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弒君者》這本書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當約翰·庫克因「叛國罪」被處以五馬分屍之刑的時候,旁觀的人民無不高呼著「國王萬歲」的口號,興高採烈的觀看著約翰·庫克之死。正如11年前他們興高採烈的旁觀國王的死刑一樣。
這是一本講述英國17世紀大革命時期審判並處死國王故事的書。書中以審判查理一世國王時的副檢察總長、擔任公訴人角色的約翰·庫克為中心,描述了眾多參與審判及判決國王死刑的人物,通過從大量的檔案、回憶錄、信件、日記等等的史料中發掘的細節,極其細緻而又逼真的描寫這群人是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懼、法律的障礙、國王的囂張,終於得以完成史無前例的審判,將國王送上了斷頭臺。然後筆鋒一轉,描寫這批人是如何經歷了克倫威爾的專權,而又在王政復闢後被拋棄,被抓捕及押上法庭接受審判,如何被專制的特設法庭無情嘲弄與胡亂的判決,最後大多被酷刑處死,落得悲慘的下場。
完全不同於充斥市場那些以「內幕」、「揭秘」為名的戲說歷史的圖書,這是以學術考證的嚴謹程度來撰寫的通俗歷史書籍,每句對話,每個情節,都有史料的依據,沒有任何杜撰的對話和故事情節。每一章後面詳細開列注釋,註明出處,並說明採用該段史料的理由。
從一個中國讀者的眼光來看,這本書所描述的這兩場中國人所不熟悉的審判,最令人驚異的是,處死國王和後來處死被稱為「弒君者」的參與審判國王的人們,所依據的法律竟然是同樣的法律,都是英國的普通法,適用的罪名都是「叛國罪」。
在審判國王時,查理一世國王傲慢的拒絕對庫克代表檢控方所提出的指控進行答辯,庫克針鋒相對的建議,以普通法中被告不進行答辯就是蔑視法庭、並且「如同承認」罪狀的原則,直接給國王定下叛國罪。法庭也確實按照他的建議,在第三次審判時就宣布查理一世「作為暴君、叛國者、殺人犯和本國善良人民之公敵,應被處以身首異處的死刑」。
而在審判以約翰·庫克等「弒君者」時,由復闢的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指令組織的特設法庭,宣布「此案件全體涉案人員統統有罪,罪名就是背叛國家」。最後庫克等人被處以「被倒拖著赴死刑地處以絞刑,在還未咽氣時砍下頭,剝掉器官,取出內臟;如果人還未死亡,將忍受烈焰的灼烤,並砍下頭顱、五馬分屍」的酷刑。
顯然,這兩個「叛國罪」觸犯的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前者是國民的國家,後者則是國王的國家。奇怪的是,在當時英國法律裡,國家究竟是國民的、還是國王的,居然可以有並列的解釋。
在庫克起草的起訴書的一開頭,就認為國王行使的權力是國家法律賦予的,是處在「受託」施行統治的位置上,因此應該「實踐為人民謀利益的誓言,履行維護人民權利和自由的職責」。可惜的是,在由一代代的國王指派的法官們的判例、以及一些著名法學家的闡述積累而成的英國普通法裡,並沒有直接的如同庫克所言國王是接受國民委託進行統治的闡述。只是在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裡,已經確定了國王徵稅權力是有限制的,以及不能在法律外逮捕臣民的原則;後來的憲章和法令承認臣民組成的國會有認可徵稅、制定法律的權力,但那些法律裡面找不到國王與國家關係的規定,只能推導出國王的權力是有限的,是對國家承擔有責任的意思。
另外,在1640年對查理一世的寵臣斯特拉福德的審判中,英國國會已經擴張解釋了叛國罪,將原來對國王不忠為構成要件的叛國罪,擴張為對國家的政治攻擊、踐踏法律、濫用權力。庫克就是以這種推導與擴張作為起訴國王的理由,強調國王要對他的國家負責,尤其是當國王發動內戰來對付國會的時候,那就違背了國家最高利益,因此是犯下了叛國罪。
相反,1351年的英國《叛國法》裡倒是有明確的規定,「圖謀和想像國王之死」就是叛國罪。而且在權威性的法學著作中也都認為國王就是國家的最高權威,國王也永遠正確——他的錯誤都應該由大臣來承擔責任。因此從法律上講,處死庫克等「弒君者」倒更是直截了當的切合法律。
作為當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作者,高度讚揚庫克將國王作為受託的國家管理人的法律觀點。並且作者認為在當時的英國,法律已經確立了憲政的原則,「弒君者」是合法組成法庭,依法判處國王的死罪。而後來復闢時期組成的就是非法的特設法庭,對「弒君者」採取的是非法的迫害與殘殺。
不過英國的憲政是一個漸進的過程,1640年後的革命並沒有建立起能夠被主要社會利益集團認同的憲政體系。在處死國王后,建立起的名義上的共和體制、實際上的克倫威爾專權,主要依靠的軍事強權。因此在克倫威爾死後,舊貴族勢力、教會勢力、軍隊將領形成的新貴族勢力、被克倫威爾專權嚇破膽的中產階級勢力,聯合起來迎接查理二世復闢。而復闢後的斯圖亞特王朝的一意孤行,又破壞了這個先天不足的聯盟關係,於是利益集團勢力再度聯合,在1688年發動了「光榮革命」,趕走了不得人心的國王詹姆士二世,才真正建立起憲政體制,明確將國王的權力限制在法律之內,在法律意義上國家才真正是國民的國家。
《弒君者》帶領讀者經歷腥風血雨的英國革命時代,讓讀者在感嘆英國憲政及法治成長的艱難歷程的同時,也使讀者能夠進一步深思在法律背後的社會力量。處死國王和處死「弒君者」,好似冤冤相報的故事的背後,讀者能夠感覺到的是,英國社會的艱難進步。