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訊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俊通訊員李傳平
香水是很多愛美人士的標配,根據一個人使用的香水,甚至可以分析出他們的個性、愛好等。但在宜昌,有這樣一群女孩,每天的工作卻是聞臭。
她們來自一個獨立實驗室,接受政府部門、企業或普通市民委託,用最原始的方式,對異味氣體進行檢測。她們的職業,叫「惡臭測試嗅辨員」。
要成為嗅辨員,必須接受國家環保機構的嚴格培訓和考核,取得資質後才能持證上崗。生活中,她們不能抽菸、喝酒,飲食要清淡,不能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等;工作中,她們每天要聞各種臭味,據此判斷空氣是否受到汙染,並成為執法部門的執法依據。
5月25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葛洲壩集團試驗檢測公司環境監測室,揭開「聞臭女孩」的神秘面紗。
完成一次樣品檢測六人至少各聞三次
5月25日下午,葛洲壩集團試驗檢測公司環境監測室的嗅辨室裡,6名身穿白大褂的女孩,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對一組氣體進行嗅辨。
樣品氣體存放在透明塑膠袋中,與另外兩袋經活性炭處理的純淨無味空氣放在一起,三袋氣體組成一組樣本。每個塑膠袋上都有可以反覆開合的密封塞,一名女孩拿起一個袋子,打開密封塞,湊到鼻子前聞一聞,迅速關上,交給下一位女孩,再拿起另一個袋子重複同樣的動作。
聞完三袋氣體,每人都要填寫一份表格,最後得出各自的結論。6人的嗅辨結論基本不會完全一致,只有全部都認為樣品氣體超標,才會形成正式報告。
嗅辨員李雅倩告訴記者,從現場採樣的氣體,通常會進行10倍稀釋。完成一次樣品檢測,她們6個人一共要聞至少18次。如果10倍稀釋後氣味還是很濃,就要稀釋100倍後再聞。「雖然一些儀器設備也能檢測空氣中的汙染情況,但惡臭、酸腐等氣味,通過人體感官鑑別更加直接,所以才會出現嗅辨員這一職業。」環境監測室技術負責人王家恆說。
食清淡拒絕菸酒連化妝品都很少用
目前,該實驗室共有持證嗅辨員13人,只有2名男性。日常嗅辨工作,主要由6名女孩承擔。
作為一群靠鼻子工作的人,她們都經過了嚴格培訓和考核,才取得資質證書。國內唯一從事該項培訓、考核的機構,是生態環保部惡臭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丁雙於去年取得嗅辨員資質。她介紹,參加培訓也有條件:沒有鼻炎、嗅覺反應比較敏感、沒有菸酒史。「我們的嗅覺,並不要求達到像狗狗那般靈敏。畢竟我們要與普通人有一樣的感受,才能得出符合大眾化的客觀結論。」她說。
惡臭測試嗅辨員的監測對象,包括各類汙染源,如化工廠、養殖場、汙水處理廠、居民家庭裝修等。完成理論學習後,最重要的是實際操作。例如:有三張試紙,分別在氨氣、硫化氫等臭味溶液中浸泡過,只有通過嗅辨將它們準確區分者才算合格。
平時,丁雙和同事們幾乎不化妝,因為帶有香氣的化妝品會影響嗅覺。工作前,她們也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習慣就好。」嗅辨員邵曉娟說。嗅辨員以年輕女性居多,這是因為女性的生活習慣普遍比較健康,較少接觸菸酒,飲食也偏清淡,情緒細膩冷靜,對刺激性氣體更加敏感。
當然,她們也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休息時,我會簡單打扮一下,逛逛街,或者去山裡呼吸清新空氣。有時不想動了,就窩在家裡看書、追劇,給自己做頓飯。」李雅倩笑著說。
首次接到暗查任務 化工廠外深夜採樣
不久前的一次採樣過程,讓這群嗅辨員感到「很刺激」。
5月中旬的一天,該實驗室接到宜昌市猇亭區環保局委託,要在當天夜裡對一家大型化工企業廠房周邊氣體進行採樣檢測。根據要求,此次行動必須暗中進行。雖然該實驗室多次與環保部門合作,但這是首次暗中採樣,參與者既緊張又激動。
當晚10時許,採樣員與環保部門執法人員悄悄來到化工廠附近,繞道廠房後面的小路,避開保安的視線,躲在圍牆的陰暗角落。他們根據廠房的規模和地形,分散布置了16個採樣點。採樣員攜帶採樣設備,每隔3小時收集一次空氣樣品,用真空塑膠袋封裝、編號,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結束。樣品帶到實驗室後,嗅辨員必須在24小時內「聞出結論」。
目前,此次空氣採樣的嗅辨報告已經形成。如果化工廠的排放超標,將作為環保部門下一步執法的依據。
社會環保意識增強 嗅辨範圍越來越廣
隨著生態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葛洲壩集團試驗檢測公司環境監測室已從主要與政府部門合作的獨立第三方,逐步走進更多行業,甚至進入普通市民的生活。
不久前,該實驗室接受宜昌地區一家生物製藥廠的委託,對生產發酵、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進行取樣檢測。「企業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不希望因為異味被周邊居民投訴。一旦環保部門為此進行執法,企業受到的處罰可能更重,所以他們未雨綢繆,自己檢查是否有空氣汙染問題。」實驗室負責人劉冬雲說。
那次取樣過程十分順利,檢測結果也比較正常,企業拿到嗅辨報告後很高興。「我們利用專業知識,服務環保事業,營造環保氛圍,也感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環保自覺,這些變化令人欣喜。」劉冬雲說。現在,該實驗室的客戶中,不僅有環保部門和企業,也有不少注重環保的個人,對新房裝修的甲醛等空氣問題進行檢測。
今後,該實驗室還將承擔更多水體、養殖場等空氣檢測項目。對實驗室的這群年輕女嗅辨員們來說,未來有更多氣味等待她們去辨別。(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