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FunDiving
今天的主角是——洞穴裡的奇妙世界
在我們的腳下,有著綿延不絕的洞穴和隧道。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洞穴CAVE依舊是人類在地球上涉足最少的地方之一。但人類不是第一個在這些陰暗溼冷的探訪者,洞穴裡有著一些地球上奇特鮮為人知的。今天井爺和大家一起,跟著BBC的紀錄片,一起來探訪這些神奇的世界!
——洞穴裡吐絲的螢火蟲——
看到這2張圖片,你想到的是什麼?螢火蟲?漫天繁星?珍珠簾?……這2者有什麼關係?
這 2張圖片是同一種生物,位於 澳大利亞黃金海岸螢火蟲洞 。 這些 「珍珠簾」和「漫天繁星」是該洞穴螢火蟲幼蟲所布下的天羅地網。
很多去過螢火蟲洞的小夥伴見過「珍珠簾」和「漫天繁星」,卻沒有見過這個神秘的洞穴螢火蟲的幼蟲長什麼樣。BBC給我們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圖:螢火蟲的幼蟲 在吐絲的照片
這種洞穴螢火蟲幼蟲從口中吐出沾滿粘液滴的絲線來誘捕獵物,這些絲線是螢火蟲幼蟲口中的腺體分泌的。每隻螢火蟲幼蟲都會吐出10根這樣的粘液絲線,布好絲線後,這些螢火蟲幼蟲就懸掛在粘液吊床上靜靜等待獵物上鉤。
而那些幽暗的藍色螢光是一種化學反應的結果,在它尾部的一個特殊腔囊中產生。那些逛差不多可以照亮它的背部,正是用來誘惑獵物的誘餌。
圖:發出螢光的尾部
昆蟲有趨光的本性,而洞穴螢火蟲正是利用昆蟲經不住被光源吸引的特點,結果就被黏糊糊的絲線粘住了。 一旦粘住,無法逃脫。 然後收起絲線,慢慢享用獵物。 通過誘捕洞穴內的昆蟲,這些洞穴螢火蟲解決了穴居動物面臨的最大難題,找到穩定的食物來源。
圖:被珍珠簾粘液黏住的獵物
如何? 是不是很神奇~
澳大利亞黃金海岸螢火蟲洞位於春溪國 家公園,在特維德盾狀火山的遺蹟上,天 然橋是國家公園的組成部分,遍布著雨林,古老的樹洞比人還高,巨大的桉樹、樹蕨、靠殺死宿主奪取養分的絞殺榕生長在步道邊,步道通向天然石拱,瀑布穿過拱門,在拱門下衝刷出洞穴,洞穴裡居住著藍光螢火蟲。
春溪國家公園的暗淡使這裡非常利於觀星,在晴朗的日子,南十字星高懸頭頂。 在雨天,有機會看到林中的螢光蘑菇。 數以百萬計的螢火蟲在涼爽、黑暗的天然橋洞穴內安家。
——洞穴中的金絲燕窩——
你以為是這2張照片是人類在探索洞穴?
不,這是真實的人類在採摘金絲燕的燕窩。婆羅洲有著大量的熱帶雨林中的洞穴,而馬來西亞美裡的姆魯洞由於其特別的自然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評為自然文化遺產之地。姆魯山洞之大,容納了大量的生物在此。除了夜晚出洞的蝙蝠,還有白天值班的洞穴金絲燕。
人類需要靠光才能前行,但洞穴金絲燕卻可以在漆黑的環境中準確地找到它那只有幾釐米寬的巢穴,這是種非凡的本領,到現在人類還無法完全了解。這種鳥還有眾不同尋常之處,它們小巧的杯狀巢穴,完全是用唾液築成的。要築成這樣一個巢穴,需要30天左右的時間。
圖:金絲燕和它的燕窩
它們的巢穴非常珍貴,不僅只是針對它們自己而言,對人類也是亦然。近500年來,人們一直在採摘這些洞穴金絲燕的燕窩。
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這些採摘燕窩的人沒有任何安全裝置,只是利用藤製的梯子,爬到溶洞的最頂層,通常要爬60多米。這種洞穴金絲燕的純白燕窩,是做燕窩湯的主要原料,每克燕窩的價值堪比白銀。巢穴被摘走後,金絲燕會馬上再建一個。
圖:攀爬的工人
(對於燕窩的褒貶不做評價)。不過當地認為只要這門利潤豐厚的行業適當的控制,洞穴金絲燕種群仍舊會繼續繁盛。
姆魯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巖是由海底的貝類和珊瑚中的礦物沉積形成的。山上的雨水將石灰巖衝刷成鋒利的尖峰,隨著雨水的侵蝕力量,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刀片山。也是馬幣100元的圖。
經常有小夥伴問,是不是所有的山洞經過雨水的衝刷都能形成各種不同的地貌?
不一定~也有由於海水撞擊後形成的山洞,這些山洞是不會受雨水衝刷影響的。後面我們會介紹~
雨水在流經地表的旅程中,雨水流入地底變成河水,河水吸收了來自土壤的二氧化碳,使它呈現出了弱酸性。幾百萬年來,弱酸性河水不斷地侵蝕著石灰巖,形成了迷宮般的溶洞和隧道,它們有時可以長達上百公裡。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河通道,大到可以通過一架噴氣式飛機的姆魯山洞。
——洞穴巖石縫裡的水上森林——
姆魯洞隨著雨水的衝刷,不停的在變化。而有些洞穴,他們的變化會完全停下來,就好像 墨西哥的這些洪水淹過的洞穴,幾千年來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自從上一個冰河期以來,它們便已與外面的世界完全隔離了。 但它們卻對地面的生命有著深遠的影響。
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瑪雅文明就位於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這裡沒有河流、沒有湖泊甚至沒有小溪。所以,瑪雅人要依賴天然井,也就是被淹沒的巖洞的洞口,來獲取淡水。這些被淹沒的天然井,是這個地區唯一的露天淡水水源。
在沒有生命之源的陽光的照射,你可能會認為這裡沒有動植物。其實不然,在這些黑暗的洞穴通道裡,大型熱帶樹木的根系卻穿透石灰巖的縫隙,伸入到了這些洞穴之中。如果沒有這些水,尤卡坦半島上的樹木就不會長的如此繁茂。
為什麼樹根能穿透巖石去汲取水份,科學家至今沒有給出很好的解釋。有一種理論認為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形成的。
瑪雅人知道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些水,但只有憑藉當今的科技,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這些水坑的重要性和它們的規模。 迄今為止,尤卡坦半島上人類已經探索過的水下洞穴的長度約有500多公裡,但誰都不清楚這個地下水世界的確切長度。 水下洞穴探險是出了名的危險,最近的出口可能離你數百米之遠,一旦耗盡氧氣則是致命的。 為了避免迷路,潛水員們會攜帶一捆軸線,這可以說是他們的生命線。
——海洋生物的安居洞穴——
如果說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洞穴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那紐西蘭普爾奈群島就是全新的存在。
普爾奈群島嶙峋的巖層中,到處都是海洋洞穴。鹹水與淡水不同,它不會溶解石灰巖,所以大部分的海洋洞穴都是由海浪的機械衝擊力形成的。這裡也是許多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在廣闊的大海中覓食一天後,大群雀鯛返回洞穴中,這裡是他們躲避天地的庇護所。所以這裡也是著名的潛水勝地!
——跳傘的神奇洞穴——
對於戶外愛好者來說,有些洞穴是探險,有些洞穴可以潛水,有些洞穴適合攀爬,而位於墨西哥的燕子洞來說,這裡是跳傘愛好者的極限天堂。
BBC公司為了拍攝科學系列片《行星地球》,對地球上的諸多洞穴進行了探索。為了能拍攝到神秘畫面,電視臺探險者背上了降落傘,跳下這一深達426米的黑暗洞穴。這應該就是有記錄以來,第一位在燕子洞跳傘的。我們來感受一下這段視頻吧!
電影《極盜者》裡的跳傘挑戰,也是在這裡。現在燕子洞穴已經成為BASE跳傘運動的熱門地。從上空俯瞰, 它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掩映於綠意之中,每天早上,成群結隊的鳥兒以同心圓的方式飛出幾百米深的洞穴,直到到達入口處,這吸引了許多遊客觀賞。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圖片和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