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5月27日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李傳平)俗話說聞香識女人,可在宜昌,有這麼一群80、90後的女孩,每天的工作就是素麵朝天聞臭。
她們來自一間獨立的環境實驗室,接受政府部門、企業乃至普通市民的委託,對產生異味的氣體進行檢測,用最原始的方式——嗅。
她們接受了國家環保部門最權威的培訓和考核,取得資質後持證上崗,在專業領域,她們的職業稱之為嗅辨員。
她們的鼻子每天要接觸各類氣味,其中大多數是有刺激性的惡臭,生活中禁菸酒吃清淡甚至不能用有香味的化妝品。聞過之後得出的報告,可以得出空氣品質是否超標,是否汙染影響了普通百姓生活,進而成為執法的依據。
世界環保日前夕,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葛洲壩試驗檢測公司的環境監測室,解密這群「聞臭的女孩」。
6個人聞18次,才能完成一次樣品檢測
充氣、標註、聞一聞、記錄,從第一個人到第六個,依次進行,各自寫下結論。
25日下午,葛洲壩試驗檢測公司環境監測室的嗅辨室裡,6名穿著白大褂的女孩正在對一組採樣回來的氣體進行嗅辨。樣品存放在一個透明的塑料薄膜袋中,與另兩袋經活性炭處理的純淨無味空氣放在一起,三袋氣體作為一組提供給嗅辨的女孩。
存放氣體的塑膠袋上面有一個可以反覆關合的密封塞,拿起一個打開湊到鼻子前聞聞,迅速關上再聞第二個袋子,同時將第一個袋子交給下一個。聞完三個後,在一張A4紙張上,根據表格中的選項依次填寫,用符號「ooxx」來表示,最後得出自己的結果。
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參數以10為基準,大於或小於這個值成為氣體味道是否達標的分水嶺。每個人嗅辨的結果不會完全一致,只有當6個人都認為樣品存在超標情況,才會形成正式報告。
90後女孩李雅倩完成嗅辨後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取樣回來的氣體會進行10倍的稀釋,與另兩袋無味空氣一起聞,確保嗅辨更準確。所以完成一次檢測就是6個人聞18次,要是10倍稀釋後氣味還是很濃,可能要進行100倍稀釋再去聞,那就聞的更多了。
「一些精密的儀器設備雖然也能檢測空氣汙染成分,但惡臭酸腐等味道,也需要通過人體感官來體驗鑑別,這樣更直接,所以才會有了嗅辨員這個崗位。」環境監測室技術負責人王家恆說,稀釋後的樣品空氣如果還有明顯異味,就意味著很有可能超標,為此才稀釋後嗅辨,這樣更嚴謹。
在環保部完成培訓,日常工作連化妝品都很少用
目前這個實驗室共有持證嗅辨員13人,只有兩名男性,日常嗅辨的主要就是6名女孩。
作為一群靠鼻子工作的人,她們必須經過一個嚴格的培訓考試和考核程序,才能取得資質證書,國內唯一從事此項培訓考核的,是生態環保部下屬惡臭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80後女孩丁雙是去年通過考核取得嗅辨師員證書的,她回憶,去北京培訓的前提要求就是沒有鼻炎,嗅覺反應比較敏感,沒有菸酒史,「不是想像的那樣要達到狗狗的鼻子般靈敏,畢竟我們需要與普通人有一樣的感受,才能客觀得出符合大眾化的結論。」
培訓的內容包括惡臭氣體採樣、分析,監測的對象包括各類汙染源,比如化工、養殖、汙水處理廠等,甚至還有居民家庭裝修。進行完理論學習後,最重要的就是實際操作,三張試紙會浸泡在有臭味的液體中,比如氨氣、硫化氫等,將作為氣味源的試紙聞過後,要分辨出是哪一種氣味是不同的,方能合格。每個人的嗅覺不同,對不同氣體的反應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嗅辨員需要準確聞出異味並判斷是否刺激到影響到普通人的生活,這是與儀器檢測最大的不同。
日常工作時,丁雙和同事們幾乎不化妝,因為帶有想起的化妝品會影響鼻子嗅覺。「雖然女孩都愛美,但大家習慣了也就好了。」嗅辨員邵曉娟說,正式嗅辨樣品前,是不能吃辛辣食物的,連有刺激性味道的都不行。
當然,休息時的她們和年輕人一樣青春、活力。「周末我會打扮一下去逛街,尤其喜歡去山裡接觸清新空氣,有時不想動就在屋裡看書追劇,再做頓飯。」嗅辨員李雅倩笑著說,雖然長時間聞各種異味導致鼻子有時會過度敏感,但總的來說沒什麼傷害。
深夜接到採樣任務,躲在化工廠圍牆下布點
不久前的一次採樣過程,令實驗室的許多人感覺「很刺激」。
5月中旬的一天,實驗室忽然接到宜昌市猇亭區環保局的委託,要在當天夜裡對一家大型化工企業廠房周邊排放的氣體進行採樣檢測,「不能公開進行,必須做好隱蔽工作。」雖然多次與環保部門合作,但進行這樣暗訪式「秘密工作」還是第一次,大家都很激動也有點緊張。
當晚10時許,天完全黑下來,實驗室採樣員與環保部門執法人員悄悄來到企業附近,這一帶大燈照射光線充足,不能驚動了廠區大門的保安,他們就繞道後面的雜草小路來到圍牆陰暗處。根據廠房規模和地形,很快分散布置了16個採樣點,確定人員後,就攜帶設備就出發了。有的採樣點沒路可去,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在土堆裡摸索前進,架設好儀器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被發現。每隔3個小時,收集一次空氣樣品,用真空薄膜袋迅速裝好,
採樣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之後,帶著不同時段的空氣樣品回到實驗室,編號後存檔,下一步就要交給嗅辨員來「聞出結果」。
目前,這次空氣採樣的嗅辨氣味報告已經形成,取樣點多時間段分散,每一個樣品都要經過6個人的嗅辨程序,24小時內要完成辨別過程,任務很重。每個人嗅辨之後得出的數值將與國家標準進行比對,一旦得出氣味超標結論,就將交由環保部門作為下一步執法的依據。
社會環保意識增強,企業和個人主動來委託聞氣味
隨著生態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實驗室已經從政府部門合作的獨立第三方,逐步走入更多行業和普通市民中。
不久前,宜昌地區一家規模較大的生物製藥廠就主動聯繫實驗室,希望委託對該廠在生產發酵、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進行取樣檢測。「企業當時意圖很明確,就是不希望有異味被周邊市民投訴,一旦環保部門為此來進行執法,處罰會更重,還不如自己主動點,提前發現有沒有空氣問題。」實驗室負責人劉冬雲介紹。
那次取樣檢測很順利,後來的結果也比較正常,企業拿到報告後非常高興。「通過我們的專業知識為環保意識和行動營造氛圍,也感受到更多企業的環保自覺,這些變化才是最欣喜的。」劉冬雲說,監測室現在不但接受環保部門和企業的委託,許多注重環保的市民也會找來,對新房裝修的甲醛等空氣問題進行檢測,不過目前還只是個別高端房產,普通家庭還沒普及。
隨著生態理念逐步深入,今後,監測室還會承擔更多水體、鄉村養殖場等地方的空氣檢測項目,對這群年輕女孩來說,還有更多氣味等待她們去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