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未來可能往哪一個方向研究

2020-12-08 電子發燒友

這個話題聽起來很大很遠,但是,實際上是目前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處於5G的起步時期。同時,我們也處於一個空前的「迷茫」時期。

我們剛剛推出的5G通信標準,堪稱有史以來最強的一代標準,也是最讓人「糾結」的一代標準。

從誕生之日起,圍繞它的發展前景就充滿了爭議和質疑。

很多人認為5G是巨大的創新和突破,將開創「萬物互聯」的全新時代。但是,不少人認為,5G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創新,也沒有找到真正的需求痛點,它很可能遭遇失敗。

在這樣的爭論背景下,人們不免更為焦慮——

5G尚未得到驗證,現在又急於確認方向,那麼,下一代通信標準,究竟該何去何從?除了移動通信之外,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整個通信技術的未來研究方向,又在何方?

在這次大會上,很多專家學者都表達了自己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未來在哪裡」,也成為了大會的「隱藏主旨」。

根據我的所見所聽所想,我把專家們的意見整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簡單or複雜

未來方向的選擇一般有兩個原則,一是滿足未來需求,而是解決現有問題。專家們對當前通信網絡的最大意見,在於「不斷提升的網絡複雜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通信網絡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總體的趨勢,是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熵增效應明顯。

每次工程師們在鼓吹新技術的時候,都會說這些技術會讓我們的網絡更加簡單,更加容易維護。可是事實上,新技術往往帶來更加複雜的組網,更加複雜的協議,更加複雜的業務流程。

鄔江興院士在主題演講時,就直接對現在流行的虛擬化技術提出了質疑。

他認為,「靠虛擬化技術繁榮網絡功能終究不可持續」,「網絡業務的發展,使得網絡功能已不能與之完全解耦」,「核心路由器複雜度劇增,軟體代碼量超過1億行,已完全背離網際網路發展初衷」。句句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難道不是嗎?

技術的發展是源於需求的,也許你會說,是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多,所以網絡越來越複雜。可是,捫心自問,我們所開發的技術,有多少是真正源自用戶需求?又有多少是「假設」出來的需求?新增的代碼,100%是必要的嗎?

實際上,現在更多企業在做的事情,是創造需求,創造複雜度,創造工作量。原因不言自明,美其名曰「為了行業的發展」。

發展到現在,我們的通信網絡就是一個體積無比巨大、架構無比複雜的怪物。

面對這樣一個怪物,如何讓它瘦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技術發展方向。

於是,研究機構和個人提出了至簡網絡,或者智簡網絡、極簡網絡,並將此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想要做到網絡至簡,一方面是基礎功能極簡化,另一方面是網絡層級扁平化。專家們不約而同提到了AI人工智慧技術對至簡網絡的必要性,認為AI是網絡瘦身的一次機遇。

此外,運營商鼓足勇氣和魄力,加快落後技術的淘汰,也是創造至簡網絡的一個關鍵因素。

2、異構網絡的挑戰

提到網絡的複雜,除了內部組網和功能的複雜之外,最重要的「幫兇」其實是異構網絡,甚至超異構網絡。

什麼是異構網絡?簡單來說,一種技術標準搞不定,同時採用多種技術標準,滿足多樣化需求,就是異構網絡。例如我們現在採用2G/3G/4/5G,甚至加上Wi-Fi、藍牙,提供多種接入技術的網絡,就是異構網絡。

異構網絡本身是一個褒義詞,代表網絡的多樣性,什麼都能支持,大小通吃。而且異構網絡對於頻譜效率的充分利用,是有幫助的。

但是,它帶來的後果,就是大幅增加了網絡的複雜度,以及網絡的維護難度。就有點像一個國家的軍隊,如果使用了多種制式口徑的武器,那麼對它的後勤就是一場噩夢,一樣的道理。

異構網絡還會大幅提升通信系統的能耗,這也是很致命的缺陷。

通信技術的發展,未來是否可以通過一種統一的接入技術,融合所有的制式標準呢?承載網和核心網,是不是也可以「去異構化」呢?

與會的專家,就有提出這樣的設想。他們認為,這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方向。

這裡順便提一下,有專家提出,6G可能會研究「頻譜靈活共享技術」。

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種接入技術,不同的接入技術使用不同的頻譜。我們傳統的頻譜分配模式,是固定劃分,也就是指定頻譜給指定的對象。

這種模式,導致頻譜資源被強行分割佔用。但實際上,使用對象對頻譜的利用率是不平衡的。很多頻段,利用率不足10%。

於是,就提出了「頻譜靈活共享技術」。就是說,頻譜資源動態佔用,某一使用對象可以靈活使用空閒的頻譜,也可以使用非授權頻譜(類似LTE-U),多個運營商多制式共享頻譜(5G的用2/3/4G的,或者電信5G用聯通5G頻段,剛好符合電聯共建)。

這確實為解決頻譜資源不足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3、天線射頻的究極形態

小棗君以前給大家科普過,頻率×波長=光速。我們移動通信使用的頻率,正在不斷變得更高,從800M、900M到1800M、1900M,然後現在是Sub-6G的2600M,3500M,馬上進入毫米波。未來6G,又要進入太赫茲領域。

那麼,波長不斷減小,從毫米到微米,甚至更小,我們的天線形態,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呢?

有專家提出一個概念——超表面。

具體來說,是用於光束轉向的等離子表面散射元件和超表面。天線的電磁特性動態可調,可以有效用於太赫茲頻段的信號收發,還可以用於隱身、成像。

具體的描述可以參考下面的PPT:

結合今年愛立信展示的「膠帶天線」,還有日本廠家提出的「玻璃天線」,相信以後的天線形態一定會有進一步的變化。也許整面牆刷的塗層,整個建築的外立面玻璃,都是天線也說不定。

4、確定性時延

本次大會上,有多位專家反覆提到了時延。

我們知道,5G的眾多特性裡面,就包括一個「低時延」。5G號稱能做到1ms的時延,遠遠低於4G。

但是專家認為,時延這個值並不是單純追求低,更重要的是,應該追求「確定性時延」。

確定性時延,是指時延值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你的時延可以是10ms,但必須保證能在10ms上下很小的範圍內波動,不能一會10ms,一會突然跳一個50ms。

大部分場景,其實追求的並不是極低的時延,而是時延的穩定性。例如遠程手術和遠程駕駛,如果出現時延抖動,後果將是致命的。

有一位專家就說:「誰能掌握確定性時延,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類似這個意思,表明了確定性時延的重要性吧。)

5、柔性網絡

柔性網絡也是本次大會的熱詞。

所謂柔性網絡,簡單來說,就是網絡軟體化、服務軟體化,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提供不同的網絡能力。此前的運營商網絡,都是剛性網絡,網絡架構和網元設備封閉、資源分散、無法快速配置。

其實柔性網絡並不是新詞,NFV/SDN其實就是柔性網絡的一種實現方式。

專家認為,柔性網絡的需求相比以往更加迫切。現有網絡柔性不足,影響了業務的快速部署,也影響了用戶需求的快速響應。一張可感知、可重構、可演進的柔性網絡,更加關註上層應用的表現,更符合未來的用戶需求。傳統SDN更關注網絡底層。

和柔性網絡類似的說法,是鄔院士提到的「全維可定義」,即軟體定義功能編排、軟體定義多模態轉發、軟體定義多模態路由。通信網絡的一切,皆可軟體定義。

6、內生安全

安全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本次大會關於安全的內容佔了不小的比例。

相比傳統的安全防禦,這次更為強調的是內生安全。傳統安全是「外生」安全,立足於邊界保護,修「圍牆」。內生安全則強調信息系統的安全體系必須具有自我免疫、內外兼修、自我進化的特點。

目前的網絡安全,主要面對四個難題:軟硬體設計缺陷導致的安全漏洞;全球化時代開放式的產業生態,導致系統後門無法徹底管控或清除;系統軟硬體代碼問題難以窮盡和徹查;軟硬體產品的安全性無法從源頭加以控制。

現有系統設計的主題思想是面向性能,缺乏安全性分析和設計,沒有建立安全指標量化體系,加之結構設計對軟體開發者不開發,導致系統在構建時,就存在一些錯誤的安全架構。

說白了,系統在設計的時候,就沒有做好安全的防護。

而內生安全,就是強調在系統設計時,將「免疫系統」設計進去,具備免疫能力,消滅各種風險。

鄔院士認為,內生安全是新一代IT/ICT/ICS/CPS等技術的標誌性功能。

7、AI

最重要的,也是最公認的未來方向,就是AI人工智慧。

所有專家都認為AI是未來網絡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和上面的安全內生一樣,有專家提出了「智慧內生」、「網絡智慧化」,也就是說,網絡自身就整合了AI,具有AI大腦。

電信領域是目前最大的AI細分市場。根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電信行業對人工智慧軟體、硬體和服務的投資,預計將達到367億美元。

5G時代,移動通信網絡和AI的連接將更為緊密。一方面,電信網絡和終端將產生大量的數據,為AI挖掘分析提供數據源、學習樣本。另一方面,通信網絡各個層級(雲、邊緣、端)可以為AI提供算力資源。此外,通信網絡很多場景,都非常適用於AI建立學習模型,便於AI快速落地。

目前業界對網絡智能化能力也進行了像車聯網無人駕駛一樣的分級,也是一共6級,分別是:

L0、無智能輔助L1、初級智能輔助L2、高級智能輔助L3、網絡部分自治

L4、網絡高度自治L5、網絡完全自治

達到L5的話,將實現網絡操作無人化,完全憑意圖驅動。

目前AI在移動通信網絡中落地最快的是維護和優化方面的工作。例如:藉助AI技術,優化無線網絡參數,提升無線資源利用率,提升網絡容量。藉助AI技術,預測用戶運動軌跡和業務行為,優化內容緩存策略,提升用戶感受。

藉助AI技術,管理Massive MIMO天線陣列,快速適應變化,提升接入體驗。

藉助AI技術,對切片資源進行管理,使切片配置自動化、幫助切片故障快速自愈恢復、提升切片性能等。

藉助AI技術,動態調節設備工作功率,控制設備能耗。……

AI的落地場景舉例

正因為AI的價值非常明顯,所以各大設備商和運營商現在都在投入大量精力在AI落地上。今天所說的這些方向裡,AI可以說是最明確的發展方向了。

除了上述方向之外,還有算力內生、標識尋址、天地一體化、數字孿生等等概念,本次大會都有提及。限於篇幅,無法一一介紹,後續將通過專題進行說明。

總而言之,通過專家們的分享,小棗君的腦海裡對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需要強調的是,會議畢竟是學術討論和分享,很多內容和概念只是一個想法,並不一定是對的。如果是確定性的,那就不是想法,而是規劃了。

今後,也許會有新的想法誕生,也可能有想法會被驗證是錯誤的。咱們不能盲目相信,更不能盲目跟隨或者炒作。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乾貨比較多,歡迎大家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責任編輯:c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通信的未來研究方向,究竟在哪裡?
    嘉賓們分享的內容也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各大標準組織最新的會議進展,滿滿的乾貨。通過在現場的聆聽,小棗君有很大的收穫,今天迫不及待地來給大家韶一韶。今天的話題,將圍繞「通信的未來研究方向」展開。這個話題聽起來很大很遠,但是,實際上是目前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
  • 人工智慧主要分為哪幾個研究階段,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人工智慧主要分為哪幾個研究階段,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人工智慧主要分為哪幾個研究階段,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2018-08-13 10:46:55  來源:今日頭條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工智慧研究的成果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模糊處理、並行化、神經網絡和機器情感。
  • 智能體系架構與晶片的未來在哪?對話陳雲霽,解讀四大研究方向
    他們認為,現在企業能往產品做的事情,已經有很多投入、很多人在做,智源不要做這些,而要看向更遠的東西。三、面向未來的四類AI晶片布局據陳雲霽介紹,在晶片方面,「智能體系架構與晶片」方向目前主要有四類布局。
  • 專家眼中未來的通信技術是怎樣的?
    現在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時代節點,很多人需要時刻保持「在線「狀態,哪怕暫時失去和外界的聯繫都容易引起恐慌,比如說很多人離開了手機就無法過正常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手機依賴症。我們知道,所有的創新都是技術可行性和社會需求兩者的結合。技術的發展決定了創新的可能性,但是人類的需求又決定了哪項技術會脫穎而出並對我們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 九大材料或成為未來十年前沿研究方向
    未來十年,具有前景的研究領域包括:迄今尚無法實現的在相同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進行耦合實驗和計算模擬研究;原位/操作實驗表徵數據的實時分析;加工方法和材料組分創新,以實現下一代高性能輕質合金、超高強度鋼和耐火合金,以及多功能高級建築材料系統的設計和製造;理解多相高熵合金的固溶效應,並通過開發可靠的實驗和計算熱力學資料庫創建在常規合金中不可能出現的微結構;通過實驗和建模進一步理解納米孿晶材料中的變形機制、分解應力的作用
  • 5G通信模式未來的發展趨勢:向著更為深入多元化方向發展
    打開APP 5G通信模式未來的發展趨勢:向著更為深入多元化方向發展 工程師郭婷 發表於 2018-07-25 00:36:00
  • 深空測控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深空光通信技術
    圖3給出了NASA深空網未來所採用的提高深空通信數據接收速率的技術途徑和數據傳輸能力提高的預期效果。美國在2013年9月發射的「月球大氣與粉塵環境探測器」,對月地雷射通信技術進行了演示驗證,實現了月地間下行622Mb/s和上行20Mb/s的通信速率。同射頻(RF)通信鏈路相比,光通信工作頻率(約為200-300THz)要比Ka頻段的32GHz載頻更高。
  • 通鼎互聯:公司將緊緊圍繞5G等通信信息技術未來方向發展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5月8日訊,有投資者向通鼎互聯提問, 兩個問題:公司今年的銷售計劃和目標? 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和目標?公司回答表示,公司將緊緊圍繞5G等通信信息技術未來方向發展,強化已有產業的整合,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鞏固在光通信領域的競爭優勢,同時,橫向進入相關專網領域,開闢新的市場空間。圍繞新需求及可能出現的新機遇,主動加強研發投入,努力爭取先發競爭優勢;研究5G生態,對目前公司已有產品、產業布局進行優化調整,在5G新的生態圈中,確立通鼎細分市場新定位,分享發展紅利。
  • 量子通信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子研究方向,也是一種量子信息傳遞方式
    長期來看,量子通信有望引領5g標準建設。短期來看,量子通信標準建設,半導體製造、雷射、光纖、光模塊仍是迫切需求,而政府投資以及資本熱情肯定要遠遠超過初級產品。就像隔壁隔壁那美女說:「哪家都行」。本人雖做硬體,但是也好奇量子通信究竟是什麼,5g通信又將是什麼樣。
  • 量子通信未來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近日在歐盟「歐洲量子技術旗艦計劃」在官網發布《戰略研究議程(SRA)》報告。報告中表示,未來三年將推動建設歐洲範圍的量子通信網絡,完善和擴展現有數字基礎設施,為未來的「量子網際網路」遠景奠定基礎。放眼全球,中、美、德、日等一些國家紛紛按下「量子通信」布局啟動鍵,開始著手布局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和研究項目,力求在量子通信產業化角逐中站穩腳跟,掌握更多自主權。就我們國家而言,量子通信存在著巨大的增量空間。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
  • 未來射頻的發展方向
    未來射頻的發展方向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5-21 09:00:00 射頻,大家聽著可能很熟悉,但是什麼是射頻,射頻集成電路難在哪裡?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 大討論|天線未來研究方向及發展前景怎樣?
    剛讀博士,對未來研究方向不太確定,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大家覺得天線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樣的,哪些領域比較有發展前景(指SCI論文產出高)或熱門
  • 考研東南大學專碩,通信息工程或軟體工程方向,哪個前途更好?
    根據問題描述,一位在南京一所普通大學在讀的通信工程專業本科大學生,希望考研改變命運,未來能有一個更好的前景和錢景,涉及到了跨專業轉科問題,目標定為東南大學的電子與通信專碩,或者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碩。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談幾點個人信息,僅供參考和商榷:首先、通信工程專業(CT)、軟體工程專業(IT)都離不開網際網路,都是時下比較時髦的學科方向,學了哪一科的專碩,未來都大有可為。
  • 通信工程專業前景如何?這幾個就業方向最「吃香」!
    一、市場方向一般來說通信工程市場方向的工資要比研發製造方向的工資高一些,但是市場方向並不好做,因為這需要我們交際能力以及專業能力過硬,並且每年的工作狀態基本上都是天南海北的出差,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長度不會超過一個月。
  • 北京量子院明年攻堅量子計算與通信等4個研究方向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獲悉,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簡稱北京量子院)今年將完成整體研究方向布局,明年將重點在量子物態科學、量子計算與通信、量子材料與器件、量子精密測量4個方面進行攻堅。 今天,「2019年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學前沿論壇」在北京量子院開幕。
  • SDR--未來無線通信設備的基本概念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20年內,無線通信技術取得了空前的高速發展。而21世紀的來臨,又以第三代移動通信為代表,為無線通信的進一步大發展開闢了一個新天地。典型的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徵詢了大量無線通信技術和產業界專家後所得到的結論:77%的專家認為,軟體定義無線電(Software Defined Radio, 簡稱SDR)必將是一個解決全球無線通信需求的方案。1999年,美國FCC就開始組織有關專家對SDR進行研究;2000年3月,發表了一份文件[2],對SDR的定義、要求和相關問題統一了認識,並倡導各公司和研究機構開發此技術。
  • 瑪雅人一夜消失是去哪了?很可能是去往了這兩個地下「桃源」!
    瑪雅人一夜消失是去哪了?很可能是去往了這兩個地下「桃源」!2012年12月21日已經安全地過去了,太陽每天還依舊東升西落。瑪雅人的預言不攻自破,世界末日終究是虛幻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無論是炒作還是其他原因都是過眼雲煙,過去了就過去了。
  • 未來通信發展方向將走向哪裡?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大概保持著10年一代的速度,全球範圍來看,從1G到5G花了40年的時間。1G: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模擬通信技術,這個時代的特點是沒有形成一個國際標準,各個國家各自為戰,是一個白花齊放的時代,各種技術包括AMPS、CDPD、C-Netz、NMT、TACS等。
  • 三分鐘快速知道雷射通信 改變未來戰爭格局的新技術
    特別是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戰況瞬息萬變,錯綜複雜,如果沒有迅速、準確、保密和不間斷的通信,就不可能實現及時而有效的指揮和作戰。因此,目前世界各軍事強國均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對通信技術加強研究,使這一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 量子通信——未來通信方式的「供給側」革命
    具體做法就是把一個信息編碼在一個光子上,一個光子有著不同的量子態,代表著0和1,也就是說,光在傳播中其實並不是單一的直線,而是上下振動的,水平的記錄為0,上下的記錄為1,類似於計算機技術中的二進位。把光子通過光纖發射出去,接收方接到密鑰後進行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