我家就住在建外大街的南邊。
  • 北京古觀象臺:感受古色古香的天文科普—新聞—科學網
    北京城內二環的東南角,有一處被車流「包裹」的靜謐之地——北京古觀象臺。 天文科技歷史的完整體現 走進古觀象臺,似乎這裡的一切都與天地自然融會貫通,每一座樹立在院內的儀器都是整個院落的一部分,而天文知識就在那不經意間種在心間。
  •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人的科學智慧體現
    北京古觀象臺簡介在建國門旁的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聞名的天文古蹟之一,現在是北京天文館的組成部分。古觀象臺是元代司天台的遺址,大約建於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後明攻克北京時毀於戰火。明正統七年重建(1442年),明代改名為觀星臺,清代叫觀象臺。
  • 古觀象臺——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
  • 教育圓桌小記者參觀北京古觀象臺:「穿越」古代觀天象 現場提問解...
    …… 帶著這些問題,20名教育圓桌(微信號:jiaoyuyuanzhuo)小記者昨天(12月20日)來到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體驗了一次中國科技與歷史相結合的特色活動。在熱鬧繁華的建國門,拐個彎就進入一個靜謐的四合院,裡面藏著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一道城牆隔離著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這樣的對比讓小記者們體會到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魅力。
  • 北京古觀象臺為何興建?臺頂放置八個神秘物件還與乾隆有關
    北京古觀象臺正式建造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當時選址在貼近元大都城牆的東南角樓。其實建國門附近的天文觀測機構,可以追溯至元朝。在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和王珣就在現建國門西北側(大概今社科院的位置,與古觀象臺相隔長安街)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機構太史院和司天台,並且裝置了很多天文儀器。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天文學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 登古臺賞圓月 北京古觀象臺上演「清輝雅韻」天文館之夜
    (環球網文化記者 安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10月2日農曆八月十六晚,北京天文館精心策劃一場融合傳統文化與天文科普於一體的盛宴:天文館之夜——「清輝雅韻」古臺賞月活動在北京古觀象臺舉辦。現場有二百名市民參與賞月、聽琴、觀展、登臺,感受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活動全程也面向廣大網友進行了同步網絡直播。
  • 張曼玉早年被400磅洋漢壓倒床戲遭曝光
    &nbsp&nbsp&nbsp&nbsp張曼玉與400磅洋漢床戲遭曝光 令人膽戰心驚(來源:網易視頻)&nbsp&nbsp&nbsp&nbsp網易娛樂1月13日報導(文/小易)近日,一幕張曼玉早年在電影中慘遭400
  • 全球動物襲人事件:美女遭猴當眾扒光
    女遊客跳進北極熊進食區域遭嚴重咬傷  遊客與猛獸合影遭母獅撕咬,經歷生死10秒遊客與猛獸合影遭母獅撕咬,經歷生死10秒洋人街馴獸場一個半小時的動物表演結束後,表演團隊推出互動節目——與演員之一的「明星東北虎
  • 綿綿無絕期的《九尾狐傳》終於結局,最後一幕倒是很有戲
    最後一集中,李緣帶著蟒蛇同歸三途川,從此成了需要被遺忘的人。但是,雖然所有的人都在心底裡默默懷念著李緣,有的人卻在想法設法幾乎不可逆轉的絕境中把李緣救出。最愛他的智雅,以及最寵溺他的婆婆,還有最想念他的弟弟。被人掛念,被人以生命守護的人一定是最可愛的人,李緣是的。他為了自己的愛人,也為了許多無辜受苦的民眾,跟暗黑蟒蛇同歸於盡。
  • 山東一女子買回幾隻大閘蟹,看見螃蟹瘋狂一幕,最後還是吃掉了它
    原來,水盆裡的一隻螃蟹用鉗子拼命地扯著繩子,想要殊死一搏,誰知道最後還是沒解開,而女子看到這一幕後,最後決定,還是吃掉了它!網友紛紛表示,這劇本不對啊,看著螃蟹這樣心酸的一幕,不應該大發慈悲,放它一條生路嗎?
  • 高層住宅遭半米厚水泥封門 屋內男孩搭木梯逃生
    高層住宅遭半米厚水泥封門 屋內男孩搭木梯逃生 (2/3) "← →"翻頁
  • 琉璃中最心疼的一幕
    《琉璃美人煞》中有很多的名場面,像司鳳親璇璣反被璇璣所撩,司鳳泡澡等等,但也有一些非常虐心的場面,像璇璣誤會司鳳,玲瓏誤會小六子等等,但今天講一下《琉璃》中最令人心疼的一幕。《琉璃》中令人心疼的一幕有很多,像璇璣為司鳳擋下打妖鞭,司風為璇璣擋劍等等。但最令人心疼的一幕當屬第五十三集,血靈芝被毀,司鳳喪失生機。
  • 最後一個純種塔斯馬尼亞女性,死前一幕:別解剖我,卻未能如願!
    最後一個純種塔斯馬尼亞女性,死前一幕:別解剖我,卻未能如願! 最近一直被疫情事情困擾。幸運的是我國有那個能力,同時也有責任,很快我國就脫離了這樣一個困境。反觀世界,似乎其他國家的人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要麼就是沒錢治療,要麼就被種族歧視。
  • 佐賀偶像是傳奇銷量激增:吹爆7集神劇情 純子被車撞 全員遭雷劈
    佐賀偶像是傳奇在近日放送的二弟7集中迎來了神劇情的一回,不論是國內觀眾還是日本觀眾基本都是吹爆第7集的節奏,不但再次上演了被車撞還有全員遭雷劈的劇情,而之後的現場能力和表現更是讓觀眾感覺到了驚豔,從而導致這部番劇銷量激增,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 聖鬥士:冥王篇被這一幕感動了,隨著音樂地球儀的響起,想哭
    就在米羅最後的一針安達裡士將要解決撒加之時身在雅典娜神殿傳來聲音,阻止了米羅的出手。這聲音正是雅典娜發出的,不得再向撒加一行人出手,還要將三人帶到神殿。穆、艾歐裡亞、米羅在這種命令下分別扶著虛弱不堪的撒加三人走向雅典娜身邊。最悲傷的一刻來了。
  • 流浪狗不慎掉落海裡,漂至220公裡外海,最後發生奇蹟一幕!
    在距離泰國海岸220公裡遠的茫茫大海中,石油工人突然發現一隻精疲力竭的棕色小狗,最後被海上平臺的石油工人救起後奇蹟生還,幸運地成為了「生還者」。狗狗也很聽話,在救援的過程中顯得非常的配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最後,工人們將狗狗拉上平臺救起,工人們終於把這隻狗狗救了上來。工人們還為它取了個泰文名字「文洛」,意思是「生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