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世界上最貴的衣服是什麼,普通人很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那些奢侈品牌,動輒幾萬塊一件的衣服,的確能讓普通人望而卻步。但實際上,即便是再貴的奢侈品服飾,價格也不能跟一種衣服相提並論,它就是太空衣。一件太空衣,保守估計造價也在上千萬美元。而在太空衣中,又以艙外太空衣最為昂貴。
截至目前,全球有能力研製艙外太空衣的國家僅有中美俄三國。即便是強大如SpaceX這樣的航空巨頭公司,對於艙外太空衣的研發也無能為力。因為這種工程,還需要國家牽頭,聯合數百個行業的龍頭企業一起完成,小小的太空衣,實則是一件超級工程,其設計、製造難度甚至超過了航空母艦。
早在冷戰時期,一件艙外太空衣的價格就已經高達數千萬美元,如果再算上動力設備,達到上億美元也並非不可能。不過,與奢侈品泡沫一樣的高昂售價相比,太空衣的每一分錢都絕對是物有所值。
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任何被太陽直射的物體表面溫度都要超過200攝氏度。而在背陰面,溫度又會下降到零下200多攝氏度。因此,太空衣的材料選擇就是第一大難題:既要輕便,也要耐高溫耐寒。
其次,太空衣還要為太空人隔絕各種太陽輻射、宇宙射線的直射,以及微隕石的撞擊,薄薄的一層太空衣,抗穿透能力要堪比一層厚厚的鉛板。
至於供氧、內外壓力平衡的問題,反而成為相對簡單的問題。總而言之,由於技術難度太高,艙外太空衣也被稱為「最小的太空飛行器」、「微型宇宙飛船」,造價昂貴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實際上,搭配微型動力裝置的太空衣,也的確是一臺微型空間站,只不過因為受到體型限制,導致燃料有限。
縱然艙外太空衣造價十分昂貴,可他們的使用壽命卻非常短。比如,目前美國人就面臨艙外航天服嚴重不夠用的尷尬局面,在新型太空衣研製成功以前,NASA的航天工作也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雖然是航天領域的後起之秀,但憑藉著不懈的努力,也攻克了艙外太空衣技術。據悉,一件國產航天服的造價約3000萬元,可支持連續4小時的艙外活動,重複使用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