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史興慶:《一個勺子》,比黑色幽默更現實的人生
有些事情是要反著看的,比如《一個勺子》,表面上是喜劇,實則一齣悲劇。還不能說影片是黑色幽默,至少故事不夠荒誕,人物也不變態(沒有人的言行像個變態),也談不上做了藝術性的誇張和扭曲,反而更像是從生活的大染缸裡隨意舀出了一勺,呈現了生活的一些原汁原味,讓我們看到了熟悉中的陌生、陌生中的熟悉,領略了一種現實人生。
影片其實講了一個很小的問題:一個傻子(西北方言音同「勺子」)為什麼會被人爭來爭去?拉條子(陳建斌飾)搞不明白,於是他變成了眾人眼裡最大的傻子;成功人士李大頭(王學兵飾)同樣搞不明白;片中似乎沒人能搞明白這是為什麼。
不是片中的人傻,不知道傻子也有利用價值,而是這個問題同「柴米油鹽」一樣,不在於自身的大小長短,而在於「小中見大」,大到甚至可以代表整個生活。所以對這個問題,大家搞不明白、說不清楚,但卻給出了一個非常樸素的答案——人生就是這樣。這顯然是種無奈,而非答案,但這種事情現實生活中又何嘗有真的答案?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一個勺子》並不解決任何問題,無論大的,還是小的,但它能和其他典型的現實主義電影一樣,真實地反映某種現實和人生,並予以謳歌、批評批判,也就夠了,對於現實,影片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人為貶低。
作為現實題材,情節的推進自然要符合情理邏輯和生活常識,影片這點做得不錯,至少不像有些IP電影,生活不夠,靠做夢甚至胡編來湊。
設想一下,如果有個陌生人糾纏你,但並沒傷害你,你要怎麼做?作為常識,我們會首先自己處理,不行就報警。片中拉條子同樣如此,只不過中間多了一個找村長解決的環節,這符合人物的身份。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個環節的過程有點冗長,讓人懷疑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有些久遠,人物行為已不大合時宜。
當然從整體上看,拉條子這一好人形象塑造得不錯,尤其有個地方值得稱道:拉條子和老婆(蔣勤勤飾)吵架,老婆抱怨他收留了傻子,給家庭帶來了麻煩甚至災難,拉條子生氣地說,當初你也是我收留的,我不收留,你早凍死了。
這個細節讓拉條子的人物形象豐滿起來,行為更加真實可信。拉條子雖是個大好人,但好人就必然收留傻子?顯然不是,而拉條子之所以這麼做,除了他人好外,還在於他曾收留過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後來成了他老婆。人往往就是這樣,做好事不圖回報,但有好報,會做更多好事;再好的人,街頭扶個老人被訛掉半年工資,你看看他下次還扶不扶。
所以這個細節,道出了潛意識裡的原因,讓拉條子的行為跟單純的好人動了惻隱之心,或者「學雷鋒做好事」區別開來,也讓這部文藝片在傳遞正能量上,顯得更為細膩,貼近常態人生。這個細節可謂輕描淡寫,卻能畫龍點睛。
《一個勺子》關注的是現實人生,自然也難掩沉重。拉條子其實是一個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是好心讓他變成了眾人眼裡的傻子,變得連李大頭那樣的無良商人最後也鄙夷他;那麼,很多不如拉條子的人,在那種環境和語境裡,又如何能做個好人?
也許正是有著這樣的情境,片中那群少年才會無緣無故地歧視和毆打傻子;甚至連片中的執法者也顯得蒼白無力;而拉條子對執法者的最大認知,竟然是可以拿五萬塊錢去運作兒子的減刑——和被騙子詐騙相比,這種可悲更讓人覺得沉重。
當下像拉條子那樣的好人,如何做了好事不吃虧?不被人當成傻子?也不覺得自己犯傻?好人怎樣才能多一些挺身而出?《一個勺子》從正向維度上留給了觀眾思考的問題,不過影片能實現的最大價值,也許就是讓人去想一想,如果你是拉條子,你願不願做那樣一個勺子?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