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最靠南的領土是曾母暗沙,那麼歷史上中國最靠南的領土在哪裡呢?如果將馬來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放大,就會發現在島嶼南部有一個名為「巨港」的城市,不過在明朝它有一個中國化的名字,舊港宣慰司。大體來說,「宣慰司」歷來是明廷授予藩屬土司的名稱,而地處南半球的舊港宣慰司也成為大明王朝最靠南的疆域。
作為孤懸海外且距離如此遙遠的一片土地,依靠步兵和騎兵得天下的明朝很難予以直接控制,除非帝國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海軍。從數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毫無疑問是一個典型的陸地國家,但在成祖朱棣時代,情況發生了稍許變化。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令整個泛印度洋區域感到震撼,而舊港宣慰司的建立正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大明永樂三年,一支人數多達28000人的龐大艦隊從劉家港起航,浩浩蕩蕩地向南方海域駛去。雄厚的實力加上可怖的規模一度讓沿途各國懷疑,這支艦隊究竟是來貿易的,還是來打仗的,但他們都猜錯了,這支艦隊是來找人(建文帝)的。從南洋航路的分布來看,馬六甲海峽幾乎是明朝船隊進出印度洋的必經之路,那麼在這個交通要道附近獲取一個海外基地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時南洋各島嶼上除了土著勢力之外,還有不少從大陸方向流亡而來的華人,而這些人背井離鄉的原因正是大明嚴酷的海禁政策。如果說朱元璋時期的海禁主要是防備沿海島嶼殘餘的元朝勢力,那麼朱棣時期的海禁則主要是為了確保官營船隊的利益,因為只有杜絕了民間貿易,官方寶船上的絲綢和瓷器才會更值錢。在這種情況下,大量世代靠海吃飯的廣東人不願意就此斷絕生計,因此南下海外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在這些人當中有兩個人的名字不可避免地與舊港宣慰司聯繫在一起,其中一個叫梁道明,另一個叫陳祖義。儘管後來梁道明接受明朝的敕封,成為大明在蘇門答臘地區的合作者,而陳祖義因為襲擊寶船未遂而被明朝公開處以極刑,但從本質上說,他們二人並無區別。
梁道明和陳祖義一前一後來到南洋,除了正常的海上貿易之外,海上劫掠的勾當也沒少幹,區別在於勢力較小的梁道明選擇融入當地土著,而握有更多武裝的陳祖義堅持打造自己的「海盜王國」。
當時蘇門答臘島南部有一個名為三佛齊的土著王國,不過很快被崛起於爪哇島的滿者伯夷攻滅,而收拾殘餘的梁道明一來二去獲取了當地土著和華人的信任,竟然被推選為三佛齊的新國王。面對滿者伯夷依舊不減的軍事壓力,梁道明與陳祖義結成保衛舊港的同盟,來自爪哇的侵略者這才知難而退。不過很快梁、陳二人的利益衝突就變得公開化,作為已是國王的梁道明希望擁有穩定的海上貿易,而軍事實力更強的陳祖義傾向於海盜活動。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批流亡海外的廣東人必然有一場血戰,可就在這個時候鄭和船隊從大明駛來。面對鋪天蓋地的艦隊,梁道明直接選擇投降,而陳祖義則試圖通過軍事冒險來擊敗鄭和寶船。此後的結果一如人們預料,梁道明將陳祖義的計劃透露給鄭和以作為自己投誠的籌碼,而陳祖義失敗後遭到生擒。儘管通過拉一派打一派,大明得以在蘇門答臘站穩腳跟,但從明朝官方的視角來看,梁道明之徒也非善類,畢竟當初他們出逃海外就已經觸犯了大明律法。
自知無力對抗鄭和的梁道明前往明朝覲見皇帝,而其留在舊港的助手施進卿則成了大明新的代理人。明朝冊封三佛齊國為「舊港宣慰司」,本質上與西南地區的土司並無區別。顯然舊港與大明的聯繫始於鄭和下西洋,那麼在鄭和下西洋被迫終止之後,舊港宣慰司的命運也必將終結。隨著明朝寶船的離去,滿者伯夷捲土重來,舊港最終被爪哇兼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