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觀象臺為何興建?臺頂放置八個神秘物件還與乾隆有關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最近航天新聞格外多,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返航,還帶回了1731克月壤;「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軌飛行163天,將在一個月後準備著陸火星。

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好奇,古已有之。在喧鬧的北京東二環路邊、緊鄰建國門地鐵站,有一座古樸的高臺建築,高臺旁邊,樹木掩映下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四合院。這就是北京古觀象臺——明清兩朝赫赫有名的皇家天文臺。臺頂的八個神秘物件是國家一級文物——清代大型青銅天文儀器,中西合璧的特質令它們享譽世界。

「靈臺」興建緣何故

古代的天文觀測場所被稱為觀星臺、司天台、雲臺,在一些更古老的傳說和典籍中也被叫作清臺、神臺、靈臺等等。

《詩經·大雅·靈臺》篇首記:「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說的就是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周代,周文王組織百姓修建靈臺的事情,並且修好之後,「民始附也」。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地位要遠遠高於現代,這是因為與上天有關的事,是古代政治中關係到統治者權力的頭等大事,基本上國家的重大事件都會和天象以及曆法聯繫在一起。因而,天文儀器不僅僅是觀天的科學儀器,更是禮器,是象徵王權統治的國之重器。新朝鼎立,修建觀天、祭天的場所和觀象授時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

北京古觀象臺正式建造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當時選址在貼近元大都城牆的東南角樓。其實建國門附近的天文觀測機構,可以追溯至元朝。在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和王珣就在現建國門西北側(大概今社科院的位置,與古觀象臺相隔長安街)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機構太史院和司天台,並且裝置了很多天文儀器。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天文學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明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陸續把元大都的天文學家和渾儀、簡儀等天文儀器都吸納入南京雞鳴山上的觀星臺。

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把原來的太史院改為了貢院,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天文學家既沒有儀器也沒有專門的觀測場所,只能在城牆上肉眼觀測。直到正統年間,欽天監仿造了南京的天文儀器。為了安置這些儀器,在原來的元太史院附近建造了觀星臺,並在臺下陸續修造了紫微殿和晷景堂等房屋。至此,北京古觀象臺具備了今日所見的規模和格局。觀星臺建好之後,渾儀、簡儀、渾象等儀器陳置其上,開始了自己的觀測使命。

明清易代以後,清朝接收了原明朝的欽天監,觀星臺被改名為觀象臺,繼續承擔著皇家天文臺的職責。

中西天文學在此交鋒融合

明代末期耶穌會士遠渡重洋來華,拉開了西方科學技術大規模傳入中國的序幕,中華古老而傳統的科學技術開始與世界接軌。天文學作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最為成熟的學科之一最先開始了與西方知識的碰撞和交流,許多的交鋒與融合都發生在古觀象臺的院牆之內,古觀象臺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見證者。

一方面,明朝一直行用的《大統歷》由於誤差累積越來越大,曆法推算開始變得不準確。另一方面,遠道而來的耶穌會士們為了進一步進入中國,也希望憑藉自身掌握的天文學知識參與到曆法改革中來。終於,1629年,《大統歷》再一次推算日食出錯,崇禎皇帝任命徐光啟領銜改歷。徐光啟秉持的改歷宗旨是「融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他組織人手系統地翻譯西方天文學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希望把這些新知識整合到傳統曆法的範疇中。但是,因為東西方天文學在歷理上存在根本性不同,堅持傳統曆法的士人與「西法」的支持者,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對抗。

據《明史·天文志》記載,當時「言人人殊,紛若聚訟焉」,對改歷各方秉持觀點不同,爭吵的樣子好像在公堂之上大打官司。最終各方比較認同的解決辦法就是——古臺驗歷。以月食推算為例,各方預先推算出月食初虧復原的各個時間,然後在月食真實發生時共赴觀象臺,皇帝也會派來自己的代表,共同觀測,校驗推算的準確性。這樣的校驗在崇禎改歷期間經常發生。

進入清朝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欽天監裡主管曆法推算的官員都是由耶穌會士擔任。從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經康熙皇帝批准,製造了六架大型青銅天文儀器: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這些儀器在構造上參照了當時西方最先進的天文儀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使用的天文儀器。而在整體造型和裝飾上,這些儀器則採用了典型的中國傳統風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傳教士紀理安設計製造了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國傳統的渾儀樣式再造一架新的儀器,他為新儀器賜名為「璣衡撫辰儀」。至此,古觀象臺臺頂只放置這八架儀器,明制的渾儀和簡儀被移至臺下。

家國動蕩 古臺蒙塵

清朝晚期,國家積弱,觀象臺也不復往日榮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德法兩國瓜分了臺中包括明制渾儀、簡儀在內的十架中國古儀。德國奪取了明制渾儀、康熙天體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儀和紀限儀,法國則奪取了明制簡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象限儀。《清朝續文獻通考》中言:「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起,聯軍進京城後,毀及觀象臺衙署,儀器均被掠去,惟存迴風旗一座。」古觀象臺的八架天文器上還有當時聯軍入城時射擊留下的彈孔。

上世紀初在德國波茨坦宮橘園前展覽的中國天文儀器,可以分辨出圖中的三架儀器分別是明制渾儀、康熙天體儀、紀限儀。

上世紀初,從城牆上看向古觀象臺,城牆破敗,雜草叢生,臺上孤零零隻有四架儀器,另外四架儀器遠在德國。

次年,法軍迫於壓力把五架儀器歸還了清政府,而德國劫去的五架古儀,於1901年被裝船運往了德國。按照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五架掠奪來的中國古儀被放在波茨坦宮花園前的草坪上供人欣賞。這些在中國象徵皇權的國之重器,從此在異國的土地上度過了20個風雨春秋。

所有儀器被洗劫一空後,為了維持最起碼的日常觀測工作,欽天監官員又趕製了兩架小的天文儀器——折半天體儀和小地平經緯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提出德國歸還掠走的古天文儀器。最終《凡爾賽條約》的第131條規定:「所有1900年及1901年德國軍隊從中國掠去的天文儀器,在本合約實行後12個月內概行歸還中國。所有實行此項歸還之舉,所需費用,包括拆卸函裝,運送北京建設之費用在內,亦由德國擔任支付。」

1921年4月,這五架古儀運抵北京,旋即按原來的布局安裝於臺上。同年7月,當時的《晨報》以「德國還我天文儀器之經過」為題進行了報導,評論非常耐人尋味:「從前是九鼎入秦,現在是合璧歸趙,這也算參戰的報酬,但不堪想及山東青島。」至此,十架明清古儀完璧於古觀象臺。

僅僅過了10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為了保護這些國之瑰寶不再次被掠走,天文工作者將明制的渾儀、簡儀和漏壺、圭表及小地平經緯儀和折半天體儀等天文儀器遷往南京,臺上的八架清制古儀因拆裝運輸困難未能同行,古觀象臺的明、清古儀再次分離。至今,明制的渾儀、簡儀和圭表仍然安放在南京的紫金山上。

變身中國首座天文博物館

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將觀象臺改名中央觀象臺,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天文、氣象觀測活動。1922年,中國天文學會在此宣告成立,標誌著中國天文學進入了新的時代。

隨著佘山天文臺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等現代天文臺相繼修建,中央觀象臺在1929年結束了近五百年持續觀測的使命。

在天文觀測的歷史上功成身退之後,古觀象臺在新的領域開始綻放光芒。它在1929年被改名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成為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新中國成立以後,古觀象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公眾開放。

目前,古觀象臺的臺體上,八架天文儀器還是按照清代時的格局擺放,臺下院內的主殿紫微殿和東西廂房都作為展覽區域,向觀眾展示中國古代絢爛的天文成就。

五百多年的風雨洗滌,北京古觀象臺享有過中國傳統天文學的最後榮光,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鋒碰撞,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火洗禮,如今帶著歷史的餘韻隱藏於繁華鬧市。古觀象臺建築群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天文遺產,透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透過它,可以深切地體會到我們民族曾遭受過的歷史磨難;它更提醒我們要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北京古觀象臺)

原標題:古觀象臺:追日問天五百年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楊帆

流程編輯:L006

相關焦點

  • 北京古觀象臺:追日問天五百年
    楊帆   最近航天新聞格外多,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返航,還帶回了1731克月壤;「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軌飛行163天,將在一個月後準備著陸火星。   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好奇,古已有之。在喧鬧的北京東二環路邊、緊鄰建國門地鐵站,有一座古樸的高臺建築,高臺旁邊,樹木掩映下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四合院。這就是北京古觀象臺——明清兩朝赫赫有名的皇家天文臺。
  •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人的科學智慧體現
    北京古觀象臺簡介在建國門旁的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聞名的天文古蹟之一,現在是北京天文館的組成部分。古觀象臺是元代司天台的遺址,大約建於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後明攻克北京時毀於戰火。明正統七年重建(1442年),明代改名為觀星臺,清代叫觀象臺。
  • 北京古觀象臺:感受古色古香的天文科普—新聞—科學網
    北京城內二環的東南角,有一處被車流「包裹」的靜謐之地——北京古觀象臺。明朝時,北京古觀象臺則被稱為「觀星臺」。彼時,天文臺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而臺下則陳設有圭表和漏壺。到了清代時,觀星臺被改稱「觀象臺」,而辛亥革命後則改為中央觀星臺。 如果追溯古觀象臺的觀測天文時間,則是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這裡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500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紀錄。
  •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觀象的縮影
    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位於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東段的北側,繞過遺址公園的東南角樓一路往北很快就可以看到了,北京古觀象臺西側即海關博物館,可以一併列入行程。觀象臺現在歸口北京天文館管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科普基地。
  • 古觀象臺遭劫前的最後一幕
    康熙親政後不僅罷黜了楊光先,還任命比利時人南懷仁任欽天監一職——在歷史的這一瞬間,中國傳統文化借康熙大帝的博大心胸,表現出了兼容並蓄的積極一面。二瓦德西下達劫掠命令在康熙的支持和南懷仁的主持下,從康熙十三年開始,重新設計天文儀器的工程開始啟動,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被陸續製造並放置於觀象臺上。
  • 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北京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北京市中心長安街東端,建國門立交橋的西南側。古觀象臺曾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後,改稱為中央觀象臺,成為民國初年的國家天文臺,1929年停止觀測,更名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成為中國第一座天文博物館。
  • 北京這座古觀象臺上都有什麼?這些儀器曾讓外國學者驚嘆不已
    據《明實錄》記載,「正統七年三月壬子,造會同館和觀星臺」,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古觀象臺是公元1442年重建的。當時觀星臺下還建了紫微殿庭院,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又增造晷影堂。康熙親政後不僅罷黜了楊光先,還任命比利時人南懷仁任欽天監一職——在歷史的這一瞬間,中國傳統文化借康熙大帝的博大心胸,表現出了兼容並蓄的積極一面。二、瓦德西下達劫掠命令正是在康熙的支持和南懷仁的主持下,從康熙十三年開始,重新設計天文儀器的工程開始啟動,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被陸續製造並放置於觀象臺上。
  • 古觀象臺——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臺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製的大型天文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觀象臺建於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
  • 登古臺賞圓月 北京古觀象臺上演「清輝雅韻」天文館之夜
    (環球網文化記者 安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10月2日農曆八月十六晚,北京天文館精心策劃一場融合傳統文化與天文科普於一體的盛宴:天文館之夜——「清輝雅韻」古臺賞月活動在北京古觀象臺舉辦。現場有二百名市民參與賞月、聽琴、觀展、登臺,感受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活動全程也面向廣大網友進行了同步網絡直播。
  • 教育圓桌小記者參觀北京古觀象臺:「穿越」古代觀天象 現場提問解...
    …… 帶著這些問題,20名教育圓桌(微信號:jiaoyuyuanzhuo)小記者昨天(12月20日)來到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體驗了一次中國科技與歷史相結合的特色活動。在熱鬧繁華的建國門,拐個彎就進入一個靜謐的四合院,裡面藏著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一道城牆隔離著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這樣的對比讓小記者們體會到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魅力。
  • 北京天文館怎麼玩 親子遊玩攻略門票及交通指南
    北京其他旅遊景點》》》》慕田峪長城旅遊攻略 》》明十三陵旅遊攻略》》北京故宮景點介紹  北京天文館還使用此鏡進行研究性記錄,參加全國太陽黑子聯合觀測項目。位於北京東城建國門立交橋西南的北京古觀象臺歸北京天文館管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觀象臺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陳列清代8件巨型銅質天文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紀限儀、象限儀、地平經儀、地平經緯儀和璣衡撫辰儀,體態生動,工藝精湛。古觀象臺還包括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屬建築。
  • 為何乾隆會自比為文殊菩薩?
    乾隆皇帝本名叫做弘曆,他是一個自命不凡的皇帝,乾隆在位期間,大興土木,興建別囿園林,到處遊歷,留下許多御題碑刻,他也喜愛書畫,皇宮裡面珍藏的許多古代珍貴書畫,都有他塗抹的題跋,沒有題跋的也會有「乾隆御覽之寶」等印章,他的一生還創作了四萬多首詩,自詡「十全武功」,晚年自號「十全老人」,由此可見其自戀到何種地步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卻選擇了能力平庸的嘉慶繼承皇位
    由此可見,嘉慶的執政能力確實平庸,那麼作為開創「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乾隆皇帝,為何還要將皇位傳給能力如此平庸的嘉慶呢?三立太子縱觀乾隆一朝,其實乾隆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傳位給嘉慶,後來傳位給嘉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乾隆生前曾三立太子。
  • 故宮裡有一個不足8平方的小屋子,卻是乾隆皇帝的鐘愛之處
    每當我們談及故宮,都會為裡面神秘而珍貴的各類文物所迷倒。故宮作為中國古代明朝和清朝兩代所有皇帝的皇宮所在地,規模十分龐大。然而,在故宮裡面,有一間很小的宮殿,面積不足八個平方,兩三個人在裡面擦身而過,都會覺得擁擠。這間小小的宮殿,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
  • 乾隆的三哥弘時,為何24歲神秘消失?不得不說,雍正手段是真狠
    雍正一共有三個兒子,但真正在歷史上有過正經篇章記載的卻只有乾隆皇帝弘曆和他的早年夭折的兒子弘瞻。   我們看影視劇都會發現,雍正皇帝其實還有另一個兒子名叫弘時,是雍正的第3個兒子。
  • 雍正臨死前囑咐乾隆不要殺這個人,為何乾隆不聽?上位就將他處死
    雍正臨死前囑咐乾隆不要殺這個人,為何乾隆不聽?上位就將他處死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雍正在大家眼裡,是不苟言笑的,並且還是相當神秘和兇殘的。對待他的手足他可以毫不留情,對待異黨他更是採取強硬的手段。他是清朝第三代執政者,他執政的時期是康乾盛世的中間地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雍正去世後,將位子傳給了乾隆,年少的乾隆就表現出是個有能力的君王。
  • 乾隆去世後大清還沒有爛透,但到了嘉慶手裡國家已無可救藥了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幾乎耗盡了大清國力,留給嘉慶一個爛攤子。嘉慶親政以後,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川楚白蓮教起義風起雲湧,國庫收入不足,人口過度膨脹,官員貪腐嚴重,河患頻繁出現。面對如此局面,嘉慶帝十分憂慮但頭腦也很清醒。為此,他一度打出了「鹹與維新」的旗號,試圖在內政上作出一些改革和補救。
  • 國寶金龜 藏著乾隆名士的傳奇
    國寶金龜 藏著乾隆名士的傳奇 金龜。1988年4月8日,四川綿竹縣東街商業場施工,基建工人在挖基槽時,於地下2.8米深處發現一個金光燦燦的物件。縣文管所聞訊後趕到施工現場,在公安部門的配合下,收回了這件珍奇的文物。「唐家衙門」出金龜  金龜的腹部呈盒狀,上覆蓋龜殼,為0.5毫米厚的金皮加工而成。龜腹前後兩端連接著頭尾,腹下原有四足,出土時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