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爭議比較大的皇帝,因為唐朝的盛世頂峰就是在唐玄宗時期,他的前半生經過無數艱難險阻,數次政變,以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身份憑藉能力,最終成為皇太子以及皇帝,但到了後半生,卻像變了個人似的,寵信奸人,愛好美色,最終葬送大唐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在皇帝位置上一共坐了44年,他能當上皇帝,主要靠兩個政變掃除政敵上臺,一個是唐隆政變,另一個是先天政變。唐隆政變中,李隆基聯合了葛福順、陳玄禮、劉幽求等人,誅殺了韋後、安樂公主,這次政變後不久就確定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先天政變中,李隆基聯合了王毛仲、高力士、郭元振等人,誅殺了太平公主一黨,這次政變後不久,唐玄宗就徹底徹底掌控了皇帝的權力,穩定了政權基礎,在這兩次政變中,唐玄宗都有少人支持,成為他的親信,其中有一個特別的人物叫王毛仲,這個人是李隆基的親信,在兩次政變中都發揮了重要任用。
但是,王毛仲最終卻被唐玄宗賜死,這是什麼一回事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王毛仲。
王毛仲是扶餘族的高句麗人,高句麗是扶餘王族的所建立的國家,在唐高宗時期被唐朝所滅亡,之後高句麗被併入唐朝,其百姓大多遷入唐朝內地,王毛仲的家族也是如此,王毛仲的父親因為犯法,其家人被充入官府為奴隸,王毛仲就這樣成為當時還是臨淄王李隆基的家臣。
王毛仲的父親王求婁是唐朝的遊擊將軍,王毛仲出身高句麗,驍勇善戰,聰明識體,雖然成為李隆基家裡奴僕,但很快成為李隆基的貼身侍衛,受到器重,李隆基在參與唐隆政變前大力結交萬騎中的豪傑,所謂的萬騎是唐朝皇帝直屬的一支禁軍部隊,李隆基作為臨淄王,與萬騎的結交都是通過王毛仲來完成的。
而結交萬騎對於唐隆政變的成功有著絕對的作用,萬騎不僅是皇帝的直屬禁軍,而且掌控著皇宮的北門,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殺唐中宗意圖效仿武則天稱帝,是李隆基率領唐朝宗室及親信等人發動唐隆政變,徹底剷除了韋後與安樂公主一黨,將政權還於李氏王朝,之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即位為帝,而王毛仲因功被封為三品將軍,管理著李隆基東宮的駝馬鷹狗。
從奴隸到將軍,王毛仲的人生發生了劇烈變化,這一切是因為他跟隨李隆基的原因,之後,王毛仲又在先天政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王毛仲率領了三百親兵控制了左右羽林軍,然後率領羽林軍搜捕太平公主一黨,先後誅滅所有太平公主一黨,是先天政變的直接參與者和最大功臣,這一次政變成功後,李隆基就坐穩了皇帝的位子。
而王毛仲也因為巨大的功勞而得到了封賞,被封為左龍武衛大將軍,進封霍國公,之後不久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左龍武衛大將軍是掌管京城禁軍的統領之一,手上有極其重要的京城禁衛軍兵權,王毛仲控制的禁兵有兩萬多人,霍國公是公爵,而開府儀同三司這個權利可是非同一般的,是說王毛仲可以開府治事,有自己的官員班子,儀式、權力同三公一樣。
整個唐玄宗早年在位期間只有四位官員可以開府儀同三司,一個是唐玄宗的嶽父,另兩個是著名的宰相姚崇和宋璟,另外一個就是王毛仲,可見唐玄宗對王毛仲非常重視,但這還沒有完,唐玄宗還賜王毛仲的妻子國姓李,號稱國夫人,更為誇張的是,唐玄宗只要不見王毛仲在自己身邊護衛,就會覺得失望。
這個時候的王毛仲可謂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其地位可以和當時的李氏諸王爺相比,要知道在這之前,王毛仲只不過唐玄宗家中養馬的奴僕,其身份地位已經發生了飛躍的變化,只因為王毛仲在唐玄宗兩次政變中的功勞,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所有人以為王毛仲應該滿足了,但是王毛仲本人卻不滿足,他甚至向唐玄宗索要兵部尚書一職。
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了,唐朝軍事力量最高行政長官,可見王毛仲的野心有多大,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唐玄宗身為一國之君,如果有下屬的大臣向他索要官職,你想想皇帝心中如何想?這不等於是威脅皇帝一樣嗎?
皇帝可以賞賜功臣官職,但是功臣不能索要。從唐玄宗這個皇帝的角度出發看問題,我可以賞賜任何官職給任何人,但是,任何人不能向我索求官職,我可以給,但是,你不能要,如果你要了,就是在威脅我。這就是唐玄宗的想法,也是任何一個皇帝的想法,王毛仲顯然犯了忌諱。
但是,這個時候唐玄宗並沒有表現得對王毛仲有什麼不滿,但也沒有滿足王毛仲的這個索官要求,後來唐玄宗還在王毛仲的兒子過「三日」的時候,送給王毛仲金銀財寶,同時還封王毛促這個還在吃奶的兒子為五品官,想想一個還在吃奶的小孩子,被皇帝封為五品官,這不就是無功不受嘛,這完全是唐玄宗的個人喜好。
但沒過多久,唐玄宗就把王毛仲聯合他的四個兒子以及有聯姻關係的下屬和黨羽全部貶官,而王毛仲本人則被唐玄宗賜死於永州,那麼唐玄宗為什麼要賜死王毛仲,是因為他的索官行為嗎?
原因一:王毛仲索官。
王毛仲向唐玄宗索官只是個導火索,也不是兩人關係破裂的主要原因,只是會引發皇帝的猜忌之心,唐玄宗是個手腕很強的皇帝,他絕對不會允許有人利用功勞來威脅他,王毛仲這麼做了,引發了唐玄宗的猜忌之心,但並沒有起殺心。
原因二:王毛仲結黨。
王毛仲身為掌控京城禁軍的左龍武衛大將軍,與另外一個掌控京城禁軍的將領葛福順結為兒女親家,葛福順是名將郭子儀的表哥,也是唐玄宗的親信,參與唐玄宗兩大政變,也是功臣之一,王毛仲與葛福順聯姻,相當於掌控京城禁軍的兩大將領結成親家,這個事情是相當危險的。
原本左、右武衛大將軍可以相互制約,維持平衡,就算有人反對皇帝,皇帝也能控制另一支禁軍,現在王毛仲與葛福順聯合,如果他倆想擁護另一個王族成員當皇帝的話,誰也阻止不了,這才是讓唐玄宗感到可怕的地方,這叫結黨。
同時王毛仲還庇護犯了罪的下屬,讓下屬凌駕於法律之外,這就是結黨營私的具體表現,這也是唐玄宗動殺心的最大原因,雖然吏部侍郎齊澣和大理丞麻察兩人以引事進諫唐玄宗,反而被唐玄宗貶官,我認為這是唐玄宗迷惑王毛仲的行為,時機還沒有成熟,並不是唐玄宗還信任王毛仲,這個時候唐玄宗不可能再信任王毛仲了。
王毛仲本人掌控禁軍,又與另一禁軍將領葛福順聯姻,又庇護手下的禁軍將領,這儼然就是結黨行為,形成一個小的利益集團,最為關鍵的是這個利益集團是有兵權的,唐玄宗不能輕易解除王毛仲的兵權,需要理由和時間妥善處理,務必不會引發兵變為前提。
原因三:高力士誣陷。
高力士也是唐玄宗的親信,雖然是個宦官,但是忠誠又有謀略,他應該是看出了唐玄宗有除掉王毛仲和葛福順等人的意思,在為唐玄宗向王毛仲兒子送禮祝賀之後,高力士對唐玄宗說道:
毛仲抱其襁中兒示臣曰:此兒豈不堪作三品耶?
高力士說:王毛仲抱著襁褓中的兒子對臣說,這個兒子難道不能當三品官嗎?言外之意就是說王毛仲對唐玄宗封他兒子為五品官不滿,這是高力士誣陷王毛仲的話,王毛仲的原意是說我健全的兒子難道還比不上你這一個宦官嗎?事實上是王毛仲看不起身為宦官的高力士,但高力士看出唐玄宗對王毛仲有處理的意思,於是誣陷王毛仲,之後,唐玄宗就把王毛仲和葛福順等掌控禁軍的將領貶官到外地,然後再下詔賜死王毛仲,分了兩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