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大錯覺:
手機在震
有人叫我
她喜歡我
每天都在被這三大錯覺困擾,手機在震和有人叫我,其實是我們需要被人牽掛。她喜歡我,其實是我們需要被愛。
還有一種蜜汁自信的錯覺是:一學就會。
經常發生的事情就是,現在看完一本書,基本上是看完就忘完,只記得故事的重要梗概,很多情節篇章一點都不記得了。
從小到大,每次考試都是這樣。考前看書,每一個知識點都知道,每一個公式都記得,但是一考試就完蛋。
比如有一次化學考試,做錯的題目,老師在黑板上講一遍,感覺馬上就聽懂了。老師問還有誰沒聽懂的舉手問,全班沒有一個人舉手。
這時老師指著我說,你上來給大家講一遍。當我上臺講的時候,發現完全和想像中的不一樣,老師的邏輯看起來條理都很通順,可我講的時候,發現根本講不出來。
我自以為理解了的東西,和我所能講出來的東西,差別非常大。
這個問題,最近在許岑老師的《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課程中,得到了解答。
我們學習東西非常快,證明學習能力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學習後並沒有得到反饋。
一本書看一遍,不等於學了一遍,能看懂也不等於能深刻理解。往往只是學了一些皮毛,並沒有懂背後的深刻邏輯,所以才只能回憶出大概。
你最博學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大部門人都會說,肯定是高中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講的出祖國山川大江的經緯分布,做的出各種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實驗,出口就是流利的英文,下筆就是洋洋灑灑的文章。
為什麼現在就全忘了呢?因為現在的學習,並沒有及時做出反饋。
你想想,高中學習的反饋方式是什麼?
是考試,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擬考,無數的考試就是最好的反饋。
現在呢,很少有人會看完書後寫一篇讀後感,我們沒有做出相應的反饋,自然很容易一學就會,一用就忘。
我們該如何給自己製造反饋?
很簡單,寫出來就行。
也不是簡單的寫,更不是摘抄主旨。成年人要學習的,永遠都是背後的邏輯。
大段的抄錄,沒有任何的意義。應該深入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只有邏輯懂了,才能理解現象出現的原因。
給大家介紹一種工具,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出畫出結構主旨,再用分支將結構進行分解,配合圖片和關鍵字,對於快速復盤來說非常好用。
除了寫,還可以聽。
對於表達類型的學習,一定要通過聽來反饋。中國人最大的英語障礙,就是口語。
口語不能進步,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說的怎麼樣,只認為自己說的差,對於究竟口語是差在哪裡卻沒有深究。
電影《中國合伙人》裡,王陽給學生講課,說:你們口語講的差,難受的是聽的人,你們怕什麼啊?
確實,怕說出來丟臉,但是說給自己聽總不會丟臉吧。你有沒有嘗試過把自己說的英語錄下來,一遍遍聽,有沒有拿著自己的錄音比較過你說的英語和美國人說的英語到底是哪裡發音不一樣。
如果你這麼做了,那你的英語口語肯定不會差。
最後的殺手鐧,是錄視頻。
很多電視電影演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都會說:我從來不看自己以前演的戲,因為不敢看。
真正的演員看自己演的戲,一眼就能看出哪裡有問題,看的越多發現的問題越多。
電影電視,是遺憾的藝術,沒有辦法做到最佳。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比如在練習籃球的時候,把自己打籃球的動作錄下來。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那一定會在這個問題點上陷入死循環,無法突破。
當我們重新看自己的視頻的時候,你會發現,自以為做出了完美的投籃姿勢,其實胳膊歪了,身體傾斜了。
給自己反饋,文字、語音、視頻,很簡單的途徑,告別人生第四大錯覺,一學就會,一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